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58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二年级美术学科教案

第1课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要求:

1、纸片插接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硬纸片剪制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硬纸片插接组合成小艺术品。

3、引导学生欣赏街头雕塑,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各种立体造型的构建方法及简单的构建原理。

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各种废旧的硬纸盒、硬纸片。

教师收集一些运用各种硬纸片制作的纸立体造型(以插接方法制作的为主)。

收集或拍摄广场或街头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广场或街头的各种立体雕塑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立体造型艺术,了解立体造型艺术基本的构建原理。

二、发展阶段

1、用硬纸片剪制各种简单的造型,并在适当的地方剪开一些小口子。

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抓住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

要求:

所选择图形的外形应以简洁、形象为主。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将硬纸片相互连接的方法。

师:

可以选择除了用胶水粘贴组合以外的方法。

3、采用插接的方法,制作纸立体造型。

注意提示学生:

每个硬纸片图形的疏密变化及整个纸立体造型的重心位置。

三、教学拓展

1、用较大的纸板箱,剪制具有班级特点或学校特色的图形,采用插接的方法,设计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纸立体作品。

2、用废材料制作的纸立体作品,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用水粉或丙稀原料,将其涂上不同的颜色。

 

第2课点、线、面

教学目的要求:

1、点、线、面三个元素在美术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掌握简单的点、线、面的组合。

2、导学生利用各种材质的点、线、面,根据想象设计画面,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点、线、面材料,制作较为完整的美术作品。

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各种点、线、面的材料,如各种豆类、纽扣、线、广告纸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师:

小朋友们,让我们走近大师,寻找他们作品中的点、线、面。

2、欣赏、分析几位大师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点、线、面。

二、发展阶段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点、线、面三个元素,分析自己所带的制作材料,并且根据三个元素进行分类。

2、欣赏范例,分析、了解展示的画面中点、线、面简单的排列组合。

3、引导学生在点、线、面这三个元素的综合运用上,可以着重选择其中一个元素,进行画面的组合、创作。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尝试不同的、独特的组合形式)。

三、教学拓展

1、用各种点、线、面的废旧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制作环保服装。

2、用白色的纸浆泥,做成立体或半立体的器皿、泥板等,将各种点、线、面的废旧材料在上面进行组合创作。

 

第3课重叠的形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重叠的形状可以使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2、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重叠各种的形状来绘画制作作品。

3、通过对重叠形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画或剪贴出重叠的作品。

课前准备:

1、学生:

油画棒、记号笔、剪刀、水彩笔。

2、教师:

(1)示范作品、剪刀、彩笔、钢笔。

(2)准备一些用各种工具、材料制作的重叠作品。

(3)能更形象地说明重叠现象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哪些重叠的形状呢?

(树叶、飞翔的小鸟、很多的苹果,成排的树木)。

2、什么叫重叠呢?

(一样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一样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

3、让我们从基本的形状做起。

(圆形的重叠可以连成一条蛇;方形的重叠可以做成一幅装饰画)。

4、图案能重叠吗?

(如:

小鸟、小白兔、小朋友等)。

二、发展阶段

1、重叠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你边看边想:

可以怎样重叠呢?

随意的重叠;有规律的重叠(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等)。

2、画出重叠的形状。

A先设计一个基本形,剪下,进行重叠排列,画出重叠的形状。

B画一个基本形,再一个一个重叠的画下去。

C画几个基本形,在空白处添加基本形。

3、指导学生选择多种方法绘画制作重叠的形状。

4、收拾与整理。

师:

还可以用什么形状来做呢?

除了剪、画,你还能想出哪些好方法?

