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613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板书说明: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师生一起说:

四则运算就是指加、减、乘、除法。

继续板书说明:

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

追问:

第一级运算指什么?

第二级运算指什么?

2、总结运算顺序。

请三个小组同学分别完成黑板上的三组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分小组汇报:

(1)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核对。

请大家观察第一组题,这两道算式里分别含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

(2)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核对。

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核对。

有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指板书:

这就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大家都记住了吗?

评:

分组练习,减少了学生的计算量;

比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及速度,降低了纯粹计算的枯燥与乏味。

2、练一练(课本21页)。

每人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比一比谁最快!

展示部分同学的计算过程,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这个闯关游戏就利用了今天的知识,顺利闯三关就是今天的胜利者,你有信心吗?

第一关:

“火眼金睛”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2×

(40+60÷

20)72÷

[2×

(105-87)]

=12×

(100÷

20)=72÷

18

5=36×

=60=648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展示几种不同答案,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

第一关闯关成功的同学请起立,恭喜你们!

其余同学加油,还有两次机会。

第二关:

“巧思妙想”

按要求在下面的算式中加括号,使运算成立。

(1)最后一步算乘法:

750-50×

14-12

(2)最后一步算除法:

960÷

75×

32-2360

指名说一说加括号时是怎样想的?

集体订正。

成功闯过第二关的同学请起立,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三关:

“我最聪明”

把下面的每一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2)30+75=105

400=2800

105÷

15=7

(1)28×

5=140

200+140=340

340÷

20=17

指名回答做这道题是怎样想的?

总结:

做这一类合并综合算式的题目,可以先理清计算顺序,再倒推出综合算式,或者用替换法,把数字换成相应的算式。

今天的胜利者是谁呢?

请起立!

我们一起用掌声祝贺他们!

其他同学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下一次的胜利者!

巩固练习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充满挑战性,对计算不再有厌烦心理,还会更加仔细地做题,争当胜利者。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总结了运算的顺序,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很满意。

你们自己满意吗?

要继续努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五4、5、7。

总评: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本书中承前启后,学好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而单调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对计算感到厌烦,计算课也会上得沉闷、无聊。

考虑到这一点,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设计者适当降低了学生的计算量。

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把三种不同的计算练习变成闯关游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解题时,也格外谨慎、认真,同时,为了争当胜利者,学生解题速度变快了,正确率也提高了。

这三道游戏练习题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给了他们一定的刺激,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学习。

由此可见,上课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当变换上课的形式,来提高上课的效率。

2006年淮安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此文曾发表于《淮海晚报》

小知识能做大文章

——教学“比一比”一得

淮安市实验小学杨振君

南京师范大学的杨启亮教授曾经说过:

“我最崇拜小学老师,特别是一年级老师,因为他们能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教学象数字1这样的简单知识,在小知识里做大文章。

”确实,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因素,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看、想、说、做,一定能做好这篇文章。

在教学“比一比(大小、重量)”一课时,我先神秘地从袋中掏出一红一黄两个球,学生观察后得出红的大、黄的小。

教师问;

“哪啊个重呢?

”“红的重!

红的重!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

“是吗?

”我立即让几个学生来掂一掂,“错啦,红的轻!

”教师因势利导:

“小朋友们,大小是可以看出来的,轻重能吗?

”“不能!

”师生达成了共识。

这时我又拿出两个大小相当的球,对学生说:

“你们知道这两个球哪个重哪个轻吗?

”学生一时语塞,有的说红的重,有的说绿的重。

“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球谁重谁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学生1说:

“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就知道了”。

学生2说:

“我是用称来称的,妈妈每次买菜都要称的”。

学生3说:

“可以把球扔一扔,扔的远的那个球就轻,扔的近的那个球就重。

”(当然,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无法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学生4说:

“可以把两个球拍一拍,跳的高的那个球就是轻的,跳的矮的那个球就是重的。

学生5迫不及待地没等老师同意站起来就说:

“那还不如直接听声音呢,把两个球一起往下丢,‘砰’的声音响的就重,不太响的就轻。

学生6又说:

“老师,我是用皮筋的,把两个球扣在皮茎一头,用手拽住另一头,皮茎拉的长的就重,拉的短的就轻。

几名学生的踊跃感染了全体学生。

学生7着急地说:

