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53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docx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理论意义和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     2、学习作者以“诗歌特点”“欣赏诀窍”为两个相关系统,研究、阐释诗歌欣赏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目的之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一、阅读课文,领略内容

 

     1、简介:

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

诗歌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

作者 根据诗歌的特点给我们谈了诗歌欣赏的要求及方法,并且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

 

     2、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精读理解课文阐述的观点

 

    1、“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怎样理解?

用哪些例子阐明的?

 

 明确: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就要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课文举了《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三个例子阐述的。

 

    2、“诗歌欣赏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韵味”是怎么回事?

如何寻找判断?

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概括:

 诗歌的特点在抒情。

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语言又极精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

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方法是四个字:

“泡”、找、进、“猜”,说明例子分别是《老马》、《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问君能有几多愁”、《口供》。

 

   3、“诗歌欣赏时,要对不连贯的诗句进行‘加工’填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为什么?

好处在哪?

例说是什么?

 

 明确:

  诗歌的语言就是不连贯,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

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理解关连起来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例说有《启明星》、《夜雨寄北》。

 

  

 

 板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欣赏

 

 

 

     观点       方式               诗歌特点            诗歌欣赏                                例子               

 

                                                                       读者把握构思                 〈我爱这土地〉

 

                                           诗人创造            丰富再现诗人                《长干曲》

 

                                            艺术形象           创造的形象                    《沙扬娜拉一首》

 

   诗歌                             

 

   欣赏                                                             善于寻找判断诗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韵味

 

   是一         想象                                                                  泡             〈老马 〉

 

   种再                                 诗歌抒情                 咀嚼         找             〈祖国啊,祖国〉

 

   创造                                 含蓄凝练                 再三         进              “问君能有几多愁”

 

                                                                                              猜             〈口供〉

 

                                                                     

 

故 都 的 秋

pingyy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

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

味。

(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

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明确: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目以选择问答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板书: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

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板书: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

《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 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词语,体味文章紧扣情感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细腻,节奏感强等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默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明确:

应该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

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二)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味。

(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比喻。

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⑴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

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板书: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三)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

颂秋。

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四)学生朗读全文,并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

a、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b、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c、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

(五)默读课文,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基调的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举例说明。

明确: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 “静” “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如:

“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写“静”;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 “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再如槐树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六)本文的结构怎样?

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七)通过复习http:

//www.chinesejy.

李新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

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

“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

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

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

“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授课时间: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节。

教者:

李新明

 作者邮箱:

 lxm083@com.tom

《诗经》两首(网友来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威尼斯商人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演)课文,以读(演)来体会人物,把握情节的发展。

  3.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夏洛克这个人物,体会莎翁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

  4.训练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及高潮,进而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媒体设计

  准备二三分钟有关莎士比亚生平、作品的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

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来领略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领略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

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解说:

简要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引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二、解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主要作品有悲剧:

《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

《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

十四行诗150多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概述全文内容,讨论戏剧冲突。

  课文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说:

戏剧冲突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概括课文内容,而后理解、体会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见卡片①。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学生分组讨论段落、层次。

  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的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

  (解说:

通过学习、讨论,把课文的层次分清;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分析段落与层次,这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解析的进行。

  

(2)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

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

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

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

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

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3)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

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

  (解说:

话剧通过对话就可以知道人物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人物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弄清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立场,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

见卡片②③④。

  (4)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

如:

“威尼斯的法律”、“一磅肉”等,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解说: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戏剧冲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充分了解话剧艺术。

找关键词对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下节课着重学习戏剧冲突奠定基础。

  3、课堂训练。

  针对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解决问题。

  练习题如下:

  a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b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

  c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

  (解说:

通过以上的课堂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话剧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话剧中人物性格是“说”出来的,人物关系也是\”说”出来的,话剧是“说”的艺术。

此外,我们着重分析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就为下节课我们学习戏剧冲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解说:

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知晓、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5、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

  找出代表人物性格的语句。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课后心得: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莎士比亚是怎样设计《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悬念)的。

  二、研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

  (解说:

让学生充分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下来的欣赏品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欣赏品味。

  这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的高潮部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最后集中在这场戏里。

故事充满悬念,十分紧张,丝丝人扣,令人欲罢不能。

莎翁的语言诙谐、优美,富有感染力,富有音乐美;行文娴熟,紧张中含有轻松,轻松中暗藏杀机。

  这场戏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冲突。

开端便剑拔弩张。

公爵试图规劝夏洛克这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放弃这一种处罚”。

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喜欢这样”、“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对于公爵的规劝,夏洛克理直气壮,对基督徒们进行了深刻、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

“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

为什么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

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

”“我也可以回答你们:

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让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

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

”巴萨尼奥的劝说和怒斥都无济于事,主动权在夏洛克手里。

  (解说:

在研习时,如能结合剧本前面的内容就更好了。

如那段夏洛克的经典独白。

见卡片⑤。

  鲍西娅假扮法官上场,前面的冲突暂时得以缓解。

她也力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可夏洛克不答应,并强调法律铁面无私。

主动权还在夏洛克手里。

  故事到此已经陷入僵局,鲍西娅欲擒故纵,夏洛克自以为得计,“屠刀”高高举起。

而沙翁此时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别处。

通过巴萨尼奥之口(“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小的错误”)为鲍西娅赢得主动。

“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

”她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事件的主动权在悄悄易主。

  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

“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

真的是但尼尔再世!

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