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45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谢灵运与山水诗.docx

第七讲 谢灵运与山水诗一、唐代前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历史

1.发轫期:

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人物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非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对象。

2.形成期:

汉代末期

曹操《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发展期:

两晋时期

(1)左思《招隐诗》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2)郭璞的游仙诗

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

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

(3)东晋的玄言诗

由于老庄“自然”学说的盛行,借山水体玄悟道,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玄言诗,流行于东晋时期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玄言诗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4.高峰期:

南朝时期

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依附于玄理的地位,使山水不再是玄思的载体而成为审美的对

象。

二、谢灵运其人

谢灵运,名公义。

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

因从小寄养在外,故小名客儿,世称“谢客。

”谢灵运18岁袭封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

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

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江左第一”,“名动京师”,晋宋之际诗名最高),养成我行我素、傲慢自负、任性尖刻的习性。

谢灵运生活于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刘宋政权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

谢灵运自恃高才,不肯小就,因而屡被征用,却屡不尽责。

然而又不甘于寂寞。

在他身

上时时表现出士族大家的骄横和名利、权力的贪欲。

他一生实际上一直处于热衷于竟进和失

志的愤慨中。

由于进退失据,内心矛盾,谢灵运转而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他也因此成为一代诗歌巨匠。

《资治通鉴》:

谢灵运“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从者数百人,伐木开径,百姓惊扰,

以为山贼”。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

1.《登池上楼》

永初三年(422)秋,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登池上楼》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也表现了不得志的郁闷情绪。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及穷海,卧痾对空林。

开头四句,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丫叉句法”)。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

则象征人生的远大抱负。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形成对比的对偶句,突出强调了诗人写出自己官场失意和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情。

“徇禄”两句交待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与后文抒情作铺垫。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中间八句诗用对仗工整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早春的景象;

诗人的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写出了景物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

发生的振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

有别于谢灵运其他反复雕琢、精于刻画的诗句。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由景生情,因情入理。

“祁祁”、“萋萋”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

最后两句出自《周易》,诗的情绪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

《登池上楼》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

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林泉的志趣,虽然语言隐晦,却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2.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开头六句为第一层叙事:

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又是虚写、略写。

开头两句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练,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包举

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变”和“含”,则隐写了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

句化出,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既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林壑”以下中间六句第二层写景:

实写、详写湖中的晚景。

前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映辉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

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

四、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善于营造画境

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写景能变化多端。

如“林壑”、“云霞”是广角镜头,“芰荷”、“蒲稗”是特写镜头,所以画面的布置有宽广的背景,也有近景的细致描绘。

写景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表现出景物的情思韵味,使诗歌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2.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叙事——写景——说理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紧扣题中“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

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

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虚实详略得宜。

3.诗歌语言工巧精美

“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总之,谢灵运以大量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五、陶、谢诗歌差异

陶渊明“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陶诗主要表现田园隐逸之乐,诗歌写意;谢诗主要刻画山水景色之美,诗歌摹象。

陶诗语言是启示性,纯朴任真、不假雕饰(写诗);谢诗的语言是写实性,非常注重人

工的安排和雕饰(作诗)。

陶诗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质朴平淡;谢诗开南朝一代新风——追求声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