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519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力学实验选修课论文Word下载.docx

另外,为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发挥学生创造性,通过对一些标准件的改造和设计,将位移互等定理的验证试验加入到试验机中去,拓展了试验机的应用空间。

四点弯梁的改进设计与位移互等验证的设计实验,有利于本科学生综合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这同时国家力学基地建设国家精品课的改进创新实验之一,初步的设计和实验已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点教学,总体的改进与设计完善后,基础实验部分,将逐渐在全校及其他学校推广,综合实验部分将作为力学综合实验面向全校对力学和力学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开放。

1.2 研究方法

1.2.1 梁受力分析及测量

利用梁受力变形理论分析各关键截面受力及梁变形,因此,根据实验室的仪器配置和外载实际,设计合理的布片方案,通过测量各剖面应力分布情况,认识梁受力情况;

采用电测法测定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通过独创的自动找平的设计,保证实验的高精确度。

图1 四点弯梁试验示意图

1.2.2 纯弯的加载

在设计弯矩的加载结构时,为了获得合适的强度和刚度且小巧轻便,易于操作,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以达到使同学们在试验中提高实验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水平的目的。

因此,在考虑到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在设计相关加载机构时,尽量采用标准件,并在实际过程中利用刚体平衡理论、静平衡原理、钢化原理、材料力学中梁变形理论,依据机械原理中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玩具加载机构的设计。

1.3 研究内容

1.3.1 自动找平装置的设计

设计支座,设计压具及下接头,保证梁在两个方位的自由度,实现自动找平。

1.3.2 测量转角的方法,弯矩加载方案和工具的设计

设计转角的测量方案并设计相应夹具,设计弯矩的加载方案及相应夹具。

1.3.3 理论计算

运用工程软件对工件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梁受力理论和梁位移理论计算梁计算梁的许用应力、各工件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和规律,计算相关剖面的位移和转角;

利用位移互等理论,求出梁位移曲线;

利用钢化理论及刚体平衡理论,确定许用弯矩的理论值,给实际实验以指导和借鉴,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1.3.3 实验测量

利用材料力学实验室的电子万能试验机、应变测量仪及其它仪器,制定实验方案,测量纯弯段的挠度、中性层处、支座等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测量位移互等定理验证过程中相应剖面的位移和转角。

1.3.4 分析改进

对比理论值和测量值,进行误差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再次进行实验检验。

本项目测量的方法是将悬臂梁水平放置并紧固,将1—11号应变片全部接入

桥电路,并分别对应于电阻应变仪的通道1—11。

在梁的第7点依次作用载荷P=0.2kg、0.4kg、0.6kg、0.8kg,记录11个应变片的应变值。

初次实验后分析实验结果做出以下调整:

按初步方案记录一组数据,分析数据发现,1号应变片的应变值明显偏离理论计算值,通过小组讨论后对这一偏差做出的解释为:

由于贴片时1号应变片的方位未与梁平行,而有较大偏离,导致实验数据总是比理论值小。

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在梁的1号位置下表面增加一个应变片,使其尽量与梁的轴线平行,并编号为11,以修正应变片1所产生的误差。

2 实验测量与比较分析

2.1 布片方案设计、加载方案设计与桥型设计

2.1.1 布片方案设计

为实现组1/4桥加温补片测应变,组半桥将应变放大2或

倍,组全桥将应变放大

倍、4倍,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组桥能力、加深其对组桥测应变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布片方案设计如图(见下页)。

2.1.2 加载方案设计

针对不同的试验,有不同的加载方案设计,详细情况见个试验的试验与数据处理部分。

2.1.3 桥型设计

原理这里不作赘述,桥路如图示:

图2 桥型设计

1/4桥即A接应变片,B接温补片可测得个片应变;

同一面上一纵向片、以横向片分别接B、C可是正应变放大

倍;

取距中性轴距离相同的一个受压片接B、一个受拉片接C,可使正应变放大2倍;

上表面(受压)纵横片分别接B、C,下表面纵横片(受

拉)分别接A、D可使正向应变放大

取距中性轴距离相同的两受压片接B、C,两受拉片接A、D,可使正应变放大4倍。

2.2 四点弯梁试验与数据处理

2.2.1 电阻应变测量仪的参数设置

阻应变测量仪的参数设置为K=2.08,R=120Ω。

采用1/4桥测量各个应变片上的应变值。

实验过程中,待应仪示数稳定,各应变片应变重复性良好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应变。

具体如下:

四点弯梁1/4桥实验数据记录

P(N)

