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虚词定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20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1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1页
实词虚词定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1页
亲,该文档总共2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词虚词定稿.docx

《实词虚词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词虚词定稿.docx(2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词虚词定稿.docx

实词虚词定稿

实词部分

1.爱,爱护。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译文: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

译文:

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又忠诚信义,宽宏厚道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

2.爱惜,珍惜。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

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惜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

(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苏武传》)

译文:

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爱惜他,供给他衣服、食品。

3.喜欢,爱好。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

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2)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

(2004年全国卷)

译文:

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

(3)吾爱之,不吾叛也。

(2008年江西卷)

译文:

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

4.同情,怜惜。

例: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文:

怜惜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5.吝惜,舍不得。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贾谊《过秦论》)

译文:

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3)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2005年广东卷)

译文:

现在相送他(礼品),表明我不是有吝惜之意啊。

6.可爱。

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1.安宁,安定。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苏武传》)

译文:

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宁危亡不可预料。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安稳,稳固。

(1)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

译文: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

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并使我们的身家性命安稳呢?

3.安逸,安乐。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

我从京城里被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生活安逸。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

我靠在窗边(观景),在景中寄托我的傲世情怀,看看自己的小房间也觉得很安逸。

4.安置,安放。

例: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

译文: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5.什么,什么地方,哪里。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译文:

本来是当时的英雄,可是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2)沛公安在?

译文:

沛公在哪里呢?

(《鸿门宴》)

(3)信义安所见乎?

(《苏武传》)

译文:

哪里还能看到什么信义呢?

6.怎么,哪里。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译文: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2)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

(3)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

1.倍数。

(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贾谊《过秦论》)

译文: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2)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啼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2001年全国卷)

译文: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

2.加倍,更加。

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3.背向,背着。

例: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译文:

管仲回来,进院中,背向屏风站着,桓公不同他讲话。

4.通“背”,背叛,违背。

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译文:

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1.被子。

例: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

译文:

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

2.覆盖。

例: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岭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

(元和)二年冬天,碰巧赶上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3.遭受,蒙受。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译文: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遭受了八处伤。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之死》)

译文:

项王身上也遭受十几处伤。

4.表被动。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文: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5.通“披”,披着,披散。

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1.草木的根或茎干。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

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

(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

摇动它的根部来观察它稀疏还是稠密。

2.根本,基础。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

现在背离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需要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祸患啊。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大王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

(3)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

(方苞《狱中杂记》)

译文:

不如安置在另一所监狱里,(这才)是拔出根本塞住源头的办法。

(4)农者,天下之本也。

(2010年湖北卷)

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3.本来的,原来的。

(1)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译文: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失去了人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

译文:

本来自己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对您的儿子(指焦仲卿)。

4.本来.

(1)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2)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译文:

(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

译文:

本来就是为了仕途通达,不在乎个人的名节。

5.推究,考察。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

还是推究他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2)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2009年四川卷)

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6.奏章。

例: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方苞《狱中杂记》)

译文:

这没有什么困难,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

1.边疆,边远的地方。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2)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2005年湖北卷)

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部边邑人。

(3)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2008年江西卷)。

译文:

子产让都市和边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

2.庸俗,浅陋。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译文:

(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浅陋的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3)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2009年北京卷)

译文:

你们真是浅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4)则相与笑之曰:

鄙。

(2010年湖北卷)

译文:

就相互笑他说:

见识浅陋。

3.轻视,看不起。

(1)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孔子看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2007年山东卷)

译文:

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看不起,因此损害了名声。

4.用于自谦。

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

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

1.兵器,武器。

(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荆轲刺秦王》)

译文:

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译文: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4)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2001年全国卷)

译文:

把锋利的兵器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

(5)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2009年北京卷)

译文:

(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

2.军事,战争。

(1)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赤壁之战》)

译文:

所以兵法上忌讳这种情况,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贾谊《过秦论》)

译文: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这是用军事(抗秦)的结果。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译文:

自从金人两次南侵离开后,(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仍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3.军队。

(1)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国也加强设置军队用来等待秦国来袭,秦国不敢轻易动兵。

(2)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齐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派军队相救。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

译文:

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动军队来抗拒。

(4)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贾谊《过秦论》)

译文:

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派军队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6)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2002年全国卷)

译文:

李广带领军队,每到缺粮缺少的地方,看到水,士兵不全喝完,李广不靠近水。

4.士兵。

(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荆轲刺秦王》)

译文:

正在紧急的时刻,来不及召集大殿下的士兵。

(2)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项羽之死》)

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士兵少粮食用尽。

1.生病。

(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苏武传》)

译文:

三年多过后,於靬王生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蔺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生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

