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32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仅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而且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罗斯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知能强化课Ⅰ 从大危机到大调整—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4.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

(1)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2)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具体可划分下列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3年到1935年,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医治创伤,结束混乱状态。

第二阶段是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第一阶段着重于复兴,第二阶段着重于改革,而救济贯穿两个阶段的始终。

1.经济新政

(1)措施:

以《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和《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经济措施是“新政”的主体。

经济措施执行的效果决定着“新政”的成败。

事实证明,罗斯福的经济措施总体上是正确的。

这些措施遏制了经济大萧条,虽有曲折却一步一步地把美国经济引向复苏。

(2)作用:

罗斯福经济新政的根本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模式,使其从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了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

2.社会救济与保障新政

(1)措施:

直接救济

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即直接向贫困人群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资

实施“以工代赈”

作为一种救济方式,“以工代赈”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创设工作岗位,让救济对象参加工作,获得报酬,从而解决自己乃至家庭的生计问题

制定社会保障法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安排人起草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要求该法案能使每一个美国公民的生活都有保障

  

(2)作用:

社会保障新政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让联邦政府为个人和社会福利承担重要的责任。

罗斯福关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系列立法行动和措施,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3.环境保护新政

(1)措施: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

如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环境保护立法

1933年,国会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

同年,国会所通过的《农业调整法》中也有鼓励休耕的内容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小工程以水土保持示范区为代表,1937~1941年,各州共建立500多个水土保持示范区。

大工程以田纳西河流域整治工程为代表

(2)作用:

首先,新政把19世纪末开始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推向高潮,促进了美国资源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新政创造的生态环境遗产为战后美国的环保运动和环保主义奠定了思想和人文基础。

最后,罗斯福开创的政府大规模干预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对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对环境问题的干预有直接影响。

4.政治体制新政

(1)措施:

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

(2)作用:

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5.外交新政

(1)措施:

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作用:

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

美国对拉美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

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维的罗斯福新政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是经济新政、社会保障新政、环境保护新政、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等的综合体。

三、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及其评价

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因素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2.多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

现代化角度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文明角度

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流浪等),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文明角度

罗斯福新政中的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史观角度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反映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这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史学者说]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及性质

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对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及其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聚焦主题

(一)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中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特征中找原因,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问题上。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不可能有定论

B.社会制度分析法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

选C 充分的研究有利于获得正确的认识,“不可能有定论”的说法过于武断,A项错误;社会制度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变化不等于说社会制度分析法无法解释经济危机,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

2.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

“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

”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情景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解析:

选B 根据“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股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如此少的钱能买走汽车,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故排除A项。

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故C项错误。

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D项错误。

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故B项正确。

[思维升华] 多一个角度,长一分历史见识

关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传统史学观点认为:

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分期付款和市场虚假繁荣”,导火线是“纽约股市的崩溃”。

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①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②有效需求不足说;③证券投机过热说。

在备考复习中,要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应迷信权威,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考试中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到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

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

解析:

选C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不能反映本质,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表明承受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表明自由放任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不能体现本质内容,故D项错误。

4.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

由此可知经济危机(  )

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

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解析:

选D 从图片可以看出,1927~1929年美国的离婚率相对较高,而1930年离婚率大幅度降低,可见经济危机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故选D项。

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1927~1928年离婚率的升高与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5.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200万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

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  )

A.“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B.“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

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D.“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200万到300万”“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迁移1929~1933年美国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可知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并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以借阅图书来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了图书流通,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思维升华] 经济大危机的双重影响

第3、4、5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创设历史情境考查经济大危机的两面影响,意在说明其危害与机遇的两重性。

我们应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

(1)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如第3题);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机制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信号。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启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经济大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强化了家庭意识,使美国向着福利国家迈进(如第4题)。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平民大量失业,造成人们的消费、购买能力下降,但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诸如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图书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第5题)。

“米老鼠”“唐老鸭”等非成年人角色备受欢迎,恰恰是经济危机下人们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体现。

复习备考时,不仅要注意经济危机对政治统治、社会矛盾、国际关系的影响,还要注意经济危机对当时文化产业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等方面的影响。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6.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和农场主。

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除此之外,用于公共工程的开支高达7亿美元。

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解析:

选B 可将材料中的“1929年”“美国政府”转换为胡佛总统执政时期。

材料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反映出国家实施了对经济的部分干预,排除A项,故选B项。

凯恩斯主义包罗甚广,胡佛总统并未实践其主张,C项错误。

胡佛总统的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D项错误。

 

7.

1929~1933年在胡佛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大量公路,开工兴建了胡佛水坝(右图);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应对当时的问题。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D.实施了成效显著的措施

解析:

选C 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胡佛执政时期针对大危机实施了一定的国家干预措施,无法说明其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的干预是“全面”干预,B项错误;胡佛和罗斯福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胡佛的干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思维升华] 客观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长期以来,胡佛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指责和误解,历史教科书充斥着这位“无能总统”的惨淡形象。

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主观上试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

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胡佛并非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其重蹈覆辙。

聚焦主题

(二) 罗斯福新政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下面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解析:

选D 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促使经济复苏,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坚持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形势恶化,故A项错误;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是在1933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可知,C项表述错误。

2.罗斯福1933年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1500个营地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依据是(  )

A.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B.降低农产品价格,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C.将提供就业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增加扩大就业,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

解析:

选C 解题注意提炼材料信息,“资源保护队”“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250万青年参与”“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这表明大量的青年通过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就业机会,有了一定的收入来源,C项符合题意。

罗斯福将整顿金融置于新政的首位,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表述错误,排除。

3.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

“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选D 将题干中“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与“实施社会保障计划”联系起来可知,所得税方案是为了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罗斯福新政的本质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罗斯福,其新政措施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大型的生态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美国生态环境,又有效解决了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失业等问题(如第2题),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如第3题),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第1题)。

但是其根本目的并非质疑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4.1933年以后的10年内,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这反映出(  )

A.新政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B.新政中存在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

C.新政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

D.新政使“三权分立”格局面临失衡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果,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根据“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等可知,新政使总统的行政权得到扩张,D项表述符合题意。

5.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是罗斯福政府推行“以工代赈”的具体表现,所以其目的在于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故选A项。

[思维升华] 客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新政中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如第5题)。

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新政大大扩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许多立法后来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

再比如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如第4题)。

原因在于新政期间,为了有效进行经济干预,总统权力急剧扩张,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下权力制衡的框架。

所以,尽管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罗斯福多被攻击为“独裁者”“专制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干预政策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削弱。

所以,对于罗斯福新政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认识。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思考] 史料一的观点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提示] 国家干预经济。

[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提示] 举例:

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有力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知能强化课Ⅱ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后附“高考研究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政策

1.二战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90年代初。

(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

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