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54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实习小结十篇Word下载.docx

李景辉老师是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他会认真的回答病人的很多问题,会跟病人说“还是要多锻炼,上次教你的五点支撑、伸腰、爬墙等动作要多练练。

”不仅如此,如果病人做的不到位,他还会逐一纠正。

谢贤杰老师是一个很认真的老师,他会叫我写病程,写完后会亲自修改,然后告诉我下次要怎样怎样。

不仅在病历上认真,在操作上也马虎不得,还记得有一次和谢老师一起去换药,老师让我把酒精倒到棉球上,然后我就跨过了无菌区。

好在老师并不是当着病人的面指出错误,而是回到处置室后和我说,下次要到液体的时候要从无菌区的侧边进入,而且要在无菌区上方10cm左右的距离,不能靠的太近。

总而言之,在骨科的两周过得很充实,也学到了很多,临出科的时候李老师还问我“你要出科啦,感觉还没来多久,就走啦!

”我说“是啊,我只待了两周,挺短的,才刚刚熟悉骨科的常规病,就走了挺可惜的。

”时间总是这样的开玩笑,才了解就离开,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珍惜当下吧!

【篇三】

来到骨科的病房,明显的就与之前的科室有着强烈的对比。

仿佛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的那个医院,老旧的病房和陈设都显示着所流淌的岁月痕迹。

我很好奇,为什么在一个新翻修的医院里,还会有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病区。

听很多人说,骨科的病人很多,走了一批又有新来的一批,没有了解过的人是不会有那么深的体会的。

直到我开始适应了这个科室之后我才知道,“病人继续入院要住天花板”可不一定是一句玩笑话。

骨科很忙,甚至可以用非常忙来形容。

即使走廊上满满的都是床位,可还是不断的有病人想要继续入院,可想而知整个病区要有多少病人。

值班的医师第二天基本没有补休,科室之间也会相互的调侃,说某某某今天又打铁了,打铁趁热,医师自己可以不休息,但是一定要完成对每一位病人的责任,虽然嘴里说着工作如何如何辛苦,但是却依然能够坚持着作为医师应有的品德,大医精诚,不外如是。

每天早上跟着骨1组查房,看完所有的病人可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而且每一个病人都要好好的进行辩证,然后查体,给出相应的诊疗方案。

可是一份十分累人的工作。

不得不说的是我实习所在骨1小组有着陈斌主任和王晓明主任两位十分厉害的医师,他们能够精确的把握病人的脉象,指出病变的部位情况,在实习的时候他们也会让实习生去接触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诊察,同时和我们讲解检查对应的病理原因以及对应脏器的盛衰。

比如陈斌主任,就常常会说,“过来摸摸这个脉,关脉重按是无力的,病人脾胃肯定不太好,尺脉不足,下肢的循环不够,所以才会腿麻。

”许多的病人对他们的诊断都佩服不已,而我也尽量的多看多学,能够进行检查的就不要退缩,主动和病人接触诊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而我的带教老师也会时常的和我说一下体格检查的指标及情况,骨科有别于内科,更注重于肢体关节的检查,很多明确的体征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的了解病情以迅速的做出反应。

在这之后,但凡有新入院的病人,我都会主动的先采集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不足的地方我的带教老师也会相应的在一旁补充,保证了对一个骨科入院病人体格检查的完整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也渐渐的适应了这种忙碌的工作,时常早上查完房,然后给病人换换药,一个上午也就过去了,别看膏药贴贴就好,抹膏药可也是个技术活,抹多了不均匀,抹少了不够包,而且看医师们一抹一片均匀的膏药,那也是不断重复一件事练出来的。

来骨科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周,可以说是有些短暂,许多的治疗方案还来不及学习。

列如小针刀,臭氧消融技术等都是平常用的多,但是只能是在一旁观摩,而且次数并不是太多,只能回头慢慢的去了解。

虽然有些贪心,但是谁都想在科室里多学一些东西,毕竟我们就是来学习的。

骨科的实习结束,让我适应的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希望这一股的干劲,能够一直的保持着,支持我完成每一个科室的实习。

