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66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提高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白玉做床,金做马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根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A、“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A不可选;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可选;

C、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D不可选;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青色的生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观察 

实验 

假设 

结论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题意,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在观察、实验、假设、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猜想的环节.

A、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B、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实验,故选项错误.

C、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正确.

D、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结论,故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10.5g物质(1g以下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发现砝码和称量物的位置放反了,则该生实际称得的物质的质量为(  )

10g 

11g 

9.5g 

9g

称量器-托盘天平..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

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实际质量=10g﹣0.5g=9.5g.

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与被称量物的位置放反了,称量的结果是所加砝码是5g,游码移至标尺0.4g处,达到平衡,则称量物实际质量为(  )

4.6g 

4.8g 

5.4g 

5.6g

根据已有的天平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左码右物时,实际物质的质量=砝码﹣游码,据此解答.

左码右物时,实际物质的质量=砝码﹣游码=5g﹣0.4g=4.6g,观察选项,故选A.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第一次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6mL;

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6mL,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10mL 

>10mL 

<10mL 

无法判断

测量容器-量筒..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分析.

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6mL,实际体积小于36mL;

倒出部分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6mL,此时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26mL,所以(<36ml)﹣(>26mL)=(<10mL).

故答案为:

量取液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否则“高看偏高”,即从高处看,读数偏高;

“低看偏低”即从低处看读数偏低.

7.空气里含有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和杂质,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②①③④ 

①②④③ 

②①④③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与水.

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比较排列即可解答此题.

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故体积分数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④.

故选B.

此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根据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回答,因此要求同学们熟记空气的组成情况.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红磷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的白雾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发出白光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以将红磷改为铁丝

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的光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蓝紫色的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洁净的空气 

冰水混合物 

碘酒 

矿泉水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净化后的空气、浓盐酸 

水和冰的混合物、澄清的石灰水

汽水、氯化钾 

高锰酸钾、液态氧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A、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浓盐酸中含有水和氯化氢,属于混合物;

B、冰是水的固体,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

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C、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氯化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D、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液态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净化后的空气是指不含有污染物的空气,例如不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空气是洁净的空气,仍然属于混合物.

11.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煤炭燃烧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汽车排放尾气 

石油化工业排放废气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

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煤碳等燃料的燃烧等,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不会造成污染,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汽车的尾气等,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D、石油化工业排放废气主要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和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下列反应中有一个反应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这个反应是(  )

加热.

水氢气+氧气

氧化汞汞+氧气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反应类型的判定..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B、氧化汞汞+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C、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D、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C选项与其他三个不同.

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质量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另一份直接加热,当没有气泡产生时,停止加热.下面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a线是过氧化氢的曲线,b线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  )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可以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参加反应所以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据此可以解答.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和浓度相同,所以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

A、曲线中b反应时间为0,故错误;

B、曲线中ab氧气的质量不相等,故错误;

C、曲线中a反应时间为0,故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和浓度相同,所以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但加入二氧化锰会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起始时间又相同,故正确;

D

看图题要求学生把化学原理转化为正确的图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14.下列变化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农家肥料的腐熟 

动植物的呼吸 

酒和醋的酿造 

酒精的挥发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A、农家肥料的腐熟是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动植物的呼吸,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酒和醋的酿造,是粮食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的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2003•盐城)某物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  )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

A、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故A错误;

B、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故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故C错误.

D、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故D正确;

D.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

1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分子很小 

分子是可分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由题意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入人们的鼻子中,碰到嗅觉细胞,故闻到香味.

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

古诗以精炼的语句描绘出如画一般的意境,从化学的角度应用微粒的观点可以解释其中远处闻到花香的原因.

17.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C、若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就会使过滤失败,所以做法错误,故可选;

D、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过滤实验一定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否则就会使过滤实验失败.

1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根据原子、分子的定义及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判断.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的分子比原子小.故A叙述不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故B叙述不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C叙述不正确;

D、原子在化学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叙述正确.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19.水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面各项措施中:

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防止形成酸雨.

可以采用的是(  )

①②④ 

②④⑤ 

③④⑤ 

②③④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压轴实验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方法,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源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方法.

①控制水中所有生物的生长,这种做法有点儿过激,而且是不可能的,因为水中生物都消失了,人类自身恐怕也难以生存,该说法错;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该做法合情合理,而且工业污水要净化达标后再排放,该说法正确;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这种做法不可能,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和化肥还是不能少的,我们只能合理使用或研制新型低毒的农药,该说法错;

④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该说法较科学;

⑤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酸雨呈酸性,对水中生物有严重的影响,该说法合理;

故符合题意的选项组合为②④⑤.

故答案选B.

本题考查内容不难,但形式灵活,解答时还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一边倒,由于本题项目较多,容易出错,要引起注意.

20.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定有(  )

质子 

中子 

电子 

质子和中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根据原子核的构成考虑本题.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氢原子中无中子,

故选A.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微粒.

21.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是(  )

17 

18 

35 

无法确定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根据原子中:

质子数=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因为核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7,故其核外电子数为17.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2.相对原子质量是(  )

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值,没有单位

用千克做单位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单位不是千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ABC选项说法均错误,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质量为akg,某原子质量为b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g

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质量为akg,某原子质量为b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14含量来推测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核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中子数为6 

质子数为6

电子数为6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4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利用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来解答.

A、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

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说法正确.

C、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

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

本题以新信息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学生应学会对新信息的选择使用;

同时应熟记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5.地壳里元素的质量分数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

Al 

Ca 

H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