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03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阳损及阴:

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12.阴阳互损:

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3.阴平阳秘:

即阴阳平秘。

平,饱满之意;

秘。

即秘密、潜藏之意;

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14.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概括相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15.阴阳失调:

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16.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

阴,指阴液。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然耗液而出现各种伤律、伤阴的病证。

17.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寒;

阳,指阳气;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18.阳病治阴:

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明),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19.阴病治阳:

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20.阴阳互根:

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即阴依附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男—方单独存在。

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

21.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22.阴阳交感:

是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3.藏象:

藏即“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赃,象,指现象。

藏象,即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4.奇恒之腑:

奇,异常、不同之意;

恒,是常、通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器官。

25.肺为娇脏:

肺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所以肺脏不耐寒热.容易被外邪所侵犯.故称其为“娇脏”。

26.脾统血:

答案:

指脾能调节血液循环,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流行,不使其溢出脉外的功能。

27.肝主疏泄:

肝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功能,使全身的气机畅行,气、血、津液通畅,使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致瘀积而正常排泄。

28.天癸:

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

29.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口,经食道而容纳于胃腑,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又称“太仓”。

30.骨:

就是骨骼,它作为人体的支架,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的作用,还可化生骨髓、主司人体的运动。

31.神:

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

32.肺主气:

指肺主管呼吸之气,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主管全身之气,调节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33.通调水道:

指肺脏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维持着水液代谢平衡。

34.六腑以通为用:

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

35.中精之府:

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36.腐熟:

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37.太仓:

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故称.

38.水谷之海:

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

39.小肠主液: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称.

40.大肠主津:

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

41.奇恒之府: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中空性器官;

功似藏,能贮藏精气,似藏非藏,似腑非腑,故名.

42.元神之府:

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43.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

44.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

45.奇经八脉

奇,异也。

指有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无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

46.浮络

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47.孙络

指络脉中最细小者,又称“孙脉”

48.别络

为络脉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若加之胃之大络,则共有16支别络

49.皮部

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

50.一源三歧

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脉为“一源三歧”

51.任主胞胎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妊养胎儿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故曰“任主胞胎”

52.血海

一指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前后上下贯穿全身,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

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故称为“血海”。

一指肝脏。

肝藏血以调节全身血量,为女子经血之源,故也称为“血海”

53.头为诸阳之会

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三阳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54.病因

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55.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称为辨证求因

56.六气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57.4.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58.疠气

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又称疫疠、疫气、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

59.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平时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围。

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

因病由内生,故称“七情内伤”。

属精神致病因素

60.痰饮

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痰饮泛指一切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包括痰和饮两大类。

狭义的痰饮属于饮证中的一种,即与悬饮、支饮、溢饮并列为“四饮”的痰饮

61.瘀血

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

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62.正气

相对于邪气而言,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63.邪气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包括存在于自然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痰饮、瘀血、情志内伤等

64.药复

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

65.食复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者

66.合病

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67.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68.复病

重新发作的疾病,称为“复病”

69.伏而后发

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70.劳复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发者

71.继发

系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

72.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73.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74.虚

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75.实

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76.两感

指表里两经同时感邪而为病

77.格阳

又称阴盛格阳。

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78.格阴

又称阳盛格阴,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79.亡阳

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80.亡阴

是指机体的阴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81.气虚

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82.血虚

是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和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83.血瘀

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84.血热

是指热入于血脉之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状态

85.传变

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86.病势

在疾病的病位传变中,其病邪可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明疾病加重或向愈的趋势,称为病势

87.病位

疾病发生的部位及场所

88.病位传变

指疾病发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病理过程

89.经脉传变

指疾病的病位在经脉和经脉之间的相对传移

90.病邪出入

又称“病势出入”,即表里之间病邪出入之趋向,包括表邪人里和里病出表

91.脏腑传变

疾病的病位在形体脏腑表里相传和脏腑间互传的病理过程

92.不问脏传变

又称乘侮传变,指脏腑病变发生相克太过或反克关系的病位传移

93.间脏传

又称母子传变,是脏腑病变发生在相生两脏之间的病位传移

94.上气不足

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奉,头目失养的病理变化

95.气机失调

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96.精虚

主要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及各种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如生长发育不良、不孕、不育、未老先衰等表现

97.精瘀

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

36.出血

指血液流出脉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98.风气内动

即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99.寒从中生

即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弱,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散的病理变化

100.湿浊中生

是由于脾不运化,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饮停聚的病理变化

101.内燥

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102.内生五气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103.养生

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生命之义

104.治则

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05.治法

指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106.早期诊治

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危变

107.治病求本

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108.正治

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109.反治

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

110.寒者热之

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11.热者寒之

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12.虚则补之

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

113.实则泻之

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14.调整阴阳

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115.因时制宜

指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116.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117.因人制宜

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118.气机调畅

是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

173.气化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

119.气海

指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又称膻中

120.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极精微物质

121.血

行于脉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22.元气

由肾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又称原气、真气。

123.宗气

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的气,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等作用,又称动气、大气。

124.营气

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气,又称荣气、营阴

1

125.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气,又称卫阳

126.膻中

①指两乳中间的部位,是宗气所聚之处,又称气海|②指心包|③穴位名,在任脉上,两乳头正中。

3

127.津液

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包括津和液两部分

128.血府

即脉,因脉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称

129.谷气

指水谷精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130.中气

即中焦之气,因脾胃位居中焦,故中气主要指脾胃之气

131.气逆

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132.气陷

指气的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133.气滞

指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一局部淤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134.气结

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135.气郁

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又称气郁

136.气闭

指气的外出运动受阻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137.水谷悍气

指卫气,因其来源于水谷,其性憬悍滑疾,故称

138.津血同源

.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称

139.气主煦之

说明了气的温煦功能。

气有温煦人体的作用,故称

140.血主濡之

说明了血的功能。

血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

212.血为气之母

是血对气的关系的概括,主要体现在血能载气、养气两个方面

141.夺血者无汗

指对于失血或血虚的患者,不宜采用汗法治疗

142.夺汗者无血

指对于汗多津伤的患者,不宜采用破血、逐血之峻剂。

143.精

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4.神

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145.精血同源

精与血皆由水谷精微化生,来源相同;

彼此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即藏于脏腑中的精可融入血脉中而为血,血脉中的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精与血之间的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146.体质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