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02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心愿教案

习作:

心愿

教学目标

1.学生交流各自的心愿,想好选择什么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2.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意思清楚。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交流各自的心愿,想好选择什么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突破方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整理自己的心愿,并找出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

通过质疑,选择习作的材料。

难点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突破方法根据自己习作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等方式进行表达。

教法与学法

教法思维导图发散法、质疑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交流各自的心愿,想好选择什么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2.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意思清楚。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论我们的心愿。

师:

“要是世界上有一种药,可以减少烦恼,多好!

”“我希望毕业升学后还能和好朋友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我们的心底总会有一些愿望产生,这些根植于内心的愿望,我们叫它“心愿”。

2.板书课题。

二、拓宽思路,聊聊心愿

1.师:

你们有什么心愿吗?

(1)打开课本第72页,默读书上的思维导图。

(2)想一想自己有哪些心愿,然后制作同样的思维导图,尽可能多地写下自己的心愿。

(3)从中寻找出自己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做重点标记。

2.分小组交流讨论:

(1)我的心愿是什么?

(要求表达清楚、生动)

(2)这个愿望是怎样住到我心里的?

(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3)为了这个心愿,我有哪些打算?

(主要讲计划、行动)

组员

评价内容

获得等级

(五颗☆为满分)

心愿

产生的故事

行动

对象

方式

3.小组评价。

4.推荐一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三、全班交流,选择方式

1.我们的心愿针对的可能是不同的对象,有的是为自己,有的是为别人,还有的是为社会。

当我们的愿望想要被他人知道或者实现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2.小组讨论:

明确每位组员的心愿对应的对象是谁,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表达。

对自己的心愿,可以采用记叙故事、写日记等方式;对他人的心愿,可以采用写信或创作诗歌的方式;对社会的心愿,采用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创作诗歌都可以。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1.选择合适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心愿。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为自己的习作拟一个精彩的文题。

五、赏读佳作,修改习作

1.赏读每组佳作片段,引导评价:

这篇习作的心愿是针对谁的?

选择了什么方式?

是否合适?

2.修改要求:

边朗读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使语言通顺,意思明白。

3.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课后作业

学生誊写习作,给特定的对象阅读。

 

板书设计

习作:

心愿

写前 选择材料

写时 选择方式注意对象

写后 符号修改

课时作业

学生誊写习作,给特定的对象阅读。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意在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习作对象选择合适的方式,因此,明确习作对象很重要。

而课本里的思维导图在一开始就已经对此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心愿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和社会。

在明确选材解决习作重点后,就进入难点讨论,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

但是,什么是“合适”呢?

能让作者尽情地抒发感情、自由地写作的那种方式就是合适的。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之前的交流中就开始思考,并在写作中对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综合运用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一一《黄帝内经》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一一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

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一个阶段,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明的大夫能够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中把握人体的生长规律,从而做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普通的医生只能被动地应付疾病。

这也是我们时常提到的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的道理,“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体验?

产生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包含的意思,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培根说过:

“愚者等待机会,智者造就机会。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偶然,这是说不通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取得成功呢?

因为他们做好了准备!

钢琴家朗朗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刚开始只是一名替补,还是第七替补。

这意味着只有当演奏家和六位替补全部病倒他才有机会上场,这样的机会几乎为零。

但他从没有放弃过,他夜以继日地练习。

终于他的韧劲打动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将他提升到第一替补的位置。

在一次偶然上台演奏时,一曲终了,全场听众起立为他鼓掌整整七分钟。

他就是抓住这一次机会一炮走红,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家。

试想,如果不是他从未因为是第七替补放弃,如果没有夜以继日地练习,就算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又如何能够弹奏出一鸣惊人的曲子呢?

这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成功绝非偶然,它的背后一定埋藏着长久的努力和坚实的基础。

生活中一些人总在抱怨,为什么别人能抓住机遇,而自己无法得到呢?

其实很多时候,机遇就摆在眼前,只是自己没有抓住。

事实上,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出现几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是常常只有少数人会抓住机会并取得成功。

一名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这样讲:

“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的确,连一件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能够成就什么大事呢?

