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22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单元评价检测一

单元评价检测

(一)(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2013·资阳中考)右图所示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他 (  )

A.为官清廉,一身正气

B.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C.领导的禁烟运动显示了抵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D.是清朝具有远见的大臣

2.(2013·贵阳中考)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和中国打了三次仗,一次是“全仗”,其余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全仗”是指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作家高狄尔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

“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

但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

”这说明英国 (  )

A.武装保护鸦片贸易B.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C.寻找借口发动战争D.强行传播基督教

4.下图数据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商人用手指着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地说:

“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上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

”鸦片战争中清朝“粉身碎骨”的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封建经济落后B.军事技术落后

C.综合国力衰弱D.封建制度腐朽

6.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诗中所说的两“劫”,分别发生于 (  )

A.1840年 1856年B.1856年 1900年

C.1860年 1900年D.1894年 1900年

7.(2013·锦州中考)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8.“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

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 (  )

A.西安B.南京C.永安D.安庆

9.(2014·苏州模拟)“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是被我国哪一支军队在哪里击毙的 (  )

A.太平军在浙江慈溪

B.关天培率领清军在虎门

C.义和团在河北廊坊

D.左宗棠率清军在新疆

10.近代名臣左宗棠提出: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他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

C.主张放弃西北塞防D.主张放弃东南海防

11.下列诗句中,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的是 (  )

A.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2.1894年9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的种种神话已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

”材料中的“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

 (  )

A.英国B.英法两国

C.日本D.美俄两国

13.

(2014·深圳模拟)《甲午大海战》外景拍摄地之一的长寿湖是国家4A级景区(见右图)。

《甲午大海战》中,以身殉国、名垂青史的爱国将领邓世昌牺牲于 (  )

A.慈溪战役B.廊坊战役

C.黄海战役D.平壤战役

14.1899年,康有为途经日本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

”使康有为伤心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条约的签订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马关条约》签订后,各界议论纷纷。

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 (  )

①美国:

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

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

③日本:

我们的机器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

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6.(2013·揭阳学业考)《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7.电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以下五部影片,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

③纪录片《义和团》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②⑤④D.③④⑤①②

18.“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如图)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1842年前后B.1860年前后

C.1895年前后D.1901年前后

19.(2013·安徽中考)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0.张华同学在整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学习内容之后,得出的结论中有错误的是 (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B.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唯一方式是发动侵略战争

C.清政府一步步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从未停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2013·长春模拟)阅读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中国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列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分)

(1)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集中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近60年内。

 (  )

(2)三个条约签订前,外国曾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  )

(3)三个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4)三个条约都是在进犯北京的情况下签订的。

 (  )

(5)三个条约中都规定中国要给予大量的赔款。

(  )

22.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二分别是哪两次战争的示意图?

(4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图一、二反映的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结合地图分析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情况以及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

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

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

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

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

(1)从1840-1901年,中国签订的哪些不平等条约有关于赔款的规定?

分别是多少?

(6分)

(2)你用哪些史实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说法?

(4分)这些人的斗争昭示给后人什么精神?

(2分)

(3)用一句比喻性的话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2分)

(4)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什么心态?

(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而这个时候,欧洲各国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而中国统治者对此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后来,中国落后了。

——温家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6分)

(2)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

请举出两例来。

(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中国一步步落后的原因,说出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A、D表述与民族英雄不符,B与左宗棠有关。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为英法联军,甲午战争的发动者是日本,英、法、俄、德、日、意、美、奥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中的表述,可知“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指的是清政府针对英国的鸦片走私而进行的禁烟运动,这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在此基础上结合“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可判定本题选C。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观察图片,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量在1843-1845年之间有了大幅度增长。

链接史实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于1842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不仅要求中国割地、赔款,还强迫中国开埠通商,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这些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占据中国市场。

故本题选A。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之所以失败,其根源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据所学史实可知,诗中的两“劫”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分别于1860年、1900年攻进北京,并进行了烧杀抢掠,导致“圆明两度昆明劫”。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近代史上俄国割占我国领土最多,达150多万平方千米。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在慈溪的战斗中,华尔被太平军击毙。

10.【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重新疆”“保蒙古”强调西北塞防的重要。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颂扬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B颂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C颂扬了邓世昌黄海抗日的事迹,D是林则徐表达爱国情怀时说的话。

故本题选B。

1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题中“1894年”是解题关键,链接史实可知: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故这次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英勇作战,指挥致远舰撞向日舰,不幸壮烈牺牲。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99年”“伤心过马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联想到史实:

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在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故选C。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

①和③分别与《马关条约》中割台湾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等规定有关,②和④与《辛丑条约》的相关规定有关。

1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列强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等直接进行资本输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排序能力。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8年,义和团运动爆发。

依此排序,正确的选项是B。

1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由拆除大沽南、北炮台可知,该条约为1901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故本题选D。

1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扯线木偶》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此点。

2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采取了倾销鸦片、武力威逼、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各种方式。

发动侵略战争只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是为其经济掠夺服务的。

21.答案:

(1)(√) 

(2)(√) (3)(√) (4)(×)(5)(√)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题根据进军路线可以判断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两次侵华战争的影响可根据所学内容回答。

(2)题从不同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1)图一:

鸦片战争,影响: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变化:

由东南沿海扩张到整个沿海,再到中国内地,最后逼近中国的心脏——北京。

认识: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根据帝国主义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得出答案。

(2)题联系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回答,精神从爱国主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3)(4)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关键是理解题意,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

(1)《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2)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视死如归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4)危机意识,忧国忧民。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能力。

(1)题,“19世纪”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

(2)题,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英勇抗日、太平天国运动等。

第(3)题,近代中国之所以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并屡遭失败,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落后,经济的衰弱,以此为切入点,便可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等启示。

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黄海海战。

(3)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