100

200

300

400

500

900

1000

1300

1号应变仪

中点

1

-26

-52

-79

-105

-208

-232

-310

2

23

47

75

99

202

229

304

3

7

14

21

27

55

63

85

4

-7

-15

-23

-31

-61

-67

-91

5

-78

-103

-204

-228

-305

6

26

51

78

103

206

231

306

-14

-27

-41

-55

-111

-123

-165

8

-1

-3

-4

-6

9

12

25

38

50

115

151

U形件

10

-2

-8

-12

-17

-40

11

-5

2号应变仪

压头处

-20

-42

-64

-85

-173

-193

-259

-11

-34

-47

-95

-143

41

54

107

120

160

22

44

65

86

171

191

254

中点挠度

0.11

0.21

0.32

0.42

0.84

0.94

1.25

表1 四点弯梁试验数据

2.2.2 四点弯梁试验数据处理

2.2.2.1 四分之一桥测弹性模量E、泊松比

,为减小实验误差,提高精度取

图3 四分之一桥测弹性模量E剪力图

图4 四分之一桥测弹性模量E弯矩图

(2.1)

(2.2)

取中点处应变片的数据:

2.2.2.2 各点应变的理论值:

相对误差:

理论值:

测量值:

2.2.3 四点弯梁误差分析

1 加载采用济南试验机,传感器存在一定偏差,因此理论加载值与试验加载值并不严格相等。

2 百分表虽然精度高,但视差较大,安装过程中也不能保证百分表与工件上表面完全垂直,会带入一定误差,因此挠度测量误差偏大。

3 应变片的实际粘贴于变形与理想状态相比存在小偏差。

4 机械加工精度不够,梁的尺寸有一定误差。

2.3 自动找平优越性分析

由梁正应力公式

(2.3)

取压头处应变片的数据:

(五个应变片从上到下编号1、2、3、4、5)

名义应力:

应力集中系数: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离压点最近的两个应变片应力集中系数都不大,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没有明显的应力集中。

而3、4、5三应变片和理论值更为接近,根据圣维南原理,可知压头不使该处应力集中,这里不再进行计算。

而实验改进之前的压头处的应力状况如下:

梁中点处

应变

-151.7

-76

71.7

144.7

-38.3

-30.3

16

73.3

137.9

改进之前的压头处的应力状况

在应力集中系数减小:

由此可以看出,改进之前,应力集中系数比较大(达到1.5以上)。

改进之后,几乎没有应力集中效应。

可见,自动找平装置对于减缓压头处的应力集中系数有明显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试件不被拘捕的应力集中压坏,增大许用载荷;

同时,避免了点接触,从而不会带入附加的扭矩,提高试验精度。

结论

各实验数据均与理论之符合较好,鉴于实际模型与理想模型存在偏差,各测量仪器的精度有限,即使经过理论的修正,仍有一定的误差存在,这应是合理的。

本试验通过对四点弯梁试验的改进和创新设计,实现了对该实验的简化与丰富,使其由最初的只能进行平面假设的验证和应力集中概念的认识,且试件基本被压坏、零件笨重、装配复杂,发展到现在不仅可以进行平面假设的验证,还可以计算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实现各种组桥练习,改压具为U形工件,加长直梁,从而简化了实验器材、减小了局部应力,通过自动找平保证点接触,避免有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试验结果上看,应力集中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试件轻便易与拆装,操作难度有很大程度的减小,但实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精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新加入直梁的拉伸、压弯和压扭试验,丰富了试验内容、增加了试验的趣味性。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在拉伸时,如果只进行一个面的应变测量,得到的数据完全无规律可循,经过分析,找出原因是两并不是理想的模型,必须采取对称测量的方法才能得到中型层上的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材料力学中有关理论进行计算,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类似这类问题,我们遇到了不止一次,大都是发现数据不对,再从中分析原因,进行合理的修正(直梁的压弯试验即是其中一例),另外,试验后的数据处理,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对比,分析和考虑哪一种处理数据的方式更加合理、更适合或者更接近实际模型;

这些都可以留给今后进行该试验的同学去发现、去思考、去论证,从而锻炼同学们各方面能力、拓展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四点弯梁与位移互等创新试验中对四点弯梁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设计及对广义位移互等试验的设计,使得该实验既满足面向全校的一般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又能够使对试验及科学思考方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拓展性试验和创新性试验需求,可操作性强且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单辉祖.材料力学(Ⅰ).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单辉祖.材料力学(Ⅱ).北京:

[3] 王能超.数值分析简明教程.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 吴瑞祥,王之栎,郭卫东,刘静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

下册.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5

[5] 王之栎,王大康主编.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教研室.材料力学实验.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7] 李喜桥.加工工艺学.北京:

[8] 杨可桢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 文福安.最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