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3798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3关年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

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

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7月5日,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论语讲座,通过学习,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而现在我因各种原因疏于学习新知识,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是很难做到“传而习”,所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

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

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苏格拉底曾说过: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

生活也是如此。

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

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这个字。

“恕”,即为“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只是严厉斥责,而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宽容作为一种处世智慧是一种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阔眼界与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要尊重理解学生,并给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

这样学生还会还老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为宽容,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了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

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

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

做为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声。

无论是“率而对曰”的子路,还是“春服即成,浴于沂,咏而归”的曾皙,都敢于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年龄小可能没有很深的体会,而做教师的是有这种体会的。

那么,做教师的有责任领好学生的每一步。

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初级到高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

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

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

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

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

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

《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教师学论语心得范文3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

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

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

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

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

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

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

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

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

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

“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

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

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

《论语?

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

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

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

“有礼者敬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

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

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

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

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学习《论语》,特别是“学而之道”,我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对己。

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来要求自己。

1.曾子曰: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省”就是检讨过去,检讨走过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

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凡是往前看。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

我们经常忘记了在前进中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弥足可贵的。

“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临睡之前,像过电影一样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远远不够的。

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对于我们将来以更加优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会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

三十而立。

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呢?

《论语》中有四个字可以解释:

君子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是说一个有作为的人,“务”则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这里指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或根本立场。

也就是说,“君子务本”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

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会随之定性。

反之,如果一个人连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尚未确定,其行为也就不可琢磨,摇摆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难成大事。

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处事立场,找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价值实现中,应该怎样提高自我?

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在《易经》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也就是具体的东西。

“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体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琐碎的事上,应该学会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实现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

这是一种生存境界。

人很狭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贡献。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还是摆脱不了“器”的束缚,一味追求晋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

人们其实就是被这些“器”束缚住了,活不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琐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

做洒脱的自我,活真实

的自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4.俗话说: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确实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难克服、最难克制的。

一个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强的自制力的。

尤其是一个人的情绪世界,是非常难以自控的。

人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情绪的把握,一个人情绪不稳定,行为就不稳定,事业也就会有波折。

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

这样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气,才能担当重任。

别人不了解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怀疑自己,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语,这也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二、对人。

人生态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论语》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1.对待别人首先要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简短的一句话却是一部人际关系学。

这句话是说:

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俗话说:

“知人者智”。

要想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了解他人。

“知人”,一方面应该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确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气、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寻找共同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产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处。

2.面对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处世态度,有的人情绪豪爽,表里如一,对上对下只有一个面孔。

另一种人,性格阴险,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

对上一个样,对下一个样。

对下态度傲慢,盛气凌人;

对上,对自己用得着的人,胁肩谄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

孔子用“巧言令色”四个字,勾画出了人的这一现象的扭曲。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无论在官场上,还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这种“巧言令色”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国转型时期,实现社会公正,打击腐败现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要消除这种“巧言令色”的现象。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结果是:

鲜仁矣。

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是没有高尚道德的,是远离“仁性”的。

在现实中,我们所说的这种人大多是圆滑世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应该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待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实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对事。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矣。

”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我们对人生活动的整个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很多人理解成:

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要吃饱就好;

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

但是我觉得儒家学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现有的生存状况。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

君子不应只满足于吃饱,不应只满足于有住处,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对现实来说就是说,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复一日,凑合着过。

人们应该不满足于现实,应该确立更高的目标。

孔子在提出了人们要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接着就回答了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七个字中讲的是两件事,一个“事”,一个“言”,实质上说的是人的“行为”和“思想”。

孔子把“敏于事”即行为放在前面,把“慎于言”即思想放在了后面。

孔子对一个人的要求,要重视“行”的一面。

“敏于行”说的是做事要灵活,有办法,学会变通。

“慎于言”即说话要慎重,不要乱说话,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

孔子对人们处事的要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时刻牢记“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做事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在说话上,更不能口无遮拦,夸夸其谈,这恰恰是没有素质,没有修养的表现。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但是一直是半信半疑的。

通过这学期学习了点《论语》的皮毛,,就感悟出了很多道理。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入的学习《论语》,跟着孔子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

“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

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

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

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

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

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

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

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