(3)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韩愈《祭十二郎文》)

译文:

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

(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2005年全国卷)

译文:

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左(5)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龚自珍《病梅馆记》)(2008年江西卷)

译文:

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生病的,没有一个完整无缺的。

(6)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2008年江西卷)

译文:

老臣脚生病,竟不能快跑。

2.疾病。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译文: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

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3.疲劳,困苦。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今天我太疲劳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毛病,弊病。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2)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009年浙江卷)

译文:

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毛病。

5.担心,忧虑

(1)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2008年江西卷)译文: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郑人病之。

(2008年江西卷)

译文:

郑国的人把这事当作忧患。

6.批评。

例:

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2011年湖南卷)

译文:

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却曾经批评他的诗文落于世俗。

1.排行第一的,老大。

(1)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诗经·小雅·何人斯》)

译文:

老大吹埙,老二吹篪。

(2)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然则吾将试汝。

”(2011年安徽卷)

译文: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伯父。

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译文:

既没有叔叔伯伯之辈的亲人,也没有兄弟,家里的人口比较少,很迟的时候才娶了媳妇。

3.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

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之下又与楚联盟。

4.古代一方的首领。

例: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

译文: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

1.报答,报效。

(1)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译文:

这次(刺杀)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一定要得到你的契约来报答太子。

(2)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译文:

老母已经死了,虽然想报答恩情将归向哪里呢!

(3)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

(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

孟尝高尚纯洁,却空自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李密《陈情表》)

译文:

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效皇上的恩宠。

2.报复,报仇。

(1)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译文: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译文:

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3.报告,告知。

(1)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蒲松龄《促织》)

译文:

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知主人知道(捷报)一样。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译文:

把刘邦的话详细的报告给项王。

(3)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译文:

麻烦大巫婆替(我)到河里去告知河伯。

4.给回信,答复。

(1)报任安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

(我)写给任安的回信。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寻找一个可以答复秦国的人,没找到。

(3)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2010年全国I卷)

译文: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他),(但是)没有得到答复。

1.完备,齐全,详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岳阳楼》)

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完备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译文:

积累善行养成了很好的品德,自然神智清明,圣贤的精神境界就完备了。

(3)宽备言其状。

(2009年上海卷)

译文:

吴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相貌。

2.防备,准备。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

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防备其他流寇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

译文:

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或没有意料时就采取行动。

(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石壕吏》)

译文:

赶快到河阳去服兵役,还能够(给你们)准备早饭。

(4)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2007年江苏卷)

译文:

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1.并列,挨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挨着的邻居一样近。

(2)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荆轲刺秦王》)

译文:

排在诸侯行列里,像郡县一样地纳贡应差,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

(3)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2009年天津卷)

译文:

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并列了。

(4)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2011年江西卷)

译文:

房屋并排挨着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

2.比较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

译文:

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3)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译文:

然而峭拔秀丽都不能够与小孤山比较。

3.顺合。

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

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4.近来。

例: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韩愈《祭十二郎文》)

译文:

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

5.勾结。

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译文:

君子团结但是不勾结,小人勾结,但是不团结。

6.及,等到。

(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比去,以手阖门。

(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2008年天津卷)

译文: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

(4)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009年上海卷)

译文: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7.连续。

例:

比岁蠲,比岁免。

(2007年江西卷)

译文:

连年减少,连年减免。

曾 

㈠zēng

1.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例: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洪亮吉《治平篇》)

译文:

(比如一家人)高祖、曾祖时(人口)只有一户,到了曾孙、玄孙这一代如果不分家(人口)就不止十户了。

2.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老臣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译文: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停止。

(3)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连衰老即将到来都不知道。

㈡céng

1.曾经。

(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文: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

译文:

臣侍奉她喝汤吃药,从未废止离弃。

(3)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译文:

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经放过竹子。

1.仔细看,观察。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

抬头观看天地的广阔,俯身观察万物种类的繁多。

(2)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暗暗地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的脸色表情更加恭敬。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王安石《石钟山记》)

译文: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4)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2007年北京卷)

译文:

观察他们的党羽,贤还是不贤就可以定论了。

2.考察。

(1)向察众人之言,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

译文:

刚才我考察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3)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2011年浙江卷)

译文: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够不考察。

3.监察。

(1)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召公谏厉王弭谤》)

译文:

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监察其是非。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译文: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监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经考察后推荐。

例: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李密《陈情表》)

译文:

以前的太守名逵,考察推举臣为孝廉;后来的刺史名荣,举荐臣为秀才。

㈠cháng

1.长,与“短”相对,长度。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译文:

登上高处招手,并非是你的胳膊变长了,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你招手。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

译文:

假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