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68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docx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总1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Ch3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3-1平面线形概述

§3-2直线

§3-3圆曲线

§3-4缓和曲线(3h)

§3-5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3-6行车视距

§3-7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平面线型的基本组成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标准、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要素计算;行车视距的种类及保证;平面设计的设计成果;了解平面线型的组合设计。

本章重点:

缓和曲线设计与计算、平面设计注意事项,难点:

缓和曲线。

§3-1道路平面线形概述

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线形的概念,平面线形三要素,

了解汽车行驶轨迹对道路线形的要求。

重点:

平面线形的概念。

难点:

平面线形三要素。

1平面线形的概念

平面线形一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水平投影,反映道路的走向。

2平面线形三要素

2.1汽车行驶轨迹

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行驶中的汽车,其导向抡旋转面与车身纵轴之间的关系对应的行驶轨迹为:

1)角度为0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直线;

2)角度不变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圆曲线;

3)角度匀速变化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缓和曲线。

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儿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

1)轨迹是连续和圆滑的;

2)曲率是连续的;

3)曲率的变化是连续的。

直线一圆曲线一直线符合笫

(1)条规律

直一缓一圆一缓一直符合第

(1)、

(2)条规律

整条高次抛物线可能符合全部规律,但计算困难,测设麻烦。

平面线形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称为平面线形的三要素。

§3-2直线

基本要求:

了解直线的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直线的设计标准及计算。

重点:

直线的设计标准。

难点:

路线方位角、转角的计算。

1直线的特点

以最短的矩离连接两LI的地;

线形简单,容易测绘;

长直线,行车安全性差;

山区、丘陵区难与地形与周围环境协调。

2设计标准

直线最大长度

1)限制理由

2)直线最大长度:

20Vo

直线最小长度Lmin

1)同向曲线间的Lmin:

6V。

其中直线很短时,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2)反向曲线间的Lmin:

2V。

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的操作方便。

3直线的运用

适用条件

1)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原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耕区等;

3)长大桥梁、高架桥、隧道等路段;

4)平面交叉口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注意问题

1)不宜过长;

2)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

3)长直线尽头不得设置小半径平曲线;

4)不宜过短。

4直线的表达式(★补充)

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XI,Yl)(X2,Y2)则直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Y-YlX-X1

Y2-Y1X2-X1

两点间的直线长度:

L=[(X1-X2)2+(Y1-Y2)2]1/2

§3-3圆曲线

基本要求:

了解圆曲线的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圆曲线的设计标准及要素讣算。

重点:

圆曲线半径的设计标准。

难点:

曲线桩号的敷设。

《规范》规定:

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曲线。

1特点

圆曲线是路线上常采用的最简单的曲线,其主要特点是:

1)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为常数,故测设比缓和曲线简便;

2)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受到离心力;

3)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要多占用宽度;

4)视距条件差;

2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半径讣算的一般公式

R=V2/127(H±i)…-取整!

关于口值:

横向力存在,对行车会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为:

(1)危及行车安全,使汽车产生侧滑或倾覆的危险

要求:

uW①0、uWb/2hg

(2)增加操纵困难,

(3)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4)行旅不舒适。

考虑因素

1)行车

2)施工

3)地形

4)线形均衡

5)纵坡

设讣标准

1)极限最小半径R1:

仅保证行车安全,在任何条件下均必须满足。

按U=戶

8%计算,见表3-4、5o

2)一般最小半径R2:

考虑使用质量、线形协调、等级提高等多方面的因

素,设计时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R2的值。

按相应的U,i计算,见表3-4、5o

3)不设超高最小半径R3:

R很大时,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所受的离心力很小,可不设超高。

按U=,i=-2%计算,见表3-8。

4)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R4

※公路:

R1

※城市道路:

R1

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一般值(m)

1000

700

400

200

100

65

30

极限值(m)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不设超高路拱W%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最小半径路拱>%

(m)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

4)最大半径

《规范》规定Rmax>10000为宜。

3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切线长T=R-tga/2

曲线长L=31/180-a-R

外失矩E=R(seca/2-1)

校正数J=2T-L

4桩号敷设

JD

・T

ZY

+L/2

QZ

+L/2

YZ

■T+J

JD

例:

某道路有一弯道,转角a=38o30',弯道半径R=400m,交点JD的桩号为

K17+,试计算该弯道敷设了圆曲线后三个特征点的桩号。

§3-4缓和曲线

基本要求:

掌握缓和曲线的定义、作用、要素计算方法及设计标准;了解回旋参数A的意义。

重点:

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的要素讣算。

难点:

缓和曲线的设计标准。

缓和曲线是指在直线和圆曲线或者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缓和曲线的作用

线形缓和

行车缓和

超高缓和

加宽缓和

2缓和曲线线形的选择

假设汽车从R=g的直线段,过渡到半径为R的圆曲线上时,R是均匀变化的

(8—R)。

在过渡过程中,汽车以等速v(m/s)通过Ls距离,所用时间t(s),驾驶员以等角速度3顺适转动方向盘,汽车前轮转向角由0逐渐变化到ci(定值),贝Ija=k-G).toK为转向齿轮系数。

汽车轴距d,轨迹半径r,则r=d/tga•.*a很小,则tga

贝>Jr=d/a=d/(k(*)t)

t=d/(k3r)

•・•汽车以v等速前进,t时间后:

Ls=vt=vd/(k(nr)

令vd/kw=A2可得Ls-r=A2

满足回旋线方程,则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推证说明,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相反)其行驶轨迹的弧长与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