三、教学拓展

1、重叠的形状的拓展。

2、方法的拓展:

如镂印、拓印等都可以制作重叠的形状。

3、寻找生活中同样的小物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做成重叠形状的作品。

 

第4课鲜艳的包装纸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发现小图案组成的包装纸具有美的效果

2、利用各种小图案进行规律的排列,做一张包装纸。

3、用你的包装纸装饰一件小礼物送给朋友。

教学重难点:

可用绘画、拓印、拼贴等方法,制作包装纸。

课前准备:

1、学生:

油画棒、彩色笔、剪刀、胶水。

2、老师:

准备各种包装纸及图片、示范作品、剪刀、记号笔。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生活中,我们常互送小礼物。

来!

今天我们就为小礼物绘制一件新衣,为的是让朋友笑得更甜。

2、让学生欣赏包装纸,说说上面的图案有哪些?

(圆形、三角形、星形、花朵等)

3、师:

简单的图形进行排列、组合,就会变成一张很美丽的包装纸。

二、发展阶段

1、有哪些简洁的小图形,你能画一下吗?

几何形:

圆、方块、三角、半圆

小图案:

花、太阳、月亮、小草

2、如何使小图形排列得更好看呢?

可以有哪些排列组合的方法?

3、横排、竖排、斜排三种方法的介绍。

三、教学拓展

学生分别利用横排、竖排、斜排三种方法进行包装纸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排列组合有哪几种方法?

2、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完成的包装纸图案。

二、发展阶段

1、师介绍两种图形的排列方法。

2、两种以上图形的排列方法的介绍。

3、师:

包装纸图案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小朋友们还知道有哪些呢?

(剪贴、拓印、拼贴等)。

4、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和方法进行包装纸的制作。

5、用做好的、自己较为满意的包装纸装饰一件小礼物送给你的朋友。

三、课后拓展

利用新颖的材料,如:

碎布、闪光纸,画出新颖的图案设计包装纸。

 

第5课五味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不同色彩给与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

2、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

课前准备:

师生分别课前准备一些调味品和几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

学生收集各种彩色的广告纸、水粉颜料、油画棒或水彩笔。

老师收集几幅调味品广告宣传画,制作几张能够明显表现酸、甜、苦、辣、咸特点的示范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上台闻五种调味品的气味。

2、学生上台尝五种调味品,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上台学生的肢体变化和脸部变化。

二、发展阶段

1、以小组为单位,对五种不同味道进行讨论、分析:

小朋友们在尝到不同的味道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情呢?

2、学生表演尝到不同味道的表情。

3、指导学生作画。

要求:

(1)自由选择制作方法;

(2)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大胆随意进行创作;(3)色彩应鲜艳、强烈,要与所表现的味道相吻合。

三、教学拓展

1、寻找小布片,创作布贴画。

2、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幅五味瓶的商标设计作品,并贴在废旧的瓶上,展示、评比。

 

第6课得奖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立体、半立体或平面的奖杯、奖状。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组合能力。

2、通过各种材质的观察,联想并组合成大奖杯(状)。

3、让学生知道大奖杯(状)表示奖励进步和荣誉,教育学生要积极进取,要求上进。

4、学习制作奖杯的方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成奖杯基本形的概括。

课前准备:

1、学生和教师一同收集身边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材料。

(如:

塑料杯、塑料盘等)。

2、课前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不同形态的奖杯、奖状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示奖杯模型,提问:

它是由几大块组成的?

(如:

奖杯座、杯身等)

2、提问:

每一块分别有什么功能呢?

二、发展阶段

1、师示范奖杯的制作方法。

师:

可用彩纸、丝带、羽毛、橡皮泥、废饮料瓶、废布料、各色金属纸箔、塑料泡沫、玻璃等材料通过胶粘、拼贴、撕、捏、揉、折、剪、弯曲、包裹多种方法组合成奖杯。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教学拓展

1、学生利用所剩材料制作半立体的奖章。

2、用废布料裁剪、缝制成奖旗,可启发学生想象奖旗上可以加些什么?

