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932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docx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测定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

2.范围:

适用于需测定微生物限度的样品。

3.责任:

质检科无菌检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4.程序

4.1概要

4.1.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4.1.2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单向流空气区与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4.1.3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4.1.4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4.1.5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4.2检验量

4.2.1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4.2.2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化学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4.2.3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4.2.4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供试品。

4.3供试液的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

4.3.1液体供试品

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

10的供试液。

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3.2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混匀,作为1:

10的供试液。

必要时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4.3.3需用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的供试品——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

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

常用的方法如下:

4.3.3.1培养基稀释法

取规定量的供试液,至较大量的培养基中,使单位体积内的供试品含量减少,至不含抑菌作用。

测定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菌数时,取同稀释级的供试液2ml,每1ml供试液可等量分注多个平皿,倾注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培养,计数。

每1ml供试液所注的平皿中生长的菌数之和即为1ml的菌落数,计算每1ml供试液的平均菌落数,按平皿法计数规则报告菌数;控制菌检查时,可加大增菌培养基的用量。

4.3.3.2离心沉淀集菌法

取一定量的供试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供试液如有沉淀,先以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离心),弃去上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约2ml,加稀释液补至原量。

4.3.3.3薄膜过滤法

见下述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项下的“薄膜过滤法”。

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4.3.3.4中和法

凡含汞、砷或防腐剂等具有抑菌作用的供试品,可用适宜的中和剂或灭活剂消除其抑菌成分。

中和剂或灭活剂可加在所用的稀释液或培养基中。

4.4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4.4.1计数方法验证

4.4.1.1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

若药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验证。

4.4.1.2验证时,按供试液的制备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所规定的方法及下列要求进行。

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应逐一进行验证。

4.4.2菌种

验证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微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计数,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4.4.2.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CMCC(B)44102]

4.4.2.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MCC(B)26003]

4.4.2.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MCC(B)63501]

4.4.2.4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MCC(F)98001]

4.4.2.5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CMCC(F)98003]

4.4.3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天,加入3~5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吸出孢子悬液(用管口带有薄的无菌棉花或纱布能过滤菌丝的毛细吸管)至无菌试管内,

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4.4.4验证方法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4.4.4.1试验组

平皿法计数时,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和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各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

4.4.4.2菌液组

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4.4.4.3供试品对照组

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4.4.4.4稀释级对照组

肉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或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级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序。

试验时,可用相应的稀释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ml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其菌数。

4.4.5结果判断

4.4.5.1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级对照的菌回收率(稀释级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

若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照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4.4.5.2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4.4.6检查法

4.4.6.1概述

4.4.6.1.1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

检查时,按已验证的计数方法进行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菌数的测定。

4.4.6.1.2取按验证的方法制备的均匀供试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稀释成1:

10、1:

102、1:

103等稀释级。

4.4.6.2平皿法

4.4.6.2.1操作方法

4.4.6.2.1.1采用平皿法进行菌数测定时,应取适宜的连续2~3个稀释级的供试液。

4.4.6.2.1.2取供试液1ml,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

每稀释级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平板。

4.4.6.2.2阴性对照试验

取试验用的稀释液1ml,置无菌平皿中,注入培养基,凝固,倒置培养。

每种计数用的培养基各制备2个平板,均不得有菌生长。

4.4.6.2.3培养和计数

4.4.6.2.3.1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48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48小时的菌落数报告;霉菌、酵母菌培养72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72小时的菌落数报告;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至5~7天进行菌落计数并报告。

菌落蔓延生长成片的平板不宜计数。

点计菌落数后,计算各稀释级供试液的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

若同稀释级两个平板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15,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4.4.6.2.3.2一般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与细菌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酵母菌计数。

在特殊情况下,若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有霉菌和酵母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长有细菌,则应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细菌菌落数。

然后将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霉菌和酵母菌数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上的细菌数,与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数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的细菌数进行比较,以菌落数高的培养基中的菌数为计数结果。

