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71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 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十文言文阅读三附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

(十) [文言文阅读三]

【模拟试题】

一.(2014·浙江宁波模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

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

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

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

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

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得于己,故谓之德。

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属予记之属:

请托B.辟而即之即:

走近

   C.其应五方方:

方法D.安石声誉未振振:

(引起)震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少与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乃自以为不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1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

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

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

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

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

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2)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答案】:

16.C.方:

常规、准则

17.B.与:

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

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C.以:

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D.乃:

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连词,表他转,至于

18.D.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19.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0.

(1)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而已吗?

(重点:

治文书、断诉讼、岂……乎?

(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

(重点:

得以、行其志、迹、蒙)

二.(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

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

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

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

及元海僭号⑴,人谓元达曰:

“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

”元达笑曰:

“是何言邪?

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

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⑵。

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

”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

人曰:

“君殆圣乎!

”既至,引见,元海曰:

“卿若早,岂为郎官而已。

”元达曰:

“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

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

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

”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

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

“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

”元达叩头谢曰:

“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

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

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

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⑶,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⑷。

”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

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

⑴僭号:

冒用帝王的称号。

⑵亮:

通“谅”。

⑶捐:

除去。

⑷免:

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⑴吾固知之久矣()⑵卿但识之()

⑶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⑷既至,引见()

18.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

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B.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C.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D.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19.第②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3分)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⑵臣闻师臣者王。

21.阅读全文,概括元达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17、⑴原本早先⑵记住⑶征召征引征用⑷引导带领

18、B

19、我如果早,恐怕大王给我的官位超过我的能力,我担当不起(1分)。

我这时给我这样的官位,使大王不会遭到小才大用的非议(1分),我也避免了招致仇敌嫉妒陷害的风险(1分)。

20、⑴陈元达到了四十岁时,仍然不与人交往。

⑵我听说以大臣为师的人能当大王(或称王)

21、机智有谋正直刚强

三.(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①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

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游,距今十有七年矣。

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②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

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

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③明日,复就肩舆⑴,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

乔木森茂,异石林立。

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

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

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

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

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④余谓定之曰:

“人生聚散之踪,不可期,去不可追。

矧岁月奔驰⑵,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

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

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选文有删节)

注释:

⑴肩舆:

轿子。

⑵矧:

况且。

22.概述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2分)

23.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3分)

24.试对第③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

(3分)

25.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此观看美景!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26.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22、天平山是吴地风景优美的地方(1分);十七年后再次重游览(1分)。

23、山峦起伏曲折,山色莽莽苍苍(1分);森林苍翠茂盛(1分);湖水平面如镜,云帆点点(1分)。

24、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各种不同形态(1分),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1分)。

25、D

26、作者在文章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岁月流逝不停(1分),要珍惜眼前美景(1分),及时享乐的思想感情(1分)。

四.(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九牛坝观抵戏记

[清】彭士望

树庐叟负幽忧之疾于九牛坝茅斋之下。

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抵之戏者,踵门告日:

“摹亦有以娱公!

”叟笑而颔之。

因设场于溪树之下。

密云未雨,风木泠然,阴而不燥。

于是邻幼生周氏之族之宾之友成,山者牧樵,耕者犁犊,行担簦者,水桴楫者,成停释而聚观焉。

初则累重案,一妇仰卧其上,竖双足承八岁儿,反覆卧起,或鹄立合掌拜跪,又或两肩接足;儿之足亦仰竖,伸缩自如;间又一足承儿,儿拳曲如莲出水状。

其下则二男子一妇一女童,与_老妇鸣金鼓,俚歌杂佛曲和之。

良久乃下。

又一妇登场,如前卧,竖承一案,旋转周四角,更反侧背面承之,儿复立案上,拜起如前仪。

妇既罢,一吕妇登焉:

足仍竖,承一梯可五级。

儿上至绝顶,

复倒竖穿级而下。

其人更移场他处,择草浅平坡地,去瓦石。

乃接木为跷,距地八尺许,一男子履其上,傅粉墨挥扇杂歌笑,阔步坦坦,时或跳跃,后更舞大刀,回翔中节。

此戏吾乡暨江左时有之,更有高丈余者,但步不能舞。

最后设软索,高丈许,长倍之,女童履焉。

手持一竹竿,两头载石如持衡,行至索尽处,辄倒步,或仰卧,或一足立,或偃行,或负竿行如担,或时坠挂复跃起。

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

,为时最久,可十许刻。

女下,妇索帕蒙双目为瞽者,番跃而登,作盲状,东西探步,时跌若坠,复摇晃似战惧,久之乃已;仍持竿,石加重,盖其衡也。

方登场时,观者见其险,成为之股栗,毛发竖,目炫晕,惴惴惟恐其倾坠。

叟视场上人,皆暇整从容而静,八岁儿亦斋傈如先辈主敬,如入定僧。

此皆诚一之所至,而专用之于习。

惨澹攻苦,屡蹉跌而不迁;审其机以应其势、,以得其致力之所在。

习之又久,乃至精熟,丕失毫芒,乃始出而行世,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

夫曲艺则亦有然者矣!

