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08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r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18《旧唐书》选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殷侑传》)

【注】①度支:

官名。

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②三镇:

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

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

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

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

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②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答案:

1.C;

2.B;

3.C;

4.①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

②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殷侑)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

解析:

1.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

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

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3.“认为应……宽大为怀”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殷侑主张对“助逆”的王廷凑宽容,而对李同捷则要专力讨伐。

4.【参考译文】

殷侑年幼时,立志努力学习。

等到长大成人,通晓经书。

贞元末年,凭借精通《五经》科举登第,他精通历代礼制沿革。

元和年间,多次升迁后任太常博士。

当时回纥请求和亲,朝廷于是命令宗正少卿李孝诚奉命出使宣布朝廷的旨意,让殷侑任副职。

到达回纥的朝堂后,可汗起初接待殷侑一行唐朝使者时,摆出了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还要唐朝使者向他称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

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

同行的人都很恐惧,殷侑对回纥的使者说:

“可汗是我们唐朝的女婿,要坐着接受唐朝使臣的礼拜,是可汗失礼,而不是我们使臣傲慢。

”可汗畏惧他的直言,最终不敢胁迫。

后来殷侑升任谏议大夫。

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他全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

(后又)召入任卫尉卿。

文宗即位不久,沧州李同捷叛乱,而王廷凑也帮助叛逆者,打算派兵攻打镇州,(文宗)下诏叫五品以上官员到都省共同商议对策。

当时皇上坚决要打败叛贼,宰相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认为王廷凑在河朔再次叛乱,虽然他依附凶恶之徒,但仍没有明显的表露,朝廷应暂且容忍,专一讨伐李同捷。

文宗虽未采纳殷侑的建议,但是还很赞赏他。

太和四年,加授他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

当时大的战乱之后,遗弃的尸骸遍野,荒寂没有人烟。

殷侑刚到任,只有一座空城而已。

殷侑过艰苦的生活,吃清淡的食物,和士卒同劳共苦。

一年以后,流民们用襁褓背负婴孩返回。

殷侑上表请求借贷耕牛三万头,来提供给流民,于是皇帝下诏度支赐给他绫绢五万匹,用来购买耕牛供给流民。

数年之后,这一带人口增长,粮食还有了盈余,人们也都不再逃亡了。

当初,这里有州兵三万,全部靠度支供应给养。

殷侑治理一年而赋税的收入就能自己供应给养的一半,两年后给养费用全部自给自足,(殷侑)请求度支停止供给。

殷侑还多方面鼓励百姓耕地种田,当地的百姓和官吏都很高兴,上表请求为他立德政碑。

因功加授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殷侑被召入授任刑部尚书,充任郓曹濮观察使。

自从元和末年以来,朝廷收复了李师道十二州,又将其分为三个潘镇。

因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连一贯钱一尺帛,也不上交朝廷。

殷侑认为除军需之外财物有多余,却仍不上交赋税,那就是非法行为,于是上表请求自太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纳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米五万石。

开成三年(殷侑)去世,(朝廷)追赠他司空的官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说,字道济,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

开元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

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

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

九姓感义,其心乃安。

明年,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

时有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

说进兵讨擒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

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

说以讨贼功,赐实封二百户。

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上乃从之。

开元十三年,说又首建封禅之议。

是岁春,玄宗将还京,而便幸并州,说进书曰:

“太原是国家王业所起,陛下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申永思之意。

若便入京,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祀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

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诚万姓之福也。

”上从其言。

及祀后土礼毕,除说为中书令。

夏四月,玄宗亲为诏曰:

“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十七年,拜尚书左丞相,寻以修《谒陵仪注》功,加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荣宠,莫与为比。

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问疾,并手写药方赐之。

十二月薨,时年六十四。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汉武后土之祀:

指汉武帝刘彻在汾阴举行祭祀后土的礼仪。

A.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B.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C.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D.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自汉代起成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旌节,古代使者所持作为凭信的节,后泛指信符。

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C.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D.三农,古代指山农、泽农、平地农,其中山农指猎户,泽农指渔夫,平地农是现在所指的农民之意。

A.张说安抚部落,胆识过人。

王晙诛杀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后,九姓同罗等部落心怀惊恐,张说只率轻骑二十人,对部落首领慰劳安抚,最终使人心安定。

B.张说平定叛乱,立有大功。

张说进兵平定康愿子的叛乱,并将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分散发配多地,由此使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空旷安定。

C.张说心系社稷,屡献良策。

边镇军队闲散冗杂,张说提出应对解决办法,成效显著;

