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018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docx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囚歌晏子使楚为了他的尊严语文天地

总课时数

53

课题

囚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写作背景资料

学具:

搜集的作者资料图片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囚歌

(课件出示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二、预习检查

  1.近字组词。

(多媒体课件)

囚棺敝

因官敞

  2.辨析多音字。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

《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

(叶挺)

一、展示目标,激趣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大胆质疑。

2.齐读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①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二、预习检测:

①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因(因为)官(官司)

敝(敝帚自珍)

敞(宽敞) 

          

②辨析多音字。

  血xiě(留了血)

xuè(血压)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2.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

3.解题。

 

(1)师: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

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四、巩固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 

(2)永生

(3)人(4)狗

(5)活棺材

五、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四、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人:

坚定的革命者。

狗:

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地下的烈火:

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活棺材:

监牢。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五、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囚歌

人:

坚定的革命者。

狗:

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地下的烈火:

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活棺材:

监牢。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4

课题

囚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写作背景资料

学具:

搜集的作者资料图片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复习导入

1.词语听写:

囚歌紧锁敞开渴望

身躯烈火棺材永生

  1.指名朗读诗歌。

(多媒体课件)

  2.师:

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课件出示)

  师:

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

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

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一个声音……给你自由!

”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

  “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4.师:

大家都读知道要用读出反动派阴险狡猾的语调,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1.听写词语:

囚歌紧锁敞开渴望

身躯烈火棺材永生

2.指名朗读诗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生自由读第一节。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2..读完这节诗,想想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

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

  3.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课件出示)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4.师:

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5.师:

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怎样读?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读要坚定、有力、高昂)

  四、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

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朗读时,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4.指名汇报。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四、互助探究

1.指名读第二节诗,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

2.指名回答。

 第一节诗:

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

真正的自由。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板书

囚歌

人——紧锁狗——敞开

渴望——怎能爬——自由

希望——永生  

 

作业设计

 1.朗读背诵《囚歌》。

  2.读了本诗,你有什么话想对叶挺将军说?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5

课题

晏子使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重点难点

抓重点词语,揣摩人物的内心,读好晏子和楚王的对话。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故事片断

学具:

为表演课本剧做准备(各小组自行分配)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目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晏子是齐国人,能言善辩,机智勇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尝试给课文分段。

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一、展示目标,导入课文

1.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晏子是谁?

晏子使楚的结果怎样?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自由朗读,说说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2.交流:

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五、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晏子使楚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

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作业设计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3.收集中外机智应答故事。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6

课题

晏子使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解,读懂课文,积累实虚词。

2.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为表演课本剧做准备(各小组自行分配)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侮辱威风规矩招待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一、展示目标,复习导入

1.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2.听写词语:

侮辱威风规矩招待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

(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四、展示交流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下,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小结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五、课堂小结:

谈收获。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

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晏子:

机智善辩,说话委婉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中外机智应答故事。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7

课题

为了他的尊严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

重点难点

 抓住独臂乞丐的言行、神态,体会其由不情愿到搬砖后的复杂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写作背景资料

学具:

搜集的作者资料图片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导入新课

1.同学们,2005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节目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你们猜猜是哪个节目?

(千手观音)

(出示图片)这就是千手观音。

2.那些表演千手观音的人都是一些连音乐都听不见、听不懂的残疾人,但他们之所以获得人们的肯定,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他们身残志不残。

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理解,也获得了自己的尊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尊严的文章。

板书:

为了他的尊严

(课件出示目标)

二、提出疑问,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为了谁的尊严?

他是谁?

为了他的尊严发生什么事?

谁为了他的尊严?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一、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生欣赏图片,谁来说说当你看完这个节目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根据课题大胆质疑:

为了谁的尊严?

他是谁?

为了他的尊严发生什么事?

谁为了他的尊严?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现在同学们四人小组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四、展示交流

1.读完课文,谁知道课题中的他是谁?

——乞丐(板书)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乞丐,是哪两个呢?

(板书:

健全、独臂)课文中的他指哪个?

那么,谁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板书)

为了他的尊严让他干什么?