 

第7课孔雀翩翩

教学目标:

1、认识孔雀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立体或半立体的孔雀,培养观察力。

2、根据材料的不同属性,用各种制作方法表现孔雀的千姿百态。

3、学习制作孔雀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用各种制作方法表现孔雀的千姿百态,学习制作孔雀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一些基本形概括孔雀的外形。

课前准备:

1、学生和教师一同收集身边的各种可利用的材料。

2、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制作出不同形态的孔雀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孔雀作品。

2、学生观察,思考:

孔雀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每部分是什么形状?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评议。

4、今天,我们要用最美的材料,做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

我们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最好看。

二、掌握技法,动手制作

1、教师示范,并讲解步骤:

(1)三角纸盒(即孔雀的身子)的做法:

A、用长方形纸折一个圆柱形

B、压扁,并用订书机把三角形的形状固定

(2)用尺刮纸片,使纸片卷起来,做成身上的羽毛。

(3)毛线贴在薄纸上,做成尾巴。

注意色彩的协调搭配和孔雀尾羽上花纹的排列。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注意用剪刀、小刀的安全。

3、教师点评

4、全班评选“心灵手巧的小天使”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自己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看,让他们也夸夸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制作了许多翩翩起舞的花孔雀。

今天,

我们将继续用美丽的画笔来勾勒更美的孔雀。

二、出示范例,拓展教学。

1、出示画好的一只孔雀

2、小组讨论:

(1)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孔雀?

(2)说说孔雀开屏的样子。

(3)孔雀在干什么?

你还想为美丽的花孔雀添加哪些

画?

3、学生根据自己设想的内容添上背景,动手绘画。

4、作品交流、评议,并进行爱护、保护动物的教育。

5、评选“小小画家”。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几个人合作,动手画一幅孔雀大家族的画。

 

第8课叶子上的小“血管”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生长的规律。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片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说说自己对叶脉的感受,并将它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喜欢的一片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教学难点:

感受叶脉的美丽。

课前准备:

1、学生观察各种叶子的造型,色彩,并且每人收集2-5片不同造型的叶子(可以是树木的叶子,也可以是小草、庄稼等草本植物的叶子,尽量收集落叶)。

准备绘图纸、剪刀、彩色笔、丝带等物品。

2、教师收集能看到清晰叶脉的各种造型的叶子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观察,感受叶脉

1、谈话:

人有血管,叶子上也有小“血管”。

它是指什么呢?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叶子,并说说是在哪儿收集到的,是什么植物的叶子。

3、其实,叶子上的小“血管”就是叶脉。

请小朋友们触摸叶脉,感受叶脉。

4、将叶子对着光,仔细观察。

5、轻念“轻轻地,我走进你,你那纤细的美丽,让我震颤。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叶脉的感受。

7、师生一起谈谈叶脉的作用。

8、教师问:

你是否第一次从这种角度去观察一片树叶?

请说说你的感想。

二、观察规律,动手作画

1、教师出示图片

2、学生进一步观察,并讨论:

叶脉的生长有什么规律?

3、根据叶脉的生长规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怎样来表现叶脉?

4、师生一起讨论作画步骤:

(1)先画主叶脉

(2)再画叶子的外轮廓

(3)最后刻画其他叶脉

5、对于造型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将叶子的外形描摹下来,再画叶脉。

6、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7、师生共同点评。

三、收拾、整理

将叶子夹在书本中做成标本。

将剪下来的废纸等杂物扔进纸篓。

将油画棒等工具收拾整理。

四、启发联想,课后拓展

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体的结构或者功能与叶脉相似?

画一画。

将画好的叶子剪下来,系上好看的丝带,做成书签,

送给朋友。

 

第9课漂亮的花边

教学目标:

1、能够回忆起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一些花边。

2、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花边”。

3、用绘画、剪纸等方法设计、制作1-3条花边。

教学重点:

用绘画、剪纸等方法设计、制作花边。

教学难点:

设计单元图形,用绘画、剪纸等方法设计、制作花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剪刀、糨糊、彩色纸,还可以收集一些塑料瓶、玻璃杯等物体。

2、教师准备一些供学生欣赏的实物与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理解花边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漂亮的花边。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花边?

