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3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docx

《中医诊断》问诊精要汇总

《中医诊断》精要

表1-问诊(问现在症状)

要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

恶寒发热

恶寒重

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发热轻

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发热重

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

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

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湿温潮热—湿温病

微热

38℃以下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有汗无汗

无汗

表证无汗:

风寒表证

里证无汗:

津血亏虚,阳气虚

有汗

表证有汗:

风邪(风热)表证

里证有汗:

里热证

里虚证:

阳虚,阴虚内热

特殊汗出

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证和阳虚证

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其他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

绝汗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冷汗

汗有冷感

阳气虚或惊吓

热汗

汗有热感

里热蒸迫

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局部汗出

头汗

但头汗出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半身汗

特征:

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

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手足心汗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心肾不交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

胀痛

气滞作痛:

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

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

瘀血

冷痛

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常见于:

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

寒凝肝脉可见:

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

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

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

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

空痛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走窜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气滞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风邪偏胜

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瘀血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掣痛

引痛、彻痛

筋脉失养

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

后头连项痛

太阳经头痛

头两侧痛

少阳经头痛

巅顶痛

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

少阴经头痛

胸痛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胸痹:

痰瘀阻滞心脉

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厥心痛(真心痛):

心脉急骤闭塞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肺痨:

肺阴亏虚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肺热:

热邪壅肺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痈:

痰热阻肺

胸部疼痛

肺癌、胸部外伤等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胁肋痛:

气结痰凝血瘀

胁痛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

肝阴虚

寒凝肝脉、悬饮

胃脘痛

实证:

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

进食后疼痛缓解

胃脘穿孔:

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

胃癌:

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

腹痛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结石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脏器破裂或癌瘤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

注意:

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

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

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

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

风寒客于太阳经腧

肩背痛

寒湿阻滞

腰痛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肾虚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寒湿

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结石阻滞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

带脉损伤

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四肢痛

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

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于四肢

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

周身痛(有虚实之分):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头晕

肝火肝阳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

气血亏虚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痰湿内阻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

肾虚精亏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瘀血阻滞

外伤后头晕刺痛

胸闷

心气心阳虚

胸闷、心悸、气短

心、肺等脏

气机不畅

痰饮停肺

胸闷、咳喘痰多

痰热壅肺

胸闷壮热、鼻翼煽动

寒邪客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肺肾气虚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其他

气管、支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

心悸

心胆气虚

突然受惊

心气亏虚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脉痹阻

血行不畅

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

胁胀

肝气郁结

胁胀易怒,脉弦

肝胆湿热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

饮停胸胁

悬饮:

胁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脘痞

食积胃脘

脘痞,嗳腐吞酸

脾胃气虚

脘痞,食少,便溏

胃阴亏虚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

湿邪困脾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

饮邪停胃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

腹胀

脾胃虚弱

腹胀喜按,虚证

食积燥结

腹胀拒按,实证

身重

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

麻木

气血亏虚、风寒如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

阳痿

肾阳虚

命门火衰

思虑过度

损伤心脾

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宗筋弛缓

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

惊恐伤肾

遗精

肾阴虚

相火扰动精室

心脾两虚

气不摄精

肾气亏虚

精关不固

湿热下注

扰动精室

耳鸣、耳聋

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

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

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

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

目痛

肝火上炎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阴虚火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目眩

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目昏、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

失眠

阴虚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阴虚阳盛

阳盛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

食积胃脘

实证

心胆气虚

虚证

嗜睡

痰湿困脾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阳虚阴盛

脾失健运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心肾阳虚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正气未复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

邪闭心神

嗜睡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口渴欲饮

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燥邪伤津、温热病初期

大渴喜冷饮

壮热,大汗出。

里热炽盛,津液大伤,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

耗伤津液

口渴咽干

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

阴虚津亏,虚火内炽

口渴而多饮

小便量多,形体消瘦,属消渴病。

小儿夏季见之,且无汗或少汗、发热者,为夏季热

阴虚火旺,消灼津液

渴不多饮

兼身热不扬,心中烦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湿热证;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血瘀证

