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47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docx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

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

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

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研究者的意义。

关键词:

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Keywords:

VernacularLandscape;LandscapeDesign;LandscapeArchitecture

“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研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

西方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研究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研究的范畴。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学者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

从90年代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1.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

1.1乡土景观的概念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BJackson,1984)[],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

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BJackson在其著作《DiscoveringtheVernacular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

“VernacularLandscape”在国内有多种翻译,一般译为“乡土景观”,此外,也有译成“风土景观”,以及从字面含义直接翻译成“白话景观”的,在本综述中取第一种翻译——“乡土景观”。

《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

“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

与“乡土”的概念一样,“乡土景观”也面临着概念模糊的困境。

学界对“乡土景观”概念界定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不同的视角:

(1)强调乡土景观形成原因的主体视角:

有学者认为乡土景观是“人们出于自身生活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RobertVenturi,1972);另一种观点认为乡土景观是“一种并非专业设计的人工户外环境类型[]”(AmoldR.Alanen,1978)。

(2)强调乡土景观表现形式的客体视角:

一种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具有本土性、地域性特征[](JimHeimann,1981);另一种则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特征主要在于其寻常性与普通性[](DellUptonandJohnM.Vlach,1986)。

(3)强调乡土景观所在地域的空间视角:

即将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等同、或是与城市景观对立[](苏少锋等,2006)。

(4)强调乡土景观系统性特征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当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俞孔坚,2005);认为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张弢等,2008)。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景观研究领域中,与乡土景观概念相近又有所区别,且极易引起混淆的的概念有“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本土景观(LocalLandscape)”和“寻常景观(CommonLandscape)”。

“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实际上是“乡土”与“乡村”的区别,“乡土景观”不是“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也不属于一个分类范畴。

乡土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的景观形式,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设计中都可以运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

而“本土景观”和“寻常景观”只反映了“乡土景观”地域性、寻常性的特征,并不能与“乡土景观”的概念等同。

除此之外,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拓展,近些年来乡土景观领域还诞生了“当代乡土(ContemporaryVernacular)”和“新乡土(Neo-vernacular)”等新概念。

1.2乡土景观的内涵

任何有价值的概念都应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往往表现为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价值和本质属性之和也即成为概念的内涵。

国内外对乡土景观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强调内在驱动力的非物质层面视角:

J.BJackson(1984)认为乡土景观的核心内涵是“将景观形式与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相关联来认知世界[1]”,从这一核心内涵出发,他将乡土景观进一步界定为“非政治性因素驱动下的文化景观[1]”。

他将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分为“政治景观(PoliticalLandscape)”和“乡土景观(VernacularLandscape)”:

政治景观由政府建立和维护,由法律和行政机构来管理,寄望于永久并有计划的演进;乡土景观则几乎没有由行政力量组织空间的迹象,并且具有风俗上的地方性、对环境具实效的适应性以及不可预期的机动性等特征。

他强调乡土景观实际上是一种与政治景观相对立的、由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景观。

他认为这两种景观样式对立的根源在于营造者看待世界的不同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组织空间与时间的不同思路与方法[1]。

(2)强调外在形态的物质层面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对当地原有空间形态的延续,是一种不断生长的历史的、过程的产物;强调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使用;注重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富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李倞等,2008)。

(3)强调系统性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具有自然、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孙新旺等,2008)。

1.3乡土景观的构成

景观是包含了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构成景观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把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构成研究归纳为:

(1)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认为乡土景观是“适应于当地自然与土地的,是当地人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9]”,因此其构成可以划分为:

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

其中乡土景观的主体指的是当地居民,他们是乡土景观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客体指的是由主体(当地居民)创造出来的乡土景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乡土景观形成过程中,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着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9](俞孔坚,2005)。

(2)从构成元素的属性角度:

认为乡土景观的构成可以划分为:

乡土的“物”、乡土的“事”和乡土的“意”。

乡土的“物”指的是实质性的景观元素,如乡土建筑、乡土植物、乡土材料等实体元素;乡土的“事”指地方习俗、民族风俗、地方典故等乡土地域上的事件性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乡土的“意”指乡土所蕴含的地方精神、地方情结、乡土意境等可感知元素,也是一类非物质形态的元素[12](孙新旺等,2008)。

1.4乡土景观的价值

乡土景观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景观,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和价值巨大,关于乡土景观价值的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景观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景观价值

乡土景观的独特性对形成多样化的地域景观作用巨大,能有效避免全球化形势下的景观趋同现象[11](李倞,2008)。

(2)生态价值

乡土景观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其适应自然、巧妙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的一种生态观[](沈雷洪,2008)。

(3)文化价值

乡土景观是是乡土经验的载体,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人类历史和地域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9](俞孔坚,2005);乡土景观对于建设具有传统内涵的人类聚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黄昕珮,2008)。