【篇四】

总是那么不经意间发现,时间从指缝流逝,五周的心内科实习结束了。

第一天踏入心内科,是无比的紧张,因为自己本身就对心血管系统了解不够,可以说是恐惧,害怕看心电图,弄不清心脏这个小器官。

可是,这么五周,却让我喜欢上心内科,熟悉在心内科的运作,喜欢和带教、规培生姐姐配合做事的感觉,每件事情当认真做,天天做,其实也就不是难事了。

我的带教是林莘姐姐,一个可爱负责任,又及其耐心的老师。

第一天,得知我还没在任何内科实习过,她便担心我不能适应,担心我做事会不熟练、会很艰辛。

但是,她却手把手教,如何去写采集病史、如何写好病程、如何写好出院小结......第一周我在高压环境中,努力去适应,但是还是不能把事情做完美,但是,人却是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成长,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第二周时,开始爱上这个能让我体现出作为一名“小医生”的科室。

因为带教姐姐放手让我去锻炼,规培姐姐耐心的教导,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每天一早为病人量血压,和带教查房,帮助完成医嘱和记录每天的病程,渐渐让着自己熟悉每一个病人,从心里清楚明白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和用药。

有时,确实遇到了难缠又暴脾气的病人,自己火气也很大,但是带教姐姐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病人,最后把病人征服,成为自己的粉丝。

她总说,医生这条路会很长,会遇到奇奇怪怪的病人,但是要根据病人的属性去和他们交流。

在心内科的学习,是那么规律,每天上午的查房、医嘱、病程,忙碌的一上午却是那么充实。

下午空间可以整理出院病人的病例,看看书,带教姐姐也会利用这个空闲时间,讲讲课,讲讲心内常规病种、常规用药、常规心电图......同时,还有各种锻炼机会,比如独自去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给病人做动脉弹性测定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还做到了锻炼沟通能力。

一名好老师,就是一盏指路灯,引导自己往正确的道路走,在心内科,很感谢带教姐姐和规培姐姐的指引和教导。

同时,也证实了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篇五】

内分泌是我实习的第四个科室,在此我受益匪浅。

陈君老师、朱荣强老师——是我的带教老师,一到科室,陈君老师就对我悉心指导,耐心地教我熟悉内分泌的各种诊疗常规、病历书写及病程注意事项,查房后开医嘱,也跟我解释为何要开这些医嘱,让我学到了很多;

朱荣强老师也教了我很多知识,每当开医嘱、开检查时,总会教我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比如使用速尿时,一定要注意补钾;

使用头孢哌酮时,一定要关注凝血情况;

冰冻血浆分为新鲜血浆和普通血浆,新鲜血浆保存有人体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普通血浆为新鲜血浆保存一年以上的血浆,会丢失部分凝血因子等等。

他们都是很友善可亲又负责的好老师。

先前一直以为内分泌是个很清闲的科室,进去之后才知道其实不然。

来这里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龄的爷爷奶奶,机体主要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即所谓的糖尿病。

每天查房前,要翻看他们的血糖记录本,了解病人的血糖监测情况,以便适时调整血糖降糖方案。

还要看病人的各种检查结果,并与之前的相比较,以便了解病情变化,协助诊疗。

有危重病人时,还要随时关注他们的血压、心率等情况,可一点都不清闲。

糖尿病病人他们需要的不止是药物及相关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自身饮食习惯和运动方面的达标。

然而在有的时候,病员并不怎么理解我们医护人员的做法,有时还擅自停药,这也许是由于他们对该病的认知还有所欠缺吧。

这时医患沟通就很重要了。

每当病人不配合时,老师就会过去用通俗易懂的话耐心地对病人解释,让病人配合治疗。

往往老师一出马,总能让病人乖乖听话配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在这里我不关学到了医学知识,还学到了说话的艺术。

