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6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C.河朔suò

D.脂粉气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

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答出两点即可。

(4分)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

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

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

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3分)

8.材料三结尾处说:

“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

”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

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余为相,可比何人?

”浣未对,崇曰:

“何如管、晏?

”浣曰: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

”崇曰:

“然则竟如何?

“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

“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

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汉业以成。

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

器用屋室,皆极俭陋。

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

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

因持二人手谓曰:

“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不数日而终。

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

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臾,裁决俱尽俱:

全都。

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顾:

回头。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济:

救济。

D.近者稍倦于勤稍:

渐渐。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以才不及崇/皆以美于徐公

B.爱身保禄而从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委积:

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用事:

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相与:

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出入:

指出将入相。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

姚崇(又)问道:

“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13.请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14.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

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9题。

渔翁①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

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

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

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6.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8.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相较于柳宗元的《渔翁》,你更认同哪一种渔夫形象?

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

化用前人诗文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如《渔家》一诗中“好作寒江钓雪图”就是化用了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柳宗元的《渔翁》中“岩上无心云相逐”句,也有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①“,”两句的痕迹。

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两句诗:

②“,。

”可谓:

自古人入,又古人出,翻意出新,从而不断有新境界。

既然渔夫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伴随渔夫的“渔歌”也就常常为文人所青睐。

比如《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③,,此乐何极”,表达了面对明丽之境的欢乐;

而《滕王阁序》中④“,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既传递出身临其境一般的深切感受,又仿佛状写出一种难以用文字刻画的情境,虚实结合,妙不可言。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迷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

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

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

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

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

“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

”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

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

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

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

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

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

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

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

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

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

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

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

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

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

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

“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

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

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

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

”他炫耀地说。

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

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

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

“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

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①的首长表演。

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

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②,竟无一件破损。

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

“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

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

“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

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

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

”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

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

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

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20.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考查检查B.视察检查

C.视察检验D.考查检验

2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22.“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23.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分)

24.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25.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

(10分)

阅读下面材料,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某市开展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在媒体开设“曝光台”栏目,以照片配文字的形式曝光了12位在交通路口闯红灯的行人,并将其正面头像放大。

一时间舆论四起,民众议论纷纷。

①经过设置红绿灯的路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

你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某一次,请用一段文字描写当时的情境。

②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上述某市交通违法整治行动中的这一举措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针对上述材料,以“珍重”为题,自选角度,写一首小诗。

27.作文。

(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身在曹营,心在汉”“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人,诗意地栖居”……无论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我们常有“不在此地”的际遇或憧憬。

请以“生活在别处”为题作文。

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个人或社会生活中,总有我们最后凝视到的人或事物。

请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2016.5

一、(24分)

1.(2分)C2.(3分)D3.(2分)D4.(3分)B

5.(4分)参考答案:

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评分标准:

本题4分。

答出一点,给2分;

答出两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6.(3分)D

7.(3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

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本题3分。

三个要点及简单说明,每条1分。

8.(4分)答案示例: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

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作家作品举例合理,1分;

作品地域性特色分析深入,3分。

二、(20分)

9.(3分)C10.(3分)B11.(3分)C12.(3分)D

13.(4分)参考译文:

(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下”“授以国政”“美”三点各1分,大意1分。

14.(4分)答案示例:

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

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

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

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

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