(4)社会价值

乡土景观设计理念是自发或半自发的、有机的互动设计[11](李倞,2008);它强调自下而上的人文关怀,对自上而下的现代规划思维方式有重要启迪作用14(黄昕珮,2008);基于乡土景观理论的设计是充分尊重当地人、当地文化、当地自然的和谐的设计理念[9](俞孔坚,2005)。

(5)经济价值

乡土景观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纯朴与地方特色在商品、旅游等经济市场中的独特魅力,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乡土景观的展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并且能衍生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来[13](沈雷洪,2008)。

2.乡土景观的实证研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地域景观趋同化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不同文化背景和自然特征的地域环境,在盲目的建设中逐渐丧失了其独有的风貌,同时,原本脆弱的乡土生态环境在人们利益驱动的大规模开发下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乡土景观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始了对乡土景观保护和设计的研究及实践,试图探寻出一条引导乡土景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于实践理念的不同,将乡土景观的实证研究从强调“保护”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强调“设计”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和“保护”与“设计”并重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强调“保护”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

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一直是乡土景观实践的主旋律。

美国学者ArnoB.Cammerer(1935)认为:

“在任何地方,保护自然美景是最主要的目的,每一个对自然美景小小的改变,哪怕是建造一条小路或者一座小房子,都是对它的干扰,如果非要建造,那么一定要使干扰最小化,除了外观吸引人,还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我国学者沈雷洪(2008)认为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乡土景观的保护方法,他认为应注重对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加强对乡土物种和河流廊道的保护,并建议在小城镇规划中增加乡土景观保护的专项规划内容[13]。

2.2强调“设计”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

乡土景观的设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有关乡土景观设计方面的书籍、文献资料、实践案例也最为丰富。

西方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詹斯·詹逊(JensJensen)为代表的一批中西部景观建筑师开创了“草原式景园”设计,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他提出“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

为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以及使景观元素更好地融合于当地的实际环境之中,“草原式景园”的设计以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为特点,造价较之前的规划方案更为低廉,对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延续大有裨益[](JensJensen,1895)。

20世纪上半叶,乡土景观设计理念突出地体现在了赖特(FrankLloydWright)的草原式建筑和广亩城市(BroadacreCity)中。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乡土建筑师之一,赖特一直崇尚材料的自然美,并坚持认为建筑应该和他周边的环境相互和谐;在其著作《消失的城市》一书中,他提出了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广亩城市的设想,倡导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的新空间形式[](FrankLloydWright,1932)。

近年来西方对乡土景观设计的实证研究主要为乡土景观设计符号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如美国学者RobertAnderson(2007)通过对德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研究,将乡土景观设计的符号和特征概括为:

粗犷的设计风格、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乡土风情的植被、永恒多变的石材[];日本学者进士五十八(1997)在其著作《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中,对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危机进行了阐述,并系统性地提出了乡土景观的设计方法[]。

国内学者对乡土景观设计的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始于2000年以后。

胡立辉、李树华等人(2009)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材料与技术三方面探讨了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方法,并结合北京市延庆县西小庄各村整体规划设计实例,提出从环境调查、文脉梳理、符号创作、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乡土景观创作的设计方法[];孙兴旺(2009)对当前国内湿地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乡土景观元素在湿地公园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及乡土景观元素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手法[];苏东升等人(2011)从乡土景观的概念内涵出发,总结出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2.3“保护”与“设计”并重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

反映国外学者“保护”与“设计”并重理念的乡土景观实践,以19世纪初美国风景园林师广泛参与的国家公园乡土景观实践最具代表性。

美国学者JamesSturgisPray(1913)认为,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是“在最大程度减少风景破坏的前提下,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他强调应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乡土景观保护体系[]。

小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Jr.)在1928年至1956年间,参与了许多乡土景观保护与规划的实践,包括规划优胜美(Ahwahnee)地峡谷通往冰河的交通、公园的草地景观保护、设计优胜美地旅馆的周边环境、为火山口湖(CraterLake)国家公园的设施进行选址和道路规划、参与阿拉迪卡国家公园最早期规划等[]。

我国学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

张弢等人(2008)提出了“保护——模仿——再生”的乡土景观设计方法,他们认为应以保护并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乡土景观建设的基础保障,以模仿为景观改造手段,将景观定位与文化再生结合起来进行乡土景观的延续、恢复和再造[10]。

3.小结

本文对国内外的乡土景观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和梳理,对于规划和景观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从纵向上把握乡土景观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及从横向上对国内外的乡土景观研究进行对比,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与城市化发展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的探讨,而实践层面的经验则较少。

研究是实践的总结,西方的乡土景观理论研究正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理论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西方思想的学习和借鉴,研究的成果不一定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特定的地域环境。

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化,景观趋同化、生态景观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乡土景观保护与设计的需要将越来越迫切,乡土景观的实践也会越来越多。

这在给乡土景观的研究带来蓬勃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要求我们要从实践中快速地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在后续的实践中对乡土景观产生破坏。

本文将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乡土景观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