“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它们都放到水里,沉到水底的就重,漂在水上的就轻。

学生8接着说:

“我们还可以拿一块布,小朋友用手拽住四个角,把球放在布上,漏下去多的就重,漏下去少的就轻。

学生9似乎受到学生8的启发:

“老师,我把沙子弄平,把球放上去,洞深的那个球一定重,洞不深的就是轻的。

也许孩子们的回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却是成人无法估量也无法做到的。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象这样给孩子一点“阳光”,让他们充分的想、充分的说、充分的做,使其“灿烂”起来,将来他们的思维一定是超水平的,他们的创造性也将是超群的。

个人简介:

杨振君,女,38岁,本科学历,淮安市小学数学学会理事。

淮安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讨论式”实验研究先进个人。

曾上过各级公开课几十节,《分数的认识》一课获全国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曾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省级赛课,获得两次一等奖,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

曾在《小学生数学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副主编《小学数学开放题教与学》一书;

论文《欣慰》获省一等奖;

数篇论文、教案获市一等奖。

曾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教学札记

淮安市实验小学杨振君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应该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的这首《热爱生命》,一直深深地鼓舞着我,因为这是一首行者之歌。

而教育改革最大的特征就是行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改变为教师伴着学生走向教材。

至今我虽已工作了二十余载,但我却从未停止过行走,从未停止过思考。

思考一:

教师犯错

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每天都有学生犯错,教师也不例外。

教学苏教版实验课本二年级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下列两种图形的倍数关系,却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画出了两种不成倍数关系的图形(二年级学习的相关内容在整数范围内):

○○○

□□□□□

()是()的()倍。

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大喊:

“题目错啦!

题目错啦!

”“这题不好做!

”“是吗?

”我强作镇静,“那怎么办呢?

谁来帮帮我?

”我故意在拖延时间,同时自己也在积极的寻找下台机会和解决的办法。

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二年级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真的想出了好多办法。

学生1:

再添上一个□。

□□□□□■

(□)是(○)的

(2)倍。

学生2:

再添上2个○。

○○○●●

(□)是(○)的

(1)倍或(○)是(□)的

(1)倍。

学生3:

○增加1个,□去掉1个

○○○●

□□□□

学生4:

去掉2个○。

(□)是(○)的(5)倍。

学生5:

不增加也不减少图形的个数。

(□)是(○)的

(1)倍多2个或(□)是(○)的

(2)倍少1个

学生6:

○增加1个,□增加3个。

□□□□□■■■

……

多么富有创意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他们能从变化其中一种图形的个数、同时变化两种图形的个数和不变化图形的个数等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了问题。

由于我少画了一个□,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思考及答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彻底弄清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只要把其中的一种图形当作一份,另一种图形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教师这样犯错,值!

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这样犯错,还可以故意这样“犯错”,并好好地利用这些错误,将错就错,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思考二:

让学生过把“老师瘾”

考试能够了解、评价学生在某学科的某些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场则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所以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

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地进行一些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

对于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惧怕考试,有的还希望考试,因为通过考试,他们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称赞,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考试的,对考试充满了恐惧。

据统计,害怕考试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为了消除学生的畏考心理,使考试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却又同样能达到认真复习的效果,我决定让学生过把“老师瘾”,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对学生说:

“最近,我们学习了某章内容,明天准备进行一次情况调查,调查的试卷有同学们自己来出,我将选择将本章内容把握得最好的同学试卷作为的明天调查试卷。

”一听说自己有机会出试题,同学们真是跃跃欲试,经过认真的复习后,有的同学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有的请家长帮忙打印、有的将自己平时的错题都写进了试题中……第二天,同学们不仅人人都好好地复习了该部分内容,出好了试题,还认真地、准确无误地做好了标准答案。

由于孩子们复习的好,考试成绩当然都很好!

优异的成绩大大的鼓舞了学生,他们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渴望,再也不会恐惧考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让学生过把“老师瘾”,使学生得到了自主选择,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自主选择带来主动学习,而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思考三:

学会倾听

有这样一则报道:

有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

“你长大后想要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

“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螅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

“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场上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柯莱特任就耐心地注视着这孩子,问他: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没想到,这时,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小孩的回答透露出孩童式的真挚: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我还要回来!