虽然在内分泌待了只是短短的四周,可我学到了很多。

我相信接下来的实习也将让我汲取到更多的知识。

学医这条路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当上下而求索。

【篇六】

来到临床才真正见识到了一线医生的艰辛与无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漂亮的外衣,有的只是任劳任怨地工作,工作……骨科亦是如此。

都说骨头是撑起身体的支架,但这里,更是撑起思想的支架。

骨科分为3个组,我的带教是王洪星老师(江湖人称星哥),属于陈斌主任和王晓明主任带的骨1组,组上还有念老师和谭老师两位主治医师。

我到来的第一天,星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下骨科的现状。

目前本组有23个病人,星哥让我试着写这些病人的病程,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写病程的路,不过在写病程的过程中收获颇多,不仅熟悉了病种的证型,还掌握了中药方剂的性能功效,所以很感谢星哥能给我机会让我去学习这一临床技能。

骨科的诊疗还有一个特点,“臭氧疗法”对于下肢骨关节炎、关节肌腱炎、背腰痛的患者很有疗效,操作是在患者的疼痛部位的肌肉处打入臭氧,机理就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的特点,在关节内与组织反应形成氧气,利于组织机体的吸收,并且副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个“大自血疗法”,通过把自身的血液抽出来,与臭氧相融合,一是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强组织对氧的利用;

二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三是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谭老师做大自血疗法的时候,我都兴致勃勃地在旁边观看,遇到我不懂的时候,谭老师也会向我详细的解释。

说到诊疗,不得不提陈斌主任的脉诊,每逢周二和周四都是陈主任的查房时间,主任会让我去试着摸摸每个病人的脉象,寸关尺的每个跳动,都是对身体机理的解说,而且还要每天都去感受脉象。

很佩服主任炉火纯青的脉诊,能得到主任的指点感到万分荣幸。

还要感谢念老师在伤寒论方面对我的培养,每次接诊新病人,念老师都会教我怎样去辩证这个疾病,还尝试让我为病人开中药,浓厚的中医思想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骨科最难忘的经历,是跟着星哥值夜班的时候,来了一位患者,是桡骨骨折+脱位,在拍片确诊后,准备在无麻醉情况下复位。

我在星哥的指导下扶住患者的上臂,星哥干净利落地刷刷两下,为患者进行了复位,虽然复位的时候很痛,患者还责怪星哥为什么把她弄痛,但是随着复位后,脱位的不良反应消失,患者不得不感激星哥的手法。

那复位的动作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简直不要太帅!

很舍不得骨科这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人生总是在前行,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更好的迈开前进的步伐,所以感恩在骨科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和护士姐姐们,这些日子让你们操心了。

【篇七】

我的带教老师是张伟老师,高高壮壮带着一副小眼镜,眼神里透露出一丝的严谨。

同时跟着老师的还有一位规培学长。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张伟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同时他也常鼓励我们勇敢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常常说大家一起学习,我们是彼此的老师。

老师教我怎么去写病程,怎么去分析报告单,怎么去诊断。

每次我写完署名后,他都会一遍遍看下来,然后一边分析解说一边让我修改,让我知道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老师一起开中药方了,纸上得来终觉浅,一起探讨,一起钻研,最后看疗效。

这期间加深了我们对中医辩证的理解,和对方剂中药的作运用。

看着患者一天天症状的改善,我对中医的信心是越来越强。

举个例子,神志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躺在床上,行动不便的病人,常常有反复的尿路感染现象。

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不断的使用抗生素。

但是长期的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最后变得无药可施。

老师经常使用一些利尿通淋的药物基础上进行加减,效果大部分都是不错的。

中医没有炎症的说法,外头常常误解中药没有消炎的作用。

通过这些不仅是我们学到了东西,也让患者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魅力。

很感谢老师,让我在临床实习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每周四,是临床小讲课的日子,也是主任大查房的日子,也是我这一天感觉最漫长的日子…临床小讲课我们总能学到新的知识,通过对病例的探讨分析,加深了我们对这个病的印象。

