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53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指人民所服苦役今义:

指努力

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的原因今义:

因果关系的连词

5.风雨之不时

不按照时节今义:

时时,经常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的规律

今义:

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

四、一词多义

1.治

2.道

3.以

4.明

5.之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是以日进也日:

一天天地

(2)孰与物畜而制之物:

像物一样

2.名词作动词

(1)君子道其常道:

遵行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

称王

(3)雩而雨,何也雨:

下雨

(4)风雨之不时时:

合乎时宜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思物而物之物:

使……成为物

(2)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后:

使……在后面跟随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禹以治,桀以乱治:

使……安定太平

2.孰与骋能而化之化:

使……发生变化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贤:

有才有德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

尊崇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彼作矣,文王康之康:

使……快乐、安乐

(2)因物而多之多:

使……多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怪之怪:

认为……奇怪

(2)大天而思之大:

认为……大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治乱非天也(“也”表示判断)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3.夫是之谓人祅(语意上的判断)

(二)省略句

1.禹以(之)治,桀以(之)乱(“以”后省略代词“之”)

2.则王公不以(之)为宝(“以”后省略代词“之”)

3.(是)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代词“是”)

(三)状语后置句

1.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作状语,后置)

2.繁启、蕃长于春夏(“于春夏”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1.此之谓也(“此”作“谓”的宾语,前置)

2.礼义之不愆兮(“礼义”作“不愆”宾语,前置)

(五)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已至者”作“物”的定语,后置)

[课文·

译注]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评析]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评析] 统治人民的君主,尊崇礼和尊重有才德的贤人就能成就王业,重视法度、关爱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利多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术、倾轧陷害臣民、阴暗险恶就会灭亡。

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要礼贤下士,让百姓懂得礼仪教化,“爱民”如子,这样才有一个贤臣治国、百姓识礼而成就霸业与王道的好局面,百姓才不会尔虞我诈,社会自然安定有序。

同时,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法治”是社会走向安定太平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这种思想为他的学生韩非子的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评析]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该遵循礼义。

[问题1] 选文第1段荀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大量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什么观点?

[明确] 充分证明了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

[问题2] 选文第2段最后引用《诗经》语,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回答了做人应按什么准则行事这一问题。

[问题3] 选文第3段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要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问题4] 选文第4段通过分析星坠、木鸣这些怪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的关系,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阐明了人们对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不应该害怕的道理。

[问题5] 选文第5段用“人祅则可畏也”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回答了既然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那么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是最可怕的这一问题。

[问题6] 选文第6段,剖析祭神求雨等迷信活动的实质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天地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破除迷信是凶险的。

[问题7]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明确]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

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从小的方面说,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

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D.

解析: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介词,从;

介词,在。

C.对……感到奇怪;

奇怪的现象。

D.均为“治理”。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A项,①无通假,②通“尝”,曾经;

B项,①无通假,②通“措”,放弃;

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

D项,均无通假。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本事不理B.风雨之不时

C.地有常数矣D.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A.“本事”,古义为“农事”,今义为“本领”。

B.“不时”,古义为“不按时节”,今义为“时时、常常”。

C.“常数”,古义为“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为“表示常量的数”。

D.“德行”,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因物而多之

A.是以日进也B.君子道其常

C.文王康之D.大王而思之

例句中“多”为“使……多”。

A.“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B.“道”名词作动词,“遵行”。

C.“康”使动用法,“使……快乐”,和例句相同。

D.“大”意动用法,“认为……大”。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畜,或称“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B.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C.“书不说”的“书”,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D.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光晖不赫       (显耀)

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重)

C.大天而思之(思慕)

D.孰与应时而使之(哪里)

B项中“隆”为“尊重”之意。

B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A.“于”均为介词,“比”。

B.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天。

C.表顺承,“就”;

表递进,“并且”。

D.表因果,“那么”;

表转折,“却”。

A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

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

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

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

B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错误。

原文中说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

9.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句作结尾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

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

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

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

还巡太仓。

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

得释,再按江北。

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

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

历四川左、右布政使。

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

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

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

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

母忧去。

十八年还朝。

时承平久,生齿日繁。

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

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

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

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

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

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

鉴等上言:

“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

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帝不听。

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

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

诸幸臣嗾诇伺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

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

何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从动词“按”分析,宾语应该是“张文冕罪”,这个短语后要停顿,这就排除了A、C两项。

从名词“文冕”分析,动词“亡去”后要停顿;

从副词“遂”一般在句首以及动词“坐”分析,“罚米”后要停顿。

这就排除了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等。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如何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

C.生齿,古时以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后用以指人口。

D.幸臣,指被皇帝亲信、宠爱的臣子,也就是指得宠的臣子。

B项,“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错误,“荒政”指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

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视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犯法令的总督太监。

B.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

苏、松两地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C.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

孝宗发现国家人口增加但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D.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