”看到这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来特的那一分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的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话语吗?

所以,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和机会,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期盼,是发展,倾听是爱。

还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孙子问爷爷: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

”爷爷告诉小孙子:

“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

”故事很短,却用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有关学者曾经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信息交流情况做过统计,结果是:

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仅占9%。

这说明“听”在信息交流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一个人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

”(苏霍姆林斯基)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

看来教师学会倾听很重要,只有学会了倾听,学生才会大胆的表达自己,只有学会了倾听,学生才能成为你的朋友,只有学会了倾听,学生才会放飞思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思维成果。

思考四:

给我阳光吧,我会灿烂

今天教学“比一比(大小、重量)”一课时,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先神秘地从袋中掏出一红一黄两个球,学生观察后得出红的大、黄的小。

“哪个重呢?

孩子们真是“给我阳光,我就灿烂”,也许他们的回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却是成人无法估量也无法做到的。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象这样给孩子一点

“阳光”,让他们充分的想、充分的说、充分的做,使其“灿烂”起来,将来他们的思维一定是超水平的,他们的创造性也将是超群的。

思考五:

另辟蹊径

课例:

今天,听了一位青年老师教学“倍的认识”一课,课中,教师让学生摆放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第一行摆2个正方形,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叫起来:

“老师,我的正方形少一个!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这位青年教师显得有些紧张,但他的确是一个聪明人,而且心理素质较好,只见他面向全班同学,大声的问:

“同学们,这位同学少了一个正方形,怎么办?

”不一会儿,学生甲说:

“老师,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就让他跟我一起摆吧。

”“老师,我多一个正方形,送给他吧。

”学生乙边说边把一个方形送到了那个学生的手中,“谢谢你啊!

”那个学生感激地说。

看到这样的场景,全体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被感动了,执教的老师也高声表扬道:

“同学们,大家是同学,也是朋友,就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你们说对吗?

”“对!

”学生一起回答。

“这位同学能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的给与帮助,这种行为是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大家都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都称赞这位青年老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驾驭课堂,不仅完成了数学教学的任务,而且注意到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我思考着老师们的谈话,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做法不可取。

因为此时学生正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之中,而思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具有连续性,教师的这番教育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此时,教师应忍痛割爱,另寻教育时机。

我建议这样处理:

教师可以不动声色的走到学生的座位跟前,一边讲课一边确定那个学生的正方形的确少了一个以后,这样进行引导:

“同学们,这位同学少了一个正方形,你们说他还能摆出第一行的3倍来吗?

”(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

”(因为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就要摆3个2,他少了一个,就只够摆2个2了。

)“那么请大家猜一猜,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5个),经过计算,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答案,“你是怎么知道是5个的呢?

”(2×

2+1=5或2×

3-1=5)。

这样做,不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会牵回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采取积极的态度,顺着学生的思维,果断的改变课前的预设,就学生少一个的事实进行引导,

“他少了一个,还能摆出第一行的3倍来吗?

”“为什么不能呢?

”“猜一猜,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方形?

”这三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弄清楚2个的3倍是多少,还为以后学习几倍多(少)几埋下了伏笔。

这样另辟蹊径,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3一74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量出到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从北门桥走到水门桥,再到闸口,从学校南门到北门(1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

(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

(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

(米)

师:

如果要测量淮安到南京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淮安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千米(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提问: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评:

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

二、感知1千米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

教室地面的方格每边都是1米长,多少个这样的边合在一起是1000米?

(板书:

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

1千米)

板书:

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

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

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大门到北门桥是200米,沿这条路走()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沿着学校大门到北门桥(200米)这条路走5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

我们沿这条路走一次大约用了几分钟?

(3分钟)

那么沿这条路走5次,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15分钟)。

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学校门口的河南路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

从水门桥到北门桥再到闸口,约1千米,从新亚商城到水门桥到运河广场约1千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这两条路线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水门桥一一北门桥一一闸口,新亚商城一一水门桥一一运河广场。

小结:

1千米=1000米

[评:

利用多媒体,以情激情,再一次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兴趣,又助于加深对"

千米"

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朗读时应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

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4页例1和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