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085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提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⑵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推动和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历史。

)(以上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实证成果,阐明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规律性,阐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把它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这又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的知识中,它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其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时自然界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中最一般的东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这个“最一般”的东西,正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特殊地方,它是哲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不同的特殊之点。

7、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⑴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哲学素养,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等⑵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

⑶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头脑,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建设和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为科学技术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科技发展的规划等提供科学基础。

8、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经典著作。

⑵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史。

⑶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9、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正确处理自然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四个原则。

二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深刻揭示了自然辩证法的本性,揭示了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的客观辩证法和作为科学认识的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性。

10、列宁“物质”概念的几点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这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区别。

②还解释了物质的可知性,即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因此又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相区别开来。

③还解释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并将旧的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区别开来,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相区别开来。

11、物质的分类。

⑴根据物质是否具有生命特征这一标准,可将自然界物质系统划分为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和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两大类。

⑵根据自然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可将物质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状态。

⑶根据物质是否由基本粒子等“实体”物质构成,又可划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形态。

12、自然界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自然界以物质为组成基础;

自然界以系统作为存在方式;

自然界以层次作为稳定性保证。

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

宇宙万物(实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并可以互相转化;

宇宙万物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以统一到上述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上来;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具有统一性;

自然界的基本守恒规律(如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体现;

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四种基本类型的力进行解释。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3、系统概念及其分类。

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从人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

天然自然系统、人工自然系统。

③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

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④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

黑箱系统、白箱系统、灰箱系统。

⑤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

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非平衡系统又可划分为近平衡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⑥根据自然系统物质自身的属性,可以分为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

1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两种作用。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

①、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

②、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15、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

⑴同生共处,两者相伴。

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

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相互包含,两者统一。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很难有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⑶相互交替,两极相通。

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

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的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16、什么是自组织。

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自组织性,随机性,周期性,无限性。

17、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和依据。

⑴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⑵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⑷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

⑸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化的直接诱因。

18、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关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在时间上相互联系的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决定论是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性,否认绝对意志自由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任何一种现象都与过去发生过的若干其他现象有联系并受其制约,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决定论之分。

非决定论是否认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的一种哲学观点,其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

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秩序,一片混乱,无规可循,因此,人可以随心所欲,其行动不受任何因果联系的制约。

资产阶级社会学家还利用非决定论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否认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以达到维护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目的。

19、人是体内进化和体外进化。

人的体外进化,首先表现为人得肢体在体外的延长。

锄刀、斧头、车床、电器等,都是肢体的延长。

这些工具使肢体的能力得到补充,因而使肢体的功能在体外延长和发展了,这是根本不同于改变肉体组织和结构而实现的肢体本身的进化,而是一种新方式的肢体进化。

其次,人得体外进化还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在体外的延长。

例如,借助于望远镜、显微镜、雷达和遥感设备等,使人的视力一方面超越了银河系,另一方面又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再次,人的体外进化的一个重大发展特别表现在人脑在体外的扩展上。

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为电脑就因为它虽然不是人脑,但却放大和部分代替了人脑的功能,这种人造的外脑已愈来愈成为人脑在功能上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人的体内进化,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

它包括思维方式的演变和文化知识水准的提高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化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与农民的个体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水平相适应,产生了以经验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在工业革命的条件下,与机械发达的生产水平相适应,分析型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导方面;

在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日益得到了重视。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通过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

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则依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这是人的体内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电气技术革命时代,许多国家都普及了初中文化水平;

在走向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今天,一些发达国家已实行了11~13年制的普及即基础教育;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人才将是第一资源,那时基础教育的水平还将继续提高,这也体现了人类能以产业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自身的智慧。

20、人遭受自然报复的主要原因。

1、从认识根源上讲,首先,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活动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二,是人类忘记了其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总使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起来,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

第三,人类只看到自身对自然界的作用,没有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反作用。

第四,人类盲目追求短期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忘记了人类的长远利益。

2、从社会根源上讲,首先,商品经济内含有对自然界功利主义的内容。

第二,军备竞赛、军事扩张,以及为了战争目的和其他一些危害人类自身的目的而故意改变自然环境的行为,极大地导致了对自然界的破坏。

第三,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故意缩短产品使用寿命及商业性广告,这些追求利润的商业膨胀行为,既刺激了人们对消费品的过分追求,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

第四,世界性人口膨胀所造成的压力,加强了地球负担。

3、另外,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意识等也是加剧人与自然界不协调的思想根源。

21、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⑴天然自然就是未曾打上人类意识的印记,或者未曾受到人类社会活动重大影响的自然界,它既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也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自在地存在着。

特征:

自决定性、自协调性和自更替性。

⑵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手段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类和人化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通信系统,人类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来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

⑶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它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深深打上人类印记,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的拓展过程可以由技术史来表征。

22、科学认识的特点。

①相对于哲学的思辨性而言,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即它能提供具体、明确的知识,其结论比较确定,并且可以验证。

②,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来说,科学认识有深刻性与创造性的特征。

它要求将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功能与结构统一起来。

③,科学认识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即多途径。

23、科学认识的主体。

指科技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认识主体应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理论和实践)。

⑵认识主体应具有科学理性⑶具备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

首要原则是诚实,严谨是科学职业道德的另一原则。

还有一道德原则是公开。

公开性是科学知识进步的必要条件。

⑷科学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科学认识的手段包括实验手段和科学方法的综合体。

24、科研选题的原则。

⑴需要性原则。

⑵创造性原则⑶科学性原则。

⑷可行性原则。

25、科学问题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科学问题的根本源泉,还有以下来源⑴科学问题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⑵科学问题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

