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15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魏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

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

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①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技巧:

指出什么修辞+修辞作用+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

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

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

内容+结构

  形式:

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

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

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

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

“××”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正面),删掉“××”词。

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

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诗鉴赏题

  l、鉴赏主题常考类型

  -思乡思国、感时伤怀、建功报国、热爱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点(意境或画面氛围特点)常用词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

  3、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词:

淡而有味、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绚丽多彩、平中见奇

  4、常见题型

  

(1)意境型考题: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怎样”=具体描绘诗中画面+总氛围特点的高度概括

  

(2)主题型考题: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哲理等)

  (3)语言鉴赏型考题:

“——”词用得十分精妙,请分析其妙处。

  请赏析诗中三四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

参照散文中的语言表达作用题答法。

  (4)手法运用型考题:

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等)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

诗中…处中…与…进行了对比(用…来衬托…),(举出运用该种写作手法的例子),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见意象

  

(1)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

是汉代借别的风俗。

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后多用它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

  岸、晓风残月”等。

  

(2)酒:

离别与祝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月亮:

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梅花: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红豆:

相思如王维《相思》诗: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9)菊:

隐逸高洁脱俗

  (10)(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1)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东风:

春天美好

  (12)西风:

落寞,惆帐衰败游于恩归,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3)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借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14)丁香、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5)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四)其他注意点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l、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语句特色评价常用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1、课文练习中规定要背诵的古文、古诗及课后古诗应准确默写。

(七年级至九年级)

  2、课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中文言文的课下注解背出并掌握,《教学指南》中列出的虚词背出并掌握。

  3、课下注解中的注音要掌握,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要会写,其中四字成语要正确理解词义并准确运用。

  4、每天看1—2篇好作文,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

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

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应试锦囊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说明方法

  三、关键语句:

  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典型题实战兵法

  

(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

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

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

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

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

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

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

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

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

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

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

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

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

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

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

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

你同意哪一种?

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

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

故文章的主题是——。

(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说明文阅读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上一页12下一页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

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