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75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我学会了:

 

1).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来表示;

1厘米=[]毫米;

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跳绳长200(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7). 

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

课后

1.课后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案

1.课标细化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学习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4.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前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

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6.学习时间:

一课时

7.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

从中提出问题:

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1毫米有多长?

1厘米等于几毫米?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2)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毫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估计

测量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二.班级展示。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

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

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

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

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三、质疑探究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生1: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要,1厘米=10毫米。

生2、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四、自悟自得

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来表示;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7. 

)作单位课后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测量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毫米的长度 

九.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导学案

通过自学课本4-6页,动手实践,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厘米。

2、我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3、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厘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

5、我闭上眼晴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分米厘米,课桌面的高是分米厘米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我会填:

1分米=()厘米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茶杯的高约1()

(2)跳绳的长约2()

(3)直尺的厚约()毫米

(4)我的身高是()厘米

※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2).掌握不太好的是:

一.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

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一块橡皮长约4()一只曲别针长约5()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2米○19分米

3米○3000分米6分米○7毫米

3)、填上适当的数。

8米5分米=()分米 

8848毫米=()厘米

59厘米=()分米()毫米 

100分米-80厘米=()分米

二、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30米20分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000毫米200厘米1米5000米,

三、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B、70厘米C、70分米

2、水杯的高约1()。

A、毫米B、厘米C、分米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A、毫米B、厘米C、分米

4、一枝钢笔长大约14()。

A、分米B、厘米C、毫米

5、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文具盒B、电视机C、数学书

6、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A、分米B、米C、千米

四、列式计算

1、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五、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六、用数学

1、一层楼高约(  )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

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

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

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

要锯多少次?

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教案

一.课标细化

《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学法指导

五.学前准备:

直尺,米尺,回形针

六.学习时间:

七.学习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一小组为单位来个"

夺奖比赛"

活动,比赛的规则是:

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师:

幻灯逐一出示"

记忆园"

中的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三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板书)

  (3)1厘米=()毫米(板书)

  (4)13厘米-7厘米=()厘米

  (5)10厘米—3毫米=()毫米

  (6)用手势表示出1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班级展示

师(小结):

前面,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也知道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应该用毫米来作长度单位.

质疑探究

师:

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

看到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1:

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

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

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

分米!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略)

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3.自悟自得

在这节课中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

4.达标测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的长度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

学案自学

1、笔算下列各题:

85+47= 

29+36=

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

2、自学课本18页上的内容:

观察第18页例2的统计表,并填一填:

爬行类有()种,两栖类有()种,你们先估一估,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多少种?

376≈()284≈()376+284≈()

3、进行计算:

376+284=

376

+284

—————

4、填一填:

计算376+284时,

先算个位()+()=()得数满十向()位进一

再算十位()+()=()得数满十向()位进一

再算十位()+()=()

笔算时要()对齐,从()位算起

5、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

二、课中

小组合作

1、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先,再的进行计算,最后。

2、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就要向前一位。

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3对于本组出现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哪个组有不同的看法,请积极发言。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如有,小组合作解决。

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1本节课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评

1、做一做:

165509

+398+876

————————

2、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

说说错在哪里?

135427162

+69+543+959

————————————

8259601011

3、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

计算这类题你应注意些什么?

4、笔算

638+93697+235475+726

5、比较大小

(1)234+168188+199

(2)588+623765+486

三、课后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案

课标细化: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会解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

一、学案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初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

四人一组,有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以下任务。

三、班级展示

四、质疑探究

五、自悟自得

六、达标测评:

6、做一做:

7、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

8、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

9、笔算

10、比较大小

七、课后反思:

八、板书设计:

376+284=660

376

——

660

《周长》导学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册第41页上的例1。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我要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得联系,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知道周长的概念;

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前准备

表盘、各种形状的纸和树叶、绳子、软尺、卷尺

学习时间

学习过程

1、预习课本41页内容。

2、动手做一做: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

⑷让你的家人也摸一摸腰的周长在哪。

★小组合作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

表盘、各种树叶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小组内互相指一指。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

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描一描。

★班级展示

1、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2、出示

3、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你选的是哪个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

还有什么办法吗?

指出它们的周长在哪。

并说出周长的概念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吗?

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如: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自悟自得: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问题吗?

★达标测试: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

最少量几条?

为什么?

2.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3.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措施:

《周长》教案

教学内容:

课标细化

课标教材着重理解“封闭图形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使学生知道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就是各边之和。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法指导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初步感知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一些特征等一些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在低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本课的教案和导学案

★小组合作(5分钟)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小组内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