他还奏请皇帝恢复荒废的祭祀礼典,为百姓祈福。

D.张说深受倚重,获帝恩宠。

玄宗专门下诏称张说才望兼著,理应褒奖;

张说得病后,玄宗每天派出宦官问候,并亲手赐写药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②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1.B;

2.C;

4.①张说认为此时没有强盗贼寇,不需设置(借助)众多军队,奏请裁撤二十余万,命令他们回乡经营农业。

②政令必须等待他增删,图书也要依靠他修改删减才能和声望都很著名(显著),(从道理上应当)理应得到褒奖和提升。

1.原文标点为: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

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

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2.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3.成效显著”文中无据。

4.参考译文:

张说,字道济,二十岁时应考诏举,参加对策考试考中乙等,被授任为太子校书郎。

开元八年秋天,朔方军大使王晙诛杀了河曲降将阿布思等一千多人。

当时并州的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的人,都心怀惊恐。

张说率领轻骑二十人,拿着符节径直到达他们的部落,歇宿在帐下,召集他们的部落首领,加以慰劳安抚。

九姓人为张说的节义所感动,人心才得以安定。

第二年,朝廷下诏任张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前往巡察五城。

当时有庆州方渠的归降了胡人的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叛,围谋掠夺监牧马,向西越过黄河出塞外。

张说进兵讨伐俘虏了他,并在木盘山擒获他的家属,送往京都斩杀,其党徒全部平定,获取男女三千余人。

于是迁移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五万余口发配到许、汝、唐等州,由此清空了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

张说因为讨贼有功,被赐实封二百户。

此前,边镇军队常常有六十余万,张说认为此时没有强盗贼寇,不需设置众多军队,奏请裁撤二十余万,命令他们回乡经营农业。

玄宗对此很疑虑,张说上奏说:

“我久在边疆,完全了解边境的事务,军将只想要自卫以及役使士兵营办各种私事。

至于御敌制胜,不在于大量聚集拥有闲散冗杂的军队,以致妨碍农务。

陛下如果对此有疑虑,我请求以全家百口的性命担保。

”皇上于是依从了张说的奏议。

开元十三年,张说又首先提出封禅的建议。

这年春天,玄宗将返回京城,顺便到并州,张说进言说:

“太原是国家王业兴起的地方,陛下巡幸,扬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表达永远不忘的意思。

由河东入京师,那里有汉武帝时为祭祀后土的礼仪,这种祭祀后土之礼长久未行了,历代都没能举行。

愿陛下能振兴典礼,为三农祈福。

这是恩赐万民之福。

”皇帝接受他的建议,等时祭祀了后土之礼完比,升张说为中书令。

夏天四月,唐玄宗亲自写诏书说:

“政令必须等待他增删,图书也要依靠他修改删减,才能和声望都很著名(显著),(从道理上应当)理应得到褒奖和提升。

开元十七年,张说拜为尚书左丞相,不久又因修撰《谒陵仪注》的功劳,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他所到的荣华和恩宠,没谁能与之相比。

开元十八年,病重,唐玄宗每天让中使问侯他的病情,并且亲手写药方赐给他。

十二月,死,终年六十四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传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

“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

“仲尼云:

‘观过知仁矣。

’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

“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曰: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①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

高宗特原之,仁杰曰:

“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繇②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

仁杰曰:

“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遽令罢之。

(《旧唐书·

狄仁杰传》,有删改)

【注】①象魏:

古代天子、诸候宫门外的阙。

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

②繇(yó

u):

由。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

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写错可用雌黄涂改。

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C.大理丞,又称大理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

唐时规定分管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

D.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世宗、高宗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

文中的高宗是唐高宗李治。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朋友仁爱。

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就主动向长史请求代替他到千里之外出使。

B.狄仁杰执法严明,公正严谨。

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狄仁杰却认为他罪不至死,说服了皇帝。

C.狄仁杰刚正不阿,敢于直言。

王本立恃宠而骄,专权跋扈,狄仁杰上奏弹劾他,又面对皇帝据理力争,使他最终获罪。

D.狄仁杰爱护百姓,不敬鬼神。

皇帝要去汾阳宫,害怕途经妒女祠会招致灾祸,于是打算另外修路通过,狄仁杰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①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②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1.D;

2.A;

3.D;

4.①“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是害怕使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啊!

”高宗的态度缓和一些了,权善才因此得以免死。

②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律法受到损害呢?