此轨迹与数学上的回旋曲线相一致。

我国规范规定取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3回旋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基本表达式:

rl=A2

参数表达式:

x=l-l3/40r2+l5/3456r4=I-I5/40R2Ls2

y=l2/6r-l4/336r3+l6/42240r5=I3/6R-Ls—I7/336R3Ls3

回旋曲线的要素计算(略)

4带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要素

切线增值:

q=Ls/2

主圆曲线的内移值:

p=Ls2/24R

缓和曲线角:

PO=R(°)

=Ls/2R(rad)

总切线长:

T=(R+p)tga/2+q

总曲线长:

L=(a-2P0)•(n/180)-a-R+2Ls

夕卜矩:

E=(R+p)seca/2-R

校正数:

J=2T-L

5桩号敷设

JD

ZH

+Ls

HY

+(L・2Ls)/2

QZ

+(L・2Ls)/2

YH

+Ls

HZ

・T+J

JD

例题:

在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R=400m,Ls=70m,交点JD的桩号为K17七转角<1)=38°30\试计算该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后的五个基本桩号。

6设计标准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依离心加速变化率:

操纵驾驶从容,旅客感觉舒适;

2)依司机操作反应时间:

Ls=V/

3)超高渐变率适中:

Ls=B-Ai/P

4)使线型协调、和谐:

Ls:

Ly:

Ls=l:

1:

1〜1:

2:

1《标准》规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如表3・6。

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50

35

25

20

缓和曲线的省略

《规范》规定下列情况之下可不设缓和曲线。

1)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

2)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

3)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之间,符合下述条件时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A.小圆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

B.小圆半径大于“小圆临界曲线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复曲线中的小圆临界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临界曲线半径(m)

2100

1500

900

500

250

130

-

1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

2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V

3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2

7回旋参数A的确定

从视觉要求出发,当缓和曲线很短使缓和曲线角BV3°时,则缓和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易被忽略,但若缓和曲线过长值B大于29°时,圆曲线与缓和曲线不能很好协调,因此,从适宜的缓和角度值(3°-29°)范围可推导出适宜的A值。

由B0=R

得Ls=R-00/

而A2=Ls-R

将3=3°、13=29°分别代入得R/3WAWR

设计中,一般当R接近于100m,取A=R

R<100m时,AMR

R较大或接近于3000m时,A=R/3

R>3000m时,A

§3-5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1一般原则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公路应尽量满足;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应避免连续急弯;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2平面线形要素组合的类型

简单型曲线:

直线一圆曲线一直线

条件:

圆曲线半径R>不设超高最小半径R不设。

基本型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

条件:

0>2P0

回旋线一圆曲线一回旋线长度之比最好设成1:

1〜1:

2:

1

S型曲线:

用两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反向圆曲线的组合。

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最好相等,A1/A2W为宜。

须插入短直线时,其长度LW(A1+A2)/40o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1/3为宜。

卵型曲线: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

回旋参数A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R2/2WAWR2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WR2/R1W

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WD/R2W

R1--大圆半径,R2-小圆半径

凸型曲线:

两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直接径向衔接的组合。

在严格受地形、地物限制处方可采用。

复合型曲线: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衔接的组合。

两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

A2/A1=1/

除受地形和其他特殊限制的地方一般很少使用。

C型曲线: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

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2.8复曲线:

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径相衔接。

满足缓和曲省略条件

(2)方可采用。

2.9回头曲线:

在山区公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展线时所采用的、其圆心角一般接近或大于180。

的曲线。

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过渡性曲线。

§3-6行车视距

基本要求:

掌握行车视距的种类、定义、各级公路对行车视距的要求。

重点:

停车视距。

1行车视距的定义

为保证行车安全,当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外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汽车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2行车视距种类及计算

停车视距:

汽车在路上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紧急安全制动所需的最短距离。

S停=S反+S,tij+S安

=V/3+V2/254(<|)±i)+S安

会车视距:

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刹车所必须的距离。

S^~2XS停

超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为超越前车所必须的距离。

SS1+S2+S3+Si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210

160

110

75

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10

75

40

30

20

会车视距(m)

220

150

80

60

40

超车视距(m)

550

350

200

150

100

城市道路的各类视距规范上无明确规定值,山具体情况计算。

3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规范》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分向,分道行驶);

2)其它各等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2S停

3)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可采用S停,但必须采取措施分道行驶,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有一定比例路段保证S超。

§3-7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1直线、曲线转角一览表(如表3-14)

2路线平面图(如图3-25、27)

道路平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图全面、清晰地反映了道路平面位置和道路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物等情况,它是设计人员设计意图的重要体现。

平面设计图无论是提供有关部门审批、专家评议,还是日后指导施工等都有重要作用。

1)绘图比例:

公路一般为1:

2000-1:

5000:

城市道路一般为1:

500-1:

1000o

2)测绘范围:

公路一般为中线两侧各200-250m:

城市道路一般为红线两侧各20-

50mo

3)测绘内容:

沿线的地形、地物,路线(标出里程桩号,断链,平曲线要素及主

要桩位)、水准点、大中桥、沿线交义、隧道、主要沿线施工的位置等。

高等级公路尚应示出坐标格网,导线点,列出导线点及交点坐标表。

城市道路平面图应标明道路中心线、车行道线、人行道线、绿化带、交通岛、人行横道线、雨水口、容井、交义口等。

3逐桩坐标表(如表3-15)

4其它成果

征用土地表总里程及断桩断链表;赔偿树木、青苗数量表;拆迁建筑表;

折迁电力电讯设施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