——搬砖(板书)

2.那么课文讲了什么事?

——

3.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

(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为什么不一样呢?

为什么乞丐把这条毛巾留作纪念?

为什么妇人不要报酬而且说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呢?

五、课堂小结

原先可怜的乞丐今天却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这要感谢那位老妇人。

 

三、.展示交流

1.课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2.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一起讨论。

四、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      乞丐 

          

搬砖挣钱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词。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8

课题

为了他的尊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句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写作背景资料

学具:

搜集的作者资料图片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展示目标,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怔住慷慨鄙夷报酬

橄榄不屑鞠躬施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探究,读中感悟。

1.我们都知道妇人要乞丐搬砖,独臂的乞丐开始愿意搬砖吗?

(不愿意)

2.指名读从第2自然段,后提出问题。

这个乞丐很生气,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2.大家都知道那个乞丐只有一只手而且样子很可怜,谁能最快找到描写他样子可怜的句子?

那么这个独臂乞丐样子怎么样?

三、展示交流

一、展示目标,复习引入

1.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①抓住独臂乞丐的言行、神态,体会心理变化。

②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2.听写词语:

怔住慷慨鄙夷报酬

橄榄不屑鞠躬施舍

学生回答:

课文讲了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独臂乞丐不愿意搬砖的?

他认为妇人在捉弄他。

看到他这样可怜,还要他搬砖。

2.这个乞丐很生气,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3.他开始不愿意搬砖,那么后来他为什么搬了?

.当那他看到女主人只用一只手搬砖,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1.同学们,假如你看到这么可怜的乞丐,你会怎么做呢?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女主人怎么做?

(要他搬砖)有没有搬呢?

(搬了)他开始不愿意搬砖,那么后来他为什么搬了?

3.当那他看到女主人只用一只手搬砖,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乞丐心情的变化。

4.我们再来看看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有没有搬砖呢?

从哪儿看出来?

5.你们觉得这个妇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四、感情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那个乞丐只求别人给他施舍,自己不去劳动,最后他一无所获。

三、展示交流

1.乞丐认为自己很可怜,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这个乞丐很可怜……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2.因为他看到了女主人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并说:

“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滑动了两下。

3.小结:

劳而不获的人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懂得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谈收获: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也要有自信。

板书

 为了他的尊严

                    独臂       走向成功

妇人  搬砖    乞丐        

健全      一无所获

作业设计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教学反思

总课时数

59

课题

嗟来之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译文,了解“嗟来之食”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饿者”不吃“嗟来之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2.诵读古文,初步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文意,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启示,用心体会做人要有尊严。

 

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有关尊严资料

学具:

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调整及修改

一、出示目标,谈话导入

关于这单元的主题尊严,古人有过很多思考,还有很多故事,比如今天我们将了解的《嗟来之食》。

板书课题:

嗟来之食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看录像。

2.生自由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章讲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课文,交流故事大意。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简介《礼记》。

师: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被当时的人记载下来,收编在一本叫《礼记》的书里。

(演示课件)《礼记》不仅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还有一些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道理。

我国传统文化古籍《四书》中就有两部《大学》和《中庸》出自《礼记》。

一、出示目标,谈话导入

1.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2.齐读课题,大胆质疑。

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交流对《礼记》的认识。

2.个别读课文。

3.交流故事大意。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

 2.出示古文,师范读

有饿者,蒙袂(mèi)辑(jí)屦(jù),贸(mào)贸然来。

黔敖左奉(pěng)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集体交流读古文的感受,师适时提示。

 4.出示古译文句子对照读。

5.理解“嗟来之食”的含义,体会尊严。

 师:

成语“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古训“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就是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

类似的说法还有“人穷志不短”等。

  四、课堂总结

  的确,每个人都要做有尊严的人。

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尊严。

右手端着汤,吆喝道?

喂!

快来吃吧?

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

“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4.同桌对照着轮流读读这两段话。

这天,远远走来一个人,他已经饿得少气无力,用袖子遮着脸庞,拖着一双破鞋,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地走来。

黔敖一见,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水,吆喝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