以是知至巧出于至平。

盖以志凝其气,气动其天,非卤莽灭裂之所能效此。

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仪、秦亦知之,且习之,以人国戏,私富贵,以自贼其身与名。

叟又以视观者,久亦忘其为险,无异康庄大道中,与之俱化。

甚矣!

习之能移人也。

(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告日:

“其亦有以娱公!

”其:

难道

B.更有高丈余者,但步不能舞但:

只是

C.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私:

偏爱

D.以人国戏,私富贵,以自贼其身与名贼:

损害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习之能移人”的一组是

①时或跳跃,后更舞大刀,回翔中节

②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

③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

④以是知至巧出于至平

⑤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

⑥叟又以视观者,久亦忘其为险,无异康庄大道中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树庐叟同意角抵戏班前来表演,并邀请了整个宗族、亲戚朋友和附近村民前来观赏,其实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忧愁。

B.戏班的演出分三个部分,首先是男女艺人在案上竖足承物,然后是一个男子在高跷上歌舞跳跃,最后是女童和妇人在软索上持竿行走。

C.作者不仅对角抵戏表演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而且对观众的反应也进行了描写,正侧面描写结合表现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D.文章叙写了观角抵戏的经过,抒发了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之情,并生发议论,表达了“至巧出于至平”“习之能移人”的感悟。

11.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妇既罢,一男子登焉,足仍竖,承一梯可五级。

(3分)

译文:

②习之又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季诚于此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颜氏家训》)

【答案】:

8.A(其:

我(们))

9.C(第②句是描写表演时的辅助行为;第⑤句写的是这个意思庄子是知道的,但因为他过于爱惜自身而不肯把才能用在治理天下上。

10.A(未发出邀请,来的是周氏的而非“树庐叟”的宗族、亲戚朋友。

11.

(1)①妇女表演完后,一名男子登场,脚还是向上竖起,托起一架梯子,大约五级高。

(3分)

②反复练习了很久,才达到纯熟境界,没有丝毫差错,才开始出来在世间表演,全天下难度最高的动作也都变得简单。

(4分)

(2)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3分)(“矛戟”后可断可不断,后面5个全对给3分)

五.(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格不行       格:

搁置。

B.以释天下之疑     释:

消除。

C.考按虚实     按:

按照。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

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B.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答案】:

4.C  5.D  6.A

7.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

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

“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

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

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

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

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

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

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

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

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

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

况且任福由于违反主将指挥而导致失败,尤其不能过多的责备主将。

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

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

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

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

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有文集五十卷。

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

皇上对此非常感慨,亲临其丧礼,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基础再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

张让者,颍川人;赵忠者,安平人也。

少皆给事中,桓帝时为小黄门。

忠以与诛梁冀功封都乡侯。

延熹八年,黜为关内侯,食本县租千斛。

灵帝时,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表里。

节死后,忠领大长秋。

让有监奴典任家事,交通货赂,威形喧赫。

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竭馈问,无所遗爱。

奴咸德之,问佗曰:

“君何所欲?

力能办也。

”曰:

“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

”时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两,佗时诣让,后至,不得进。

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舆车入门。

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

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

明年,南宫灾。

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

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

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

凡诏所徵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

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馀各有差。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

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

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

直被诏,怅然曰:

“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

”辞疾,不听。

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

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六年,帝崩。

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中官以悦天下。

谋泄,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

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

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

追急,让等悲哭辞曰:

“臣等殄灭,天下乱矣。

惟陛下自爱!

”皆投河而死。

(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有监奴典任家事      典:

依法令

B.交通货赂,威形喧赫交通:

结交

C.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谐价:

商定价格

D.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称:

符合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让、赵忠加官晋爵之后,与曹节、王甫等人互相勾结;曹节死后,赵忠更是进一步掌握了西园大权。

B.孟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倾尽家产结交张让的家奴,最终得到机会攀附张让,通过贿赂获得了刺史之职。

C.张让等人蛊惑君王增收税赋修建受灾的南宫,各级官员趁机牟取私利,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卖官之风盛行。

D.袁绍为安抚天下,劝说何进清除宦官,张让、赵忠利用何进外出的机会杀死了他;后来张让等劫持献帝欲自保,最终事败身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