食欲减退

外邪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脾胃虚弱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

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肝胆湿热

肝木横逆犯脾

食滞胃脘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厌食

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肝胆湿热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消谷善饥

多食易饥

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

胃强脾弱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

饥不欲食

胃阴虚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则有饥饿感;阴虚失润,胃之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蛔虫内扰

偏嗜食物或异物

小儿虫积

妇女妊娠期间,偏食酸辣,为生理现象

偏嗜肥甘,易生痰湿;过食辛辣,易致火盛;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食量变化

食量渐增

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

食量渐减

疾病过程中,食欲减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

除中

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口味变化

口淡

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

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寒邪犯胃

口甜

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

湿热蕴结

口黏腻

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

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寒湿困脾

口酸

病人自觉口有酸味,泛酸,闻之有酸腐气味

伤食、肝胃郁热

口苦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心(肝)火上炎、肝胆湿热

口涩

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燥热伤津,气火上逆

口咸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

肾病、寒水上泛

大便便次异常

便秘

燥化太过:

胃肠积热、气血阴津亏损

肠道阻结:

阳虚寒凝、腹内粪块阻结

肛门部的病变、肌痿、风(喑)痱、肠外肿块压迫、温热病过程中、过服止泻药或温燥之品、腹部手术之后、全身衰惫状态等

泄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脾胃湿热

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脾肾阳虚、脾气下陷、肝郁脾虚(时干时稀)

暴泻(实)、久泻(虚)

大便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久病:

脾虚、肾虚

新起:

伤食积滞(酸腐臭秽)

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

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

脾气虚弱

便脓血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便血

血色暗红或紫黑或柏油样便

远血:

胃脘部出血

血色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近血:

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

大便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湿热痢疾的特点是:

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湿热内阻:

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臭秽)

肠道气滞:

腹痛欲便而排除不爽,抑郁易怒

食积化腐:

大便酸腐臭秽

大便失禁

督脉损伤、脊柱外伤、脾肾虚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小便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新病:

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淋证:

湿热蕴结膀胱

久病:

尿频、色清量多、夜间明显

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膀胱失约

癃闭

实证(尿路阻塞):

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

虚证(气化不利):

肾虚(气虚、阳虚)气化失司

小便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虚寒证、阳虚证或消渴

尿量减少

热盛伤津;汗吐下伤津;津液不化、水湿内停;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湿热蕴结,尿路损伤、阻塞

小便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淋证

余溺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劳淋、痨淋、精癃

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尿路失约(损伤、湿热瘀血阻滞);

邪闭心包,心神失常

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肝经湿热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

脾肾亏虚,冲任不固;血热内迫,阴虚火旺

月经后期

营血亏虚;阳气虚衰,气滞血瘀、寒凝血瘀

先后无定期

肝郁气滞;脾肾虚损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血瘀

月经过少

血少,阻滞

崩漏

血热,血瘀,气虚,阴虚火旺

闭经

血虚,胞宫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妊娠

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

血少

色深红质稠:

血热

色紫暗有血块:

血瘀

痛经

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

湿热蕴结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

寒凝阳虚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

气血两虚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

带下

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黄带

湿热下注

赤白带

肝经郁热,湿毒蕴结,癌症

表2–面诊(望色十法)

表现

面色浮显于皮肤之外

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

面色清明,其色舒

面色浊暗,其色惨

面色

浅淡

面色

深浓

面色疏散,其色开

面色壅滞,其色闭

面色

润泽

面色

枯槁

主病

表证

里证

阳证

阴证

虚证

实证

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转归

面色由浮转沉,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病邪自里达表

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而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而转虚

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危重;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表3–体诊(手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

外形

 

外形

四肢萎缩

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

气血亏虚,经络闭阻

肢体肿胀

血瘀:

四肢肿胀,兼红肿疼痛

水肿:

足跗肿胀,或兼全身浮肿

丝虫病:

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橡皮

膝部肿大

鹤膝风:

