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687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涉世家教案Word格式.docx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思考讨论:

    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③请概括第四段的段意。

     写斗争的结局。

  三、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

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

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

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抢地(撞地。

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能读出人物在对话中的语气。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美国记者问道:

“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

”周总理回答道:

“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请同学们想想,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

象周总理这样成功地的外交家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展示唐睢的多媒体图片(板书课题)

2、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因为他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3、多媒体展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同33篇,记录了上自周贞定于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述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4、 

朗读课文,整理语言现象:

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抢qiāng 

傀guī 

祲jì

缟găo 

挠ná

谕yù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

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

与:

吗,表疑问语气。

因:

于是。

虽然:

即使这样。

虽:

即使。

然:

这样。

岂直:

难道只是。

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

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

平民。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

(yuè

)通“悦”,高兴。

错意:

注意,放在心上。

错,通“措”。

仓鹰:

仓通苍,青色的寡人谕矣:

谕:

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

扩充,形作动。

轻:

轻视,形作动。

缟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名作动。

5、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课后注解,分小组翻译全文

抽学生翻译句子: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

开端:

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发展:

秦王责备安陵君,唐睢据理力争。

高潮:

秦王威胁唐睢,唐睢奋起反击。

结局:

奏王屈服,唐睢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胜利。

让学生利用查阅的资料谈谈秦王为什么对弹丸之地的安陵小国费那么多的神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美伊战争时,美国为什么要与土耳其谈判,战争中美伊为什么要反复争夺法奥半岛,明白秦灭韩亡魏以后,下一个目标是齐、楚、赵等国。

秦要攻楚,必须先借道安陵国。

7、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读出这几个句子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性格。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表现唐睢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e.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f.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睢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g.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睢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h.徒以有先生矣。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8、作业:

b.仿写句子:

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唐睢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 

第二课时

表演课本剧,体会对话描写和一些修辞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从故事中得到感悟。

1、抽三组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评价其得失,评出最佳表演者和剧本编写者。

2、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中描写最成功的地方(语言描写)

引导学生分析:

唐睢语言中“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唐睢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决心,“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运用了排比,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警告秦王不要重踏覆辙。

全文除了语言描写外,还通过秦王与唐睢的动作,表现,采用对比,反衬等手法,绘声绘色地塑造了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唐睢的有节、有据、有力。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睢:

临危出使——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

从唐睢出使秦国这件事,从唐睢本人、从秦王本人、从安陵君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

① 

落后就要挨打。

② 

实力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

③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④ 

外交家的雄辩只能让侵略者理屈,并不能让他放弃战争。

⑤ 

一个英雄的人物在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⑥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要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⑦ 

国与国之间要加强对话、沟通、消除误会、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

4、小结:

学习了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我们尤其要学习唐睢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外交才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像唐睢、墨子、苏武、周恩来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高大的身影,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

5、作业:

a.以“唐睢,我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b.写出古代两个著名的“士”及他们的事例。

附:

板书设计:

骄横狡诈 

不卑不亢

狂妄无理 

据理力争

色厉内荏 

大智大勇

《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

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

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

”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等等,决不胜举。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

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

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

上阕分几层意思?

上阕写景共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

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

(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

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

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5)、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6)、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三层。

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

惜(可惜、惋惜) 

(3)、诗人在“惜”什么人?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一样。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6)、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

揭示中心思想。

(7)、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3、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

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

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

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

(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cé

n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

王安石,《梅花》)

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

谢道蕴,《咏雪联句》)

1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

杨万里,《观雪》)

1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

《塞下曲》)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16、,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南宋·

卢梅坡,《雪梅》)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

洪升《雪望》)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2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元稹《南秦雪》)

教学目标二:

介绍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

(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

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

半年后退出。

又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

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

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

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

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

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

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

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

介绍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

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