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

由于小人作祟,何鉴后被谏官弹劾辞官而去。

C项,“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错误,原文有“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意思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

(2)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

参考译文:

考中成化五年进士,任命为宜兴知县。

征召进京任命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

弹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称职,并查办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

回京后又巡视太仓。

总督太监犯法,何鉴将他逮捕并治罪,被他诬告陷害,被关入锦衣监狱。

得到释放后,又巡视江北。

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

何鉴请求以山脚为界限,别处打柴采摘不受限制,于是成为法令。

出任河南知府,赈济多年的饥荒,颁布实施十项赈灾措施。

历任四川左、右布政使。

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南,并兼管杭、嘉、湖三府的税粮。

苏、松两地发生水灾,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开仓发放五十万石漕粮赈灾。

同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排水入海,消除了水患。

又巡抚山东,升任为刑部侍郎。

因母丧离职。

弘治十八年,回朝。

当时社会太平已久,人口日益增加。

孝宗查看天下户籍数比建国初期反而减少了,便责备主管官吏渎职,决心加以整治查办。

命令何鉴以原任官职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河南、湖广、陕西核查户口。

何鉴于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

时逢孝宗驾崩,武宗全部采纳了这些建议。

何鉴先前巡抚江南,曾查办千户张文冕的罪行,张文冕畏罪逃走。

到这时,张文冕向刘瑾诬陷何鉴,而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给何鉴定罪,并罚米。

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上奏申诉,得以免罚。

正德六年正月,召任刑部尚书。

八年,宣府军押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人抵达京城,皇帝命令充当御马监勇士。

何鉴等人进言说:

“现在让投降的人出入宫禁,依仗宠幸超越本分,将产生傲慢轻侮之心。

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

”皇帝不听从。

宁王朱宸濠阴谋恢复护卫的职务,何鉴极力阻止。

都督白玉因为渎职而罢免官职,就重金贿赂豹房众宠臣以求恢复官职,何鉴坚决不听从。

于是众宠臣教唆刺探情况的人揭发何鉴的家僮收取将校的金钱,谏官于是纷纷上奏弹劾何鉴,何鉴辞官而去。

过了九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三、语言表达

14.根据下面的内容,概括快递小哥工作的三个特点。

不超过20个字。

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家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的职工人数达108.4万,快递行业的职工总数估计超过140万。

快递小哥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6点多就要进入工作状态,直到下午6点才可能忙完。

遇上“双11”等网购高峰期,还要通宵工作。

除春节外,几乎没有休息日。

他们每天要派送100多件快递,打100多通电话。

绝大多数的客户对快递小哥都态度很好,但也有个别客户,故意刁难快递小哥,一个快递件让他们白跑好多回。

遇到此类情况,快递小哥一般都只能忍着,一方面不想惹事,一方面也出于经济考虑不想招来投诉。

“客户一个投诉电话,就可能让我们几十个快递件白跑了。

先通读全文明确主要内容,再搜寻重点语句,如“每天早上5点多……直到下午6点才……通宵工作”等提示其工作时间长;

由“除春节外,几乎没有休息日。

他们每天要派送100多件快递,打100多通电话”可以看出其工作量之大;

从“故意刁难……招来投诉”可看出其心理压力大。

时间长、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或:

易受委屈)。

15.下面这份在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存在一些问题。

请根据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

要求语言简洁、得体,不得超过100字。

×

,女,×

中学高三学生。

品行端正,性格活泼幽默,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强,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学习努力,平衡发展,成绩一直在年级前10名之内;

语文、数学、化学、生物、英语等均获得过市级含以上的荣誉证书。

有文艺、体育特长,会弹钢琴、电子琴、吉他等乐器;

创造过女子跳远和800米的校运会纪录。

最向往的高校是×

大学,经推荐参加了该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并获得面试资格。

[重新拟写如下]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叫×

,是×

中学的高三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老师。

解答这类题目要对“自我介绍”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要注重将同类内容合并,注重语言的简洁性和句式的整齐性。

首先要根据原来的信息将人物特点有效整理,对一些方面的具体内容要删除,只要提到优点就可以。

“成绩一直在年级前10名之内”“语文、数学、化学、生物、英语等均获得过市级含以上的荣誉证书”“会弹钢琴、电子琴、吉他等乐器”等语句按照统一的句式合并即可。

我性格活泼,适应能力强;

成绩优秀,语、数等多门学科都曾在竞赛中获奖;

在文体活动上有特长,会弹钢琴等乐器,创造过女子跳远等校运会纪录。

大学是我梦想的殿堂,渴望贵校能向我抛出橄榄枝。

荀子:

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须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

这便是他的“性恶论”。

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

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

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

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荀子·

性恶》中说: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

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

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

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

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自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

所以,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

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

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还很不够,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在承认礼义道德教化之功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他说: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