放眼我们的学习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如果现在不趁这大好时光,抓紧这个唯一能够全部把握好的机遇,那么对于志在四方的我们都会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每当我们看到班里第一名同学的成绩,也许会震惊、羡慕,会发出赞叹声,但他们只是把握了每一次考试机会,对事情有认真专一的态度,长此以往养成了遇到问题就会多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就好比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的好习惯都是你平常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而来的,而就是这些好习惯会带着你走向属于你的每一次机遇。

机会偏爱有心人,它只留意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只喜欢有理想的实干家。

倘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遇到逆境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机会是不会自动来拜访的。

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用绝对的自信和实力来迎接每一次机遇了吗?

你准备好用年轻踏实的心去创造每一次机遇了吗?

现在就开始准备吧!

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在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体验,产生怎样的思考,要请根据以上材料包含的意思,写一篇文章,这是明确的任务。

材料中,第一则《黄帝内经》强调治疗疾病要预防为主,第二则班固《汉书•伍被传》强调聪慧明智往往有先见之明;然后导语中又强调“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的道理,“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这些都是强调了想问题做事情要预先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到把握历史规律,顺势而为。

供选立意有:

1、凡事预则立;2、成功偏爱有准备的人3、把握规律,顺势而为;4、准确预判,事半功倍;5、未雨绸缪,遇事不慌等等。

参考素材:

1、雏鹰扇动翅膀,跃跃欲飞,那是它为搏击长空做好准备;蒲公英随风飞扬,落入泥土,那是它为新的萌发做好准备;毛毛虫忍受黑暗,几经苦难,那是它为蜕变成蝶做好准备,世间万物皆亦如此,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卓越的成绩。

2、著名舞蹈家邰丽华在很小的时候就因高烧而丧失了听力。

在聋哑学校就读期间,她热爱上了舞蹈,梦想着成为一位优秀的舞蹈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便不断地为梦想拼搏,为梦想做充分的准备,她把自己幻想成一只旋转的陀螺,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事业中。

她从生命的低谷到达事业的巅峰,她穿越荆棘,舞出强者的气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充分的准备成就了她完美的理想。

3、残奥会游泳冠军何军权令我们钦佩,他不屈不挠的毅力令我们感动。

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却从不放弃自己,但困难的处境中他仍旧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他刻苦训练,从不言败,虽然他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比一般人多,虽然他要浪费很大的精力才会获得稍许的进步,但是他无怨无悔。

正是由于平常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才会在赛场上笑到最后,在残奥会四项游泳赛事中均获得冠军的称号。

他一次次用金牌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假使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我相信,成功一定不会属于他。

4、作家张洁在她的一篇散文里说到:

“找到了水源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初想这是多么的无知。

可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在想,却发现它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做好准备在出发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5、李宁,是大家所熟悉的体育名将,连续征战几届奥运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有体操王子的美誉。

真是令人羡慕啊!

诚然,这与他的天赋有关。

可想取的这么好的成绩也与他平时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

而这些刻苦训练就像成功之前的准备一样。

他准备充分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于是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成功了。

6、现实中却往往有人等不及,虽然他也取得了成功,可他却付出了比做好充分准备都得多的代价。

古代就有两个人,一个是贫穷的,而另一个个人却是富有的。

有一天,穷人对富人说:

“我要去南海”。

而那个富人却不屑一顾的说:

“就你?

你带什么去?

”穷人回答说:

“一杯,一钵足矣”。

富人很是吃惊,可他却故作镇定的说:

“在等两年吧,我造好了船送你去”。

穷人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一年后,穷人回来了,而富人却羞愧难当。

不光是人,就连动物也有心急的时候。

有一种蝴蝶在没有完全长成的情况下,就忍不住寂寞破茧而出了,虽然不用再忍受被茧包围的痛苦,却造成了它今日的残缺,让人生憾啊!

是啊,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准备充分了,机会成熟了。

便可静极而动,取得成功。

我们不要像残蝶那样忍受不了寂寞,就毁了自己。

让人生憾啊!

 

行文结构:

首先引用名人名言开门见山切入中心——因为他们做好了准备!