经历过三次的临床小讲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凡氏综合症这个病例。

之前神志病科的40床,是我见到的第一个马凡氏综合症的患者,因为他很典型的症状,老师就把这个当做课题讲。

每个老师轮流表达阐述自己的意见想法,我们却在旁边听得滋滋有味。

经过一两个小时的临床小讲课,接着就轮到主任的大查房了。

主任不仅精力好,而且还懂得多。

我们跟随着主任从最后查到最前面。

每停留一个病人面前就是一堂小小的分析课,这一趟下来要经历大概一个半小时,有时候还不止…有次我在一旁站得有点累,旁边我小伙伴说主任年纪比你大多了还如此有精力,你看你就这么些时间就受不了啦!

这句话听得让我感到有些羞愧。

我得赶紧好好学习锻炼,向主任看齐…

三周就这么结束了,老师所教导的我会铭记于心,也期待在下一个科室有更好的突破。

【篇八】

心内是一个很忙的科室,都说心内心内,心累心累。

但一个月下来,我觉得虽然忙但是却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

感受比较深的几点是:

一个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医护不分家说的很对,我们心内的护士姐姐都很温和,护士长也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多时候都会听到护士跟我们老师商量一些事情,而很多时候是需要医生与护士相互配合的,医生很多时候是需要护士的支持,好的护士有好的执行力,能出色的完成医嘱,照顾病人的心情,了解病人的病情。

同时也觉得护士真的很辛苦,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夜班都不能休息,即便如此,她们也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对待患者。

科室的氛围很好,要是遇到疑难的病例大家也会讨论,各组老师也会相互关注着,帮忙看着,有时也会提点意见,相互帮助,很和谐。

一个是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的去适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就要去适应这个科室节奏,去适应你带教老师的做事风格,去熟悉科室的常见疾病,去掌握科室的日常用药。

很多事情不是看看就会了,是要反复练习的,来到心内,那必然是心电图成为首要挑战,常规的心电图是比较好掌握的,十八导联的心电图会稍微难点,但是只要想会,那就能去学,学了才能会,在科室看完带教做过一次之后,其实还可以自己回家,在网上找找视频,反复的学习看看,这样在实际操作起来也不会那么慌乱。

一个是中医与西医方面的联合用药,对于用药方面,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层面确实还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地去完善,很多方子会记不清药,而用药又要关注舌脉的变化,从头到尾,随时的调整方子,表示难度还是蛮大的。

以及西药的运用,学会了一些比较基础的药物的功效,但在对药物的使用剂量及频次方面还是很无知的。

但是最大的不足还是表现在分析上,写病程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分析的,比如药物疗效,检验的目的,以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够牢固了,临床才能活学活用。

我们老师是个很开朗的人,很多时候她都希望能多教我一些东西,在查房的时候遇到比较典型的案例也会让我们仔细的去听诊,去摸脉,之后还会给我们讲相关知识以及用药特点。

跟着我们带教,虽然很忙,有很多事情做,每天量血压,开医嘱,开检查单,写病程,但是很充实,老师的性格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

总而言之,在心内还是很有收获的。

心内是一个很有爱的科室。

【篇九】

我在**市中医药实习的第二站是外科。

在外科的两周时间很短暂,短暂到我刚刚熟悉这个科室的流程就要开始另一程新的锻炼。

我的带教是翁依华老师,这两周里,跟着老师给患者清创、换药、做手术,得到了很多锻炼,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誓言。

因为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手里拿着的不仅仅是一把手术刀,他还掌握着一个病人的生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重托。

在助教的带领下我来到了外科,老师先简单的跟我介绍了以下外科,然后带我去换药室,在了解换药包、拆线包、绷带和无菌纱布等等这些之后,就带着我去给病人换药,第一次近距离看着他们的伤口,那种感觉真的难以形容。

第一次换药的时候老师会和我们讲一些注意事项:

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在给病人换药时要戴口罩、帽子,双手洗净消毒之后方可进行,以防给病人的切口造成二次污染;