⑶科学问题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

⑷科学问题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的矛盾中产生。

26、科学事实的特征。

⑴陈述性⑵个别性⑶事实性⑷可重复性

27、科学事实的作用。

⑴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⑵科学事实是检查科学假说和评价科学理论的主要依据。

⑶科学事实是修正、补充、发展科学理论的主要源泉。

28、观察方法的作用。

观察方法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

⑴观察方法是获取科学事实和第一手感性经验材料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手段。

⑵观察方法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重要实践形式。

⑶观察方法可以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为科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29、科学观察的原则。

⑴客观性原则。

首先要排除先入这见的干扰,其次要排除假象和错觉造成的干扰。

⑵全面性原则。

尽可能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⑶典型性原则。

,尽可能选择能够体现一类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具有代表性的观察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30、何为有准备的头脑。

⑴敏锐的洞察力⑵高度的判断力⑶科学的想象力⑷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31、科学抽象的意义。

表现在科学抽象成果对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上:

没有科学抽象就缺少思维进一步操作的工具,因而就不可能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水平。

32、思想模型的功能。

⑴解释功能⑵判据功能⑶预见功能。

33、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观察渗透理论。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科学观察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的主体是人。

观察是一个认识主体与积极、主动地反映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个相互作用过程决定了观察必然渗透理论。

因为,第一认识的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框架下进行观察的,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就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第二,为提高观察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人们不断地改进观察的手段和方式,从凭借肉眼的观察发展到用仪器进行观察,在使用仪器观察时,同样也要受到理论的影响。

第三,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处理时,也渗透着理论的指导作用。

观察渗透着理论,并不意味着理论在先,观察在后。

在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坚决摆脱狭隘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两者间的关系。

34、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

⑴逻辑方法即逻辑思维,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对比等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

)⑵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

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类型。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才越来越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的作用,并把它们与逻辑思维一直看作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

35、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

区别:

①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

②形象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或想象,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36、科学假说的特征。

假说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其特征是:

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

37、科学假说的作用。

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⑵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⑶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38、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的两种必经途径。

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

39、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解释性原则、对应原则和可检验性原则。

40、建立理论体系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

公理化方法(演绎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41、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需要满足的条件。

⑴无矛盾性。

在公理化体系中要求逻辑上首尾一致,不允许出现相互矛盾的命题。

这是科学性的要求。

⑵完备性。

指所选择的公理应当是足够的,从它们能推出有关本学科的全部定理、定律;

若减少其中任何一条公理,有些定理、定律就会推不出来。

这是体系性的要求。

⑶独立性。

这是指所有公理彼此是独立的,其中任何一个公理都不可能从其它公理中推导出来,这样就可使公理的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是公理化体系简单性的要求。

4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特点。

①自然界以物质作为组成的基础②自然界以系统作为存在方式③自然界以层次作为结构要点。

4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内涵。

①存在到演化②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③简单性与复杂性统一④线性与非线性统一。

44、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力。

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45、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四种类型。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

分类标准遵循了运动形式、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规律三者之间一致性。

46、如何理解“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著名论断。

②人类对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

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物理学框架对自然界的描述缺乏历史性思想。

他们为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演化提供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参照系,普遍认为时间、空间、质量和整个宇宙都是不变的。

③但是,19世纪的科学成就,特别是生物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科学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性。

从而体现了自然界演化的过程性。

47、大爆炸宇宙论和肿胀宇宙论为什么能得到科学界的更多认同。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它们当初所提出的不少预言后来得到了观测事实的支持。

例如,宇宙天体的实测氦丰度25%与其预测的25%-30%相近;

宇宙实测的空间各向同性的3K微波背景辐射与其预言的5K相近;

实测得到的河外星系的普线红移现象表明所有河外星系都是远离我们而去;

观测发现所有宇宙天体的年龄都小于200亿年。

48、可逆与不可逆。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

可逆过程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

49、存在物理学与演化物理学。

存在物理学:

时间是可逆的这类物理学称为存在物理学。

演化物理学:

时间是不可逆的这类物理学称为演化物理学。

50、关于贝纳德花样。

在一个金属盘里放一些液体,然后再盘底均匀加热。

液体中出现的温度梯度△T=T2-T1将使液体内部产生热传导这种不可逆过程。

当温度梯度△T小于某个特定值时,液体处于近平衡态,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运输;

当温度梯度△T超过某个特定的临界值△Tc时,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的状态,此时原来静止的液体会突然出现许多有规则的六角形对流原细胞。

在六角形对流原细胞中心,液体向上流动;

在其边缘,液体向下流动,液体空间的对称性被打破了,整齐的有序结构产生出来了。

51、什么是“大发展观”。

“大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是把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相统一,但要真正做到统一,就不能再把人类与自然界看成两个相互脱离的事物,必须形成把两者内在结合起来的人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大自然观”。

52、从人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大发展观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机制,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

(P78)

首先,大发展观表明,人类及其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不断创造和开拓文明圈。

其次,大发展观表明,人类发展或者说文明圈发展的特点是:

循着人类对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与改造的方向而不断深化和拓展。

再次,大发展观还表明,人类的发展或者说文明圈的发展是受着人类(主体)与自然界(客体)双重因素的制约。

53、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全过程将经历三大历史阶段,它们分别是什么。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的全过程将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界演化的三个物质层次所决定的并与之相对应,这就是:

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

我们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时代、化学文明时代和物理文明时代。

54、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系统。

这个系统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无机环境(如空气、水、矿物质、土壤、阳光和气候等)、生物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或能进行自养生活的低等菌类等)、生物的消费者(如草食动物和肉身动物等)、生物的分解者(如微生物)。

55、什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