接下来通过钢琴家郎朗的具体事例论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接下来通过讲道理论证“成功绝非偶然,它的背后一定埋藏着长久的努力和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联系学生学习实际,阐明“学习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从而激励读者抓住机遇努力学习,最后再以排比句重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并以设问的形式引起读者思考,让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并点题收束全篇。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视频显示,事情发生在青岛。

公交车上,老人发现鞋带松了,几次弯腰,却够不到脚面,一时有些尴尬。

很多人都在看着老人的这种状况。

旁边的一位姑娘看在眼里,仿佛自然而然,就过来帮忙了。

姑娘蹲下身来,给坐着的老奶奶系鞋带。

老人似乎有些扭捏,不大好意思似的,姑娘不为所动,静静地把一只鞋系完,又去系另一只。

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善念如烛,请多呵护

善念止于想法,好比风中之烛,乍起乍灭;起而行之,始可长放光明

视频中,姑娘蹲下身来,给坐着的老奶奶系鞋带。

老人似乎有些扭捏,不大好意思似的,姑娘不为所动,静静地把一只鞋系完,又去系另一只。

帮系鞋带,通常是亲密的举止。

这是孙女在给祖母行孝吗?

不是,两位素昧平生。

事情发生在青岛,视频显示,公交车上,老人发现鞋带松了,几次弯腰,却够不到脚面,一时有些尴尬。

旁边的姑娘看在眼里,仿佛自然而然,就过来帮忙了。

小小举止,却温馨得很。

好多人看得眼眶湿湿的:

啥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亲孙女也就这样了!

对照之下,笔者还有点惭愧。

因为类似的场景,我也遇上过。

曾经见到一位老人,两手拎着东西,又费劲地在兜里翻找物件,一时又找不到,老人一会儿一头汗,挺狼狈的;敬老、爱老、帮人,这些道理我都懂,脑中也转过“去帮帮她”的想法,可是,还是没做。

为啥呢?

想法太多,顾虑太杂。

脑子里不是没冒出善念,但是让一股一股杂乱想法“稀释”了:

素不相识的,合适吗?

唐突不唐突啊?

那么些人都不去,我去,是不是太招摇了?

老太太把我当骗子咋办?

……越想越犹豫,越想越怯懦,最后,溜了。

别让犹豫拽住助人的手。

怎么克服心理上的这种“刹车”?

姑娘的做法就是一种提醒:

请尊重自己的善良直觉。

见人在急中难中,我举手可帮,那就去做。

力所能及、顺手可为的微善,更应该运用这个法则。

做好事时果决一些,何必想东想西呢?

如果怕唐突,问一句的事,“大妈,您需要帮助吗?

”,只要想做,办法多的是。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蛮干,比如下水救溺水者,再比如病人突然倒地,自然不能硬来。

网络世界中,有一个称呼叫“键盘侠”,就是在聊一些事的时候,把键盘敲得震天响,决心表得大如山,大有“解人危难,舍我其谁”的侠风;可是,真让做,一个个都蔫儿了,黄花鱼——溜边了。

头脑中的善,不化作手上的作为,有什么用呢。

善念如果止步于想法层面,就好比风中之烛,乍起乍灭,光亮不显;如果善加呵护,起而行之,相当于以手护之,以玻璃罩笼之,始可长放光明,直至烛照四野。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

材料是一篇实事新闻,讲述公交车上一位老人鞋带松了,自己几次弯腰,却够不到脚面,车上很多人都在观望,只有一位姑娘很自然地过来帮忙,为老人系好鞋带,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

考生立意时可以从姑娘和其他乘客角度考虑:

姑娘角度:

(1)姑娘,你弯腰的样子真美;

(2)公交车上的正能量;(3)“鞋带”正能量;(4)爱心传递。

等等。

其他乘客角度:

(1)不做冷眼旁观者;

(2)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将“爱”传递;(3)为人为己,共创和谐社会:

(4)举手之劳,何而不为。

等等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

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

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

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

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目标是成功人生的方向

追逐阳光是向日葵的目标,所以她总是自豪的面向太阳;冲破黑暗是种子的目标,所以它最终置身于光明的怀抱;满载金黄的沉甸是麦苗的目标,所以他终在秋日里含笑……他们因为拥有目标而走向成功,他们的成功向我们展示着一个道理――目标是成功人生的方向。