如果要赦免王本立,就请陛下将我放逐到边远的无人之地,以此作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2.本文中的黄卷泛指书籍。

3.狄仁杰没有不敬鬼神。

另外,害怕招灾另外修路的是并州长史李冲玄,不是皇帝,张冠李戴。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他还是小孩时,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了,县吏前来查问情况,家里的人都出来接待应酬,只有狄仁杰一动不动坐着读书。

县吏责怪他,他说:

“书卷之中有那么多的圣贤,我都不能一一跟他们对话,哪有时间同你这样的俗吏说话,怎么就被斥责呢!

”后来他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

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担任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衙役诬陷,阎立本召他来问询(之后认为他的才能出众),道歉说:

“孔子说: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你可以算是未被人们发现的海湾明珠,被人遗忘的东南珍宝(指被埋没的人才)啊!

”狄仁杰孝敬父母、对朋友仁爱超过一般人。

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老多病,可他却要被被派出使边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

“你的母亲有重病,可你却要出使远方,怎么可以让你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

”于是,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出使远方。

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之中,判完了积压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

当时的有个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为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狄仁杰上奏,认为权善才应该被免职,但高宗却下令要马上处死权善才。

狄仁杰说:

“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判处死刑的?

”法律既然已经不按常规办,那么老百姓又按什么规则办事呢?

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杀掉一位将军。

那千年以后,人们将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是害怕陷陛下于无道啊!

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得宠而专权,朝廷里很多人都怕他。

仁杰上奏弹劾,请求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高宗特别想宽恕他。

狄仁杰上奏说:

“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但哪里就缺少王本立这样的人呢?

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律法受到损害呢?

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陛下将我放逐到边远的无人之地,以此作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王本立最终获罪。

朝廷由此纪纲肃然。

高宗将要到汾阳宫去,任命狄仁杰担任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皇帝的仪仗要经过妒女祠,而民间传说盛装经过此处的人一定会招来风雷之灾,于是调动数万民夫另外开辟道路。

“天子出行,千万辆车马,风神雨神刮风下雨为天子清扫道路,(区区)妒女敢有什么妨害?

”于是立即命令停止新开道路。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

贞观初,举进士。

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

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

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

奏之,赐物五百段。

太宗之破高丽,名所战六山为驻跸,播谓人曰:

“圣人者,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

”卒如所言。

时梁国公房玄龄深称播有良史之才,曰:

“陈寿之流也。

”玄龄以颜师古所注《汉书》,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

寻以撰实录功,迁太子司议郎。

时初置此官,极为清望。

中书令马周叹曰:

“所恨资品妄高,不获历居此职。

”参撰《晋书》,播与令狐德棻、阳仁卿、李严等四人总其类。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播议曰:

“昆季孔怀,天伦虽重,比于父子,性理已殊。

生有异室之文,死有别宗之义。

今有高官重爵,本廕唯逮子孙;

祚土锡珪,余光不及昆季。

岂有不沾其廕,辄受其辜,背礼违情,殊为太甚!

必期反兹春令,踵彼秋荼,创次骨于道德之辰,建深文于措刑之日,臣将以为不可。

”诏从之。

永徽初,拜著作郎。

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

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旧兼修国史。

又撰《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为二十卷。

奏之,赐帛三百段。

后坐事出为越州都督府长史。

龙朔三年,卒官。

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

A.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B.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C.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D.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A.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均发生于此。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都城在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

C.《汉书》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隋史》《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著作郎,官名,在东汉时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间曾改称司文郎中。

A.敬播富有文学才华。

他不仅辅佐颜师古、孔颖达修撰《隋史》,而且和给事中许敬宗一起撰写共四十卷的《高祖》《太宗实录》,并得到皇帝奖赏。

B.敬播深受他人赏识。

梁国公房玄龄极赞敬播有良史的才能,认为他有“陈寿的史才”,不久因撰写实录有功,升任极负清高名望的太子司议郎。

C.敬播敢于提出异议。

面对刑部上奏,他觉得高官重爵的后代应当沾荫庇之惠,而非受牵累获罪,否则会背礼违情,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敬播仕途一帆风顺。

无论是最初的太子校书,还是后来的著作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以及越州都督府长史,可谓平步青云,最后他逝世于任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

②昆季孔怀,天伦虽重,比于父子,性理已殊。

1.A;

4.①文字繁芜意思难明,让敬播择取其中精要之处撰写成四十卷,流传于当世。

②兄弟相亲,天伦关系虽然很深重,但与父子关系相比,情理已很不相同。

2.《隋史》应为《史记》

3.越州都督府长史是因事获罪被贬

4.文言参考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