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50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出塞》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

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

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

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

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

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

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

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

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

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

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

(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

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

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

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   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凉州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

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

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

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夏日绝句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

整个诗的意思是:

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

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

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

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

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

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

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后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教师朗读古诗、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质疑课题、谈所获信息。

   

㈡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再读古诗,为古诗划节奏。

  

㈢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二句古诗:

  

⑴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

  

⑵项羽何许人也?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回答)

⑶项羽对于李清照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何李清照在这里会独独思念他?

  

⑷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逃过乌江还是拔剑自刎而死呢?

  

重点体会项羽“不肯”过江东与“不能、不会、不愿意”过江东进行比较学习。

突出项羽那种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这正是作者思念项羽的地方。

   

品读第二句古诗  

学生品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出感悟,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诗人李清照的心声。

  

2、学习第一句古诗:

⑴从“人杰”入手,引出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杰这个典故。

  

⑵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鬼雄”,进而学习屈原《国殇》有云:

“身既死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第二个典故。

  

⑶总结“项羽”这一历史典故。

   

3、学生总结诗意。

  

㈣精读古诗

⑴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如此高亢地吟出《夏日绝句》,是因为她的眼前有了一副怎样的画卷?

她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呢?

⑵学生带着体会再精读古诗。

  

⑶学生背诵古诗。

   

㈤拓展升华

⑴学生谈对宋朝当权派(皇帝)、李清照、项羽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评价。

  

⑵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明白怎样做人了吗?

  

⑶学生汇报收集的爱国名言、警句,教师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

”送给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