4.4.6.2.3.3含蜂蜜、王浆的液体制剂,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霉菌数,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测定酵母菌数,合并计数。

4.4.6.2.4菌数报告规则

4.4.6.2.4.1宜选取细菌、酵母菌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霉菌平均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级,作为菌数报告(取两位有效数字)的依据。

4.4.6.2.4.2当仅有1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以该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4.6.2.4.3当同时有2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时,视两者比值(比值为高稀释级的菌落数肠衣稀释倍数的值除以低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而定。

若比值不大于2,以两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均值报告菌数;若比值大于2但不超过5时,以低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当出现比值大于5,或高稀释级的菌落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的菌落数等异常情况时,应查明原因再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方法的重新验证。

4.4.6.2.4.4当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以最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4.6.2.4.5如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是最低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以<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4.6.3薄膜过滤法

4.4.6.3.1简述

4.4.6.3.1.1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μm,直径约为50mm。

选择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

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

油类供试品,其滤膜和过滤器在使用前应充分干燥。

为发

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

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

每片滤膜的总过滤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4.4.6.3.1.2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g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量的稀释剂中,混匀,过滤。

若供试品每1g或1ml所含的菌数较多时,可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1ml,过滤。

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他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

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4.4.6.3.2阴性对照试验

取试验用的稀释液1ml,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4.4.6.3.3培养和计数

培养条件和计数方法同平皿法,每片滤膜上的菌落数应不超过100个。

4.4.6.3.4菌数报告规则

以相当于1g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或1ml供试品),或<1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5控制菌检查

4.5.1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4.5.1.1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药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查结果时,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

4.5.1.2验证时,依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的验证的菌株,验证大肠菌群检查法时,应采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验证菌株。

验证试验按供试液的制备和控制菌检查法的规定及下列要求进行。

4.5.2菌种

4.5.2.1对试验菌种的要求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4.5.2.2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CMCC(B)44102]

4.5.2.3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MCC(B)26003]

4.5.2.4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aureusB)[CMCC(B)50094]

4.5.2.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CMCC(B)10104]

4.5.2.6生孢梭菌(Clostridiumsporogenes)[CMCC(B)64941]

4.5.3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

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100cfu的菌悬液。

4.5.4验证方法

4.5.4.1试验组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增菌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4.5.4.2阴性菌对照组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

方法同试验组,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大肠埃希菌。

阴性对照菌不得捡出。

4.5.5结果判断

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

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或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同时进行。

4.5.6检查法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增菌培养基的实际用量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4.5.7阳性对照试验进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性对照试验。

阳性对照试验的加菌量为10~100cfu,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

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

4.5.8阴性对照试验

4.5.8.1取稀释液10ml照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4.5.8.2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

4.5.8.2.1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4.5.8.2.2取上述培养物0.2ml,接种至含5mlMUG培养基的试管内,培养,于5小时、24小时在366nm紫外线下观察,同时用未接种的MUG培养基作本底对照。

若管内培养物呈现荧光,为MUG阳性;不呈现荧光,为MUG阴性。

观察后,沿培养管的管壁加入数滴靛基质试液,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靛基质阴性。

本底对照应为MUG阴性和靛基质阴性。

4.5.8.2.3如MUG阳性、靛基质阳性,判供试品检出大肠埃希菌;如MUG阴性、靛基质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菌;如MUG阳性、靛基质阴性,或MUG阴性、靛基质阳性,则应取胆盐乳糖培养基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4.5.8.2.4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1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判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与表1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进行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和适宜的生化试验,确认是否为大肠埃希菌。

 

表1大肠埃希菌菌落形态特征

培养基

菌落形态

曙红亚甲蓝琼脂

呈紫黑色、浅紫色、蓝紫色或粉红色,菌落中心呈深紫色或无明显暗色中心,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有金属光泽

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微红色,菌落中心呈深桃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4.5.8.3大肠菌群(Coliform)