目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并不受现实的束缚,并不是说因为现实不好,目标便无望了。

目标是属于现在而存在于未来的,它指明现实向未来迈进的方向,有了好的目标,就等于有了好的方向就等于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大家所熟知的陈涉,那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多么豪放而远大的目标呀。

正是因为有了“鸿鹄”之志,才会有后来的大泽乡起义,才会使陈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

这向我们证明着,目标是迈向成功人生的方向。

又如,我国的伟大周恩来,在其幼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才会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

是目标,让他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最终成为受人爱戴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有了目标便有了成功。

毕竟目标只是一个方向,一个动力。

空有目标而不赴诸行动,那目标便毫无价值。

许多人不正是如此吗?

他们大谈自己的目标如何如何,却从不站在现实的角度向目标迈进,他们的目标是虚幻的,是空想,因为他们从不用奋斗与拼搏去实现目标。

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枉自空闲到白发,增添几几声叹息罢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一方面,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不停地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孰不知,目标是迈向成功的方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奋斗则是迈向成功的保障,是迈向成功的第二步、第三步……只有拥有奋斗、拼搏作为保障的目标,才是真正象征着成功人生的目标。

没有了目标,人生会如没有帆的船在生活的海洋中漂荡,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

正如向日葵、种子、麦苗一样,他们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迈向成功的方向和动力,才会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一是惠特曼的,“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在所处领域内不断追求,穷尽自己的一切可能。

侧重于眼界与胸怀。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世界”强调一个人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要能够突破本位的局限,从更高处放眼世界。

具有了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才可能奔赴世界各地不同的码头,才有可能发现世界精彩,取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材料二,塞涅卡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格言是通过比喻表意。

“风”之于“码头”,即如资源之于目标。

直白地说,就是: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切资源都不能有助于他的发展。

侧重于目标。

不管是近期还是远期,人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在人生的航程中顺利前行。

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侧重于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

题干要求“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能够针对这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两则,写出了由此而产生联想、思考和看法,都是符合写作内容的。

参考立意:

如果选取材料一、二分析立意,第二则格言是从利用资源的角度在谈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这样,两则格言虽然在“要立志”的大方向上相同,但一者志于多,一者志于一,立意正相反。

写作时,可将两种观点作辩证的分析,察其殊途,明其同归,也可以执其一端,一破一立,以破为立。

也可以认为,第二则格言是从实践层面在谈如何实现目标。

如生活中需要目标;做一个有胸襟的人等。

如果选取材料一、三分析立意,眼光与坚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等。

如果选取材料二、三分析立意,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追梦人;理想与坚持等。

结构示例:

可以结合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引出论点“目标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然后分别分析论述目标的重要性,如有了目标才能为自己定位好;有了目标,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目标可能会变成现实;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等。

最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做法。

如我们需要确定目标,坚持不懈,不断奋斗,成就完美的人生。

【素材】

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每天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淘汰自己,学会在什么样的角度说不一样的话,要做到实践,思考,在实践,在思考。

成功,一个美妙而漫长的旅途,这个旅途,我们的行囊中,必然需要许多许多的东西,但是,除了这些行囊中的东西外,还有一样更重要的,那就是目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逊

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贝弗里奇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

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

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征服珠穆朗玛峰,对于登山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耀,也是严峻的挑战。

过去十年里,在尝试征服珠峰过程中死亡的人数近280个。

2019年3月31日下午,为扑救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江发生的森林火灾,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队员壮烈牺牲。

生命诚可贵,但有的人选择为了个人理想不惜生命,有的人会选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要抄袭、套作。

【答案】以身许国,成就自我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近期新增“全军挂像英模”之一的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戈壁奋战了50余个春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铸造国家核盾的艰辛征程中,生命不息而冲锋不止?

那就是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从林俊德追寻至老一代“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王进喜拉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英,他们的人生是一首建功国家大业的英雄交响曲,也是一部以身许国的精神教科书。

这些英模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也展示着共产党人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

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

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

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