4、看书:

一个图形向两边重复延伸,就形成了花边。

5、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说一说。

二、选择方法,制作花边。

1、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花边做得又快又好?

2、指名回答。

生1:

画好一个图形,然后用印的方法来绘制。

生2:

剪出一个物体的剪影,用描摹外形的方法绘制。

生3:

将纸折叠,剪出一组相同的图形,粘贴出一条花边。

……

3、教师示范设计单元图形。

4、学生设计单元图形。

5、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制作一条花边。

6、制作完后,再用其他的方法制作1-2条花边。

7、教师巡回指导。

8、师生共同评议。

三、收拾、整理

将剪下的纸屑等杂物放进纸篓,将还可以利用的材

料归类收拾整齐。

四、课后拓展

用自己设计的花边来美化瓶子、杯子。

第10课奇妙的脚印

教学目标:

1、能够只人五种以上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充分展开想象,将这些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

3、在动物脚印上用添画的方法完成1-2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充分展开想象,将这些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

教学难点:

充分展开想象,将这些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

在动物脚印上用添画的方法完成1-2幅绘画作品。

课前准备:

1、学生观察动物的脚印或收集有关动物脚印的资料。

各种绘画笔、纸张。

2、教师收集有关动物脚印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准备若干动物脚印模版。

水性颜料或印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并概括动物脚印的特点

1、学生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的脚印。

2、指名说一说。

3、师生一起概括常见动物的脚印的特点:

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小狗的脚印像梅花,

小马走路写个G

……

4、动物的脚印真是太奇妙了!

二、添画、想象脚印

1、出示一个放大的脚印,慢慢旋转,让学生看看它

像什么。

2、教师添画,使形象更具体。

3、学生用自己的小脚踩一个脚印或挑选模版敲印一

个大脚印。

4、变换角度进行观察想象,并添画使之变成另一形

象。

5、展示作业,小组讨论并交流:

还可以怎样变?

6、根据自己的设想,敲印或绘画多个脚印,然后再进行添画、变化。

三、收拾、整理

将敲印过的模版擦洗干净,将绘画笔收拾好。

四、课后延伸

对自然界中出现地的其他一些不规则的、抽象的造型(如水渍、云彩等的造型)进行想象、添画。

 

第11课蔬果变变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

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成各种立体的动物。

教学重点:

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成各种立体的动物。

教学难点:

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

课前准备:

1、先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

2、带小朋友们收集野果、枝叶等物品。

可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为安全起见,教师应将学生的活动范围控制在自己的视野之内。

3、让学生到厨房去找一找,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

4、由于许多蔬果的液汁沾到衣服上之后不容易清洗,所以学生最好能带上围裙或套袖。

5、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牙签、小棒等物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蔬果,进行交流

1、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

2、说一说:

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

3、蔬果的形状变化万千,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二、选择蔬果,拼接蔬果

1、让五彩缤纷的蔬果,再一次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2、每个学生挑选一样自己最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

3、根据这一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

4、交流:

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

5、让学生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如何将两个蔬果

连接起来?

然后交流。

6、挑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作业。

注意安全。

7、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三、收拾、整理

先将用剩下的牙签、小枝叶等较尖锐的物品收集在一起,再将其他物品归类收拾后,将桌子擦洗干净。

四、课后拓展

用洗干净的蔬果做一个小动物来点缀妈妈做的菜,请全家人来评一评。

 

第12课小鸟的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与鸟窝相同的材料或代用品,模仿小鸟做窝的方法,做一个鸟窝。

2、用彩泥做几只小鸟。

3、引发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用与鸟窝相同的材料或代用品,模仿小鸟做窝的方法,做一个鸟窝。

教学难点:

用彩泥做几只小鸟,引发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树枝、树叶、纸、羽毛、干草等物品,带好彩泥、剪刀、糨糊等工具。

2、收集有关鸟及鸟窝的图片,准备铁丝、棉线等材料备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图片,交流小鸟做窝方法。

1、展示图片

2、学生观看,找一找小鸟是用哪些材料来做窝的?