4.5.8.3.1取含适量(不少于10ml)的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管3支,分别加入1:

1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1g或0.1ml)、1:

1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1g或0.01ml)、1:

10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01g或0.001ml),另取1支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管加入稀释液1ml作为阴性对照管。

培养18~24小时。

4.5.8.3.2胆盐乳糖发酵管若无菌生长、或有菌生长但不产酸产气,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产酸产气,应将发酵管中的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4.5.8.3.3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2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或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2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且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应进行确证试验。

表2大肠菌群菌落形态特征

培养基

菌落形态

曙红亚甲蓝琼脂

呈紫黑色、紫红色、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4.5.8.3.4确证试验

4.5.8.3.4.1从上述分离平板上挑选4~5个疑似菌落,分别接种于乳糖发酵管中,培养24~48小时。

若产酸产气,判该胆盐乳糖发酵管检出大肠菌群,否则判未检出大肠菌群。

4.5.8.3.4.2根据大肠菌群的检出管数,按表3报告1g或1ml供试品中的大肠菌群数。

表3可能的大肠菌群数表

各供试品的检出结果(+代表检出大肠菌群;-代表未检出大肠菌群)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

(个或)

0.1g或0.1ml

0.01g或0.01ml

0.001g或0.001ml

+

+

+

-

+

+

-

-

+

-

-

-

>103

102

10

<10

4.5.8.4沙门菌(Salmonella)

4.5.8.4.1取供试品10g或10ml,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200m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混匀,培养18~24小时。

4.5.8.4.2取上述培养物1ml,接种于10ml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后,分别划线接种于胆盐硫乳琼脂(或沙门、志贺菌属琼脂)培养基贺麦康凯琼脂(或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0~48小时)。

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同于表4所列的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

4.5.8.4.3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用接种针挑选2~3个菌落分别于三糖铁琼脂培养基高层斜面上进行斜面和高层穿刺接种,培养18~24小时,乳斜面未见红色、底层未见黄色;或斜面黄色、底层无黑色,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

否则,应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斜面的培养物进行适宜的生化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确认是否为沙门菌。

 

表4沙门菌菌落形态特征

培养基

菌落形态

胆盐硫乳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半透明,菌落中心带黑色或全部黑色或无黑色

沙门、志贺菌属琼脂

无色至淡红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菌落中心有时带黑褐色

曙红亚甲蓝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的圆形菌落

麦康凯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透明或半透明,菌落中心有时为暗色

4.5.8.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4.5.8.5.1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4.5.8.5.2铜绿假单胞菌典型菌落呈扁平、无定形、周边扩散、表面湿润,灰白色,周围时有蓝绿色素扩散。

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态特征不符,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如平板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及氧化酶试验。

4.5.8.5.3氧化酶试验

4.5.8.5.3.1取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取斜面培养物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制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秒内若培养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4.5.8.5.3.2若斜面培养物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或氧化酶试验阴性,均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否则,应进行绿脓菌素试验。

4.5.8.5.4绿脓菌素(Pyocyanin)试验

4.5.8.5.4.1取斜面培养物接种于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24小时,加三氯甲烷3~5ml至培养管中,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

静置片刻,将三氯甲烷相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试液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

若盐酸溶液呈粉红色,为绿脓菌

素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同时用未接种的PDP琼脂培养基斜面同法作阴性对照,阴性对照试验应呈阴性。

4.5.8.5.4.2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脓菌素试验阳性,判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脓菌素试验阴性,应继续进行适宜的生化试验,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4.5.8.6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4.5.8.6.1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亚碲酸钠(钾)肉汤(或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卵黄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24~72小时。

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同于表5所列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5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形态特征

培养基

菌落形态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

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黄色环,菌落直径0.7~1mm

卵黄氯化钠琼脂

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卵磷脂分解的乳浊圈,菌落直径1~2mm

4.5.8.6.2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5所列的菌落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取营养琼脂的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并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作血浆凝固酶试验。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