换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先清洁、后污染、再感染,最后换需要消毒隔离的伤口。

换药是我们在外科的主要工作之一,看着剪刀、镊子、纱布这些东西在老师手里飞舞,似乎有了生命一样,轮到自己的时候感觉那不是自己的手,完全不听使唤,这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讲一句话:

熟能生巧。

在外科的第三天,老师带我们去了8楼手术室给病人做膀胱肿瘤切除+左侧输尿管再植术。

第一次进手术室,老师很有耐心的一步步的教们:

洗手、消毒、穿手术衣,第一次近距离的看手术,打完麻醉之后的病人静静的躺在那里,看着老师拿手术刀一层层的切开组织,我在旁边一手拉钩,一手拿着吸引器,要紧跟着主任脚步吸掉电刀切掉肿物时的烟和时不时溢出的血液,两个小时下来,难以想像我是很淡定的完成了这一场手术。

我们仅仅是拉钩,而老师和主任要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手术,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体力!

在旁听刘主任和几位老师在商定手术方案时,主任教我们:

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考虑。

外科医生通过手术,为患者架起了生命的桥梁,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在外科短短两周的学习时间,可能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虽然以后不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篇十】

“实习”,本以为可以准备好再迎接它,然而它如阳光撒在每一天的点滴里,在亲切的科教科老师关怀的引导下开启。

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肿瘤科”,一个在我心底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每次辗转不寐都在思考未来的我——肿瘤/神志。

“平平姐”是我实习的第一引导人,从进科室为病人做艾灸的第一秒嗅到了“泪”如雨下忙碌的气息。

“王主任”是我实习的第一崇拜人,从口中的每一句经典话我都铭记在心:

“肿瘤君很蠢,长到最后与宿主同归于尽。

”;

对我的教导很触动,30床的病人在一天闷热的雨天里,胸闷突起,呼吸困难,病人家属对我说能不能开点精神类药物,我便去找主任说明情况,主任当着他正在新收的病人前,严肃训我:

“你是什么医生,不知道情况开什么药,赶快给她做个心电图、吸氧、测血压”。

从此之后,对于突发病变,我总是记得生命体征的监测尤为重要。

在主任这里看到很多的手术:

3个经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4个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西医手段的丰富。

“肖老师”是我的第一带教老师,对我的印象是严谨幽默,他的技能操作很流畅,难缠的30床病人,在他的耐心治疗下,由衷的感激;

同时无论在“换药”还是“腹腔穿刺”,他对我的引导,从无菌到体会病人的痛苦,是一位临床好老师好榜样;

总是在不经意的晚点下班,总是悄悄的送上一份温馨的饭;

非常关心实习生的生活和学习——“你的下一个科室是哪呢”、“影像科呀,去学如何操作CT,非常好用”;

他有自己的血压计、有丰富的书籍和临床学习手册,在这里学习了很多,经常参加培训、讲座捧着一本他的书,倘佯在知识的海洋,愈发渺小愈发努力。

“小林”是我第一堪称好友的医生,每天默默在拥挤的办公室看他写病例、病程,跟在他后面查房,准备手术材料,尽管我是实习生,他都很亲切的相互帮助,告诉我很多很多的东西。

“陈亮”医生在我离开肿瘤的周末,对我说了很多中医西医看法的医生,希望我能体会并坚定中医路。

“林患者”是我第一个问诊的病人,在参差不齐的语言交流中,发誓一定要学好**话。

“高患者”是我接触最多的患者,28岁的青春年华,与肿瘤抗战坚定不移,心态很好,在她转院的前一天,我通过推拿中午、晚上让她的疼痛得到缓解,自此感慨中医的妙哉妙哉。

“肿瘤科”是我的第一个家,我离开它太快,来不及把我从它这里学到的东西回报给它。

从第一周看着老师们忙碌自己自学到第二周真正的自己忙碌病人采集病例和学开医嘱、处理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手术前准备等,对医生这个职业深有感慨而愈加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