3、说说我们收集到了哪些材料,哪些可以作代用品?

4、说说小鸟是怎样做窝的,想一想它为什么要这样

做?

5、小鸟的家千奇百怪,美极了!

二、展开想象,制作鸟窝

1、思考并交流:

借鉴小鸟做窝的方法,说说你准备

怎样做?

2、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鸟窝。

3、教师巡视,多关注材料使用的安全性。

4、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三、收拾、整理

将还可以继续利用的材料收拾在一起,保存起来下节课用。

四、课后拓展

用木板等较坚固的材料做一个鸟窝,挂在树上,吸引小鸟来居住,进行观察,并绘画观察日记。

要保护小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制作了鸟窝,那是小鸟舒适的家。

今天,我们还要制作小鸟,让它们成为这个家的主人。

2、展示图片

3、学生观看,找一找小鸟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4、说说我们收集到了哪些材料,哪些可以作代用品?

二、展开想象,制作小鸟

1、思考并交流:

说说你准备怎样制作小鸟?

2、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小鸟。

3、教师巡视,多关注材料使用的安全性。

4、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三、收拾、整理

将还可以继续利用的材料收拾在一起,保存起来下一回用。

四、课后拓展

将小鸟放在鸟窝中,展示在校园中的灌木或小乔木上。

 

第13课故事画

教学目标:

1、讲一个故事,并且能够截取故事中的一个片段作为绘画的内容。

2、为主人公设计形象。

3、将这个片断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尝试用色彩来情调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截取故事中的一个片段作为绘画的内容,为主人公设计形象。

将这个片断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尝试用色彩来情调自己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每人收集或自编一个小故事。

带好绘画工具。

2、教师收集一些动画片、连环画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

1、今天,我们要来讲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编写或收集到

的一个小故事。

3、教师也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用“什么时候,谁,

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形式来描述将要绘画的故事的片断。

二、作故事画

1、教师以自己的故事为例,示范绘画的步骤、方法:

(1)为故事主人公设计一个形象。

(2)将主人公画在画面显著的位置。

(3)根据情节,画出其他人物。

(4)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添上背景。

(5)为了强调自己的情感,可以在画面局部或全部,涂上颜色。

2、学生思考:

以“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

什么”的形式截取故事中的一个片断。

3、交流

4、学生为主人公设计形象

5、展示并互相点评。

三、收拾、整理

将绘画工具收拾整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只画了故事的主人公。

今天,我们将继续完成这幅作品。

二、画出完整的故事画

1、根据情节,画出其他人物。

2、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添上背景。

3、为了强调自己的情感,可以在画面局部或全部,

涂上颜色。

4、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5、展示作业,师生共同点评。

三、收拾、整理

将绘画工具收拾整齐。

四、课后拓展

用连环画的形式,来描绘整个故事。

 

第14课我们班级的标志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或陶土等材质,

通过学生剪一建娃,贴一帖,捏一捏,塑一塑,设计出各种带有班级象征意义的标志。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富有创意,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标志。

难点:

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出有新意的标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及陶土等。

2、要求学生每人收集一些各种形状、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所需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积极的讨论,怎样的图案才能体现具有班级的特色,代表班级的形象,让学生在边讨论边构思中逐步形成标志的图形。

二、发展阶段

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构思,可以以自然界的物体作为设计图形的基本形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实物图形,或想象中的抽象图形作为设计元素。

指导学生在构思时,相互讨论,补充,使设计的图形更完美。

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表扬。

指导学生在设计创作时注重标志形式的多样,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同时让学生体验在设计创作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三、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归类,放回原处,收拾检查场地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