膝部肿大而胫骨消瘦,形如鹤膝;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热痹;外伤

小腿青筋

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

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下肢畸形

膝内翻(O型、X型腿);足内翻、外翻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动态

肢体痿废

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

痿病;中风;腰脊外伤

四肢抽搐

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

惊风,肝风内动

手足拘急

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

寒邪凝滞,气血亏虚

手足颤动

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

血虚,饮酒过度,动风之兆

手足蠕动

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

脾胃气虚,阴虚动风

扬手掷足

热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不宁

热扰心神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重病神识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

病重失神

表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色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常人,气血调和。

病轻。

淡白舌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气血两虚、阳虚、寒实

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寒实或亡阳

枯白舌

舌色白,几无血色

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红舌

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主实热、阴虚

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②实热证:

舌体不小,色鲜红

③心火上炎:

舌尖红

④肝经有热:

舌两边红

⑤虚热证:

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

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主热盛、阴虚火旺

①热入营血:

舌绛有苔

②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③血瘀:

舌绛少苔而润

紫舌

①全紫舌:

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

②淡紫舌:

淡而泛现青紫

③紫红舌:

红而泛现紫色

④绛紫舌:

绛而泛现紫色

⑤斑点舌:

局部青紫色斑点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①瘀血:

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

②青紫舌:

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

③淡紫舌:

阴寒内盛、血瘀、阳衰

④紫红舌、绛紫舌:

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

表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形

舌象

主证

苍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

实证

娇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虚证

胖舌

舌淡胖嫩(阴证)

脾肾阳虚

舌红胖大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舌肿胀色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

无全身辩证意义

瘦舌

瘦薄舌

气血阴液不足

舌体瘦薄而色淡

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

舌红而生芒刺

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

热入营血

舌尖生点刺

心火亢盛

舌边生点刺

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

胃肠热盛

裂纹舌

舌红降而有裂纹

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

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

脾虚湿盛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称先天性舌裂

齿痕舌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

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

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

先天性齿痕舌

表6–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质

主证

表现

意义

薄、厚苔

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

薄苔

正常舌苔

厚苔

痰湿、食积、里热

由薄转厚:

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

由厚转薄:

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骤然消退:

正不胜邪,胃气暴绝。

润、燥苔

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润苔

正常舌苔

滑苔

痰饮、主湿

燥苔

津液已伤

糙苔

热盛伤津之重证

由润变燥:

热重津伤,津失输布。

由燥变润:

热退津复,饮邪始化。

腻、腐苔

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病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苔薄腻:

食积,脾虚湿困。

苔白腻而滑:

痰浊,寒湿内阻。

黄腻苔:

脾胃湿热

黄而厚腻:

食积化热

腐苔:

【主病】食积、痰浊、肝痈、下疳。

【病机】食积痰浊,阳热有余

腐苔:

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脓腐苔:

内痈,邪毒内结,邪盛病重。

无根苔:

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为病久胃气衰败。

剥(落)苔

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舌红苔剥

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阴虚重证

舌色晄白如镜,甚毫无血色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脱处仍有腻苔

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舌苔前剥:

肺阴不足;中剥:

胃阴不足;根剥:

肾阴枯竭

花剥苔

胃气阴两虚

偏、全苔

全苔(主邪气散漫,湿痰阻滞);

偏苔(舌所分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偏于舌尖

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

偏于舌根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

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偏左或偏右

肝胆湿热

真、假苔

辨别疾病轻重、预后

病之初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表7–舌诊(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色

主证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薄白

健康人;风寒表证初起;里证无明显热邪;阳虚内寒

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厚白

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积粉苔

外感秽浊,热毒内盛(瘟疫或内痈)

燥裂

燥热伤津

黄苔

主热证、里证

淡黄

 

深黄

 

焦黄

薄黄苔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黄滑苔

阳虚寒湿化热;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燥苔

邪热伤津

黄瓣苔

焦黄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黄腻苔

湿热、寒痰内蕴;食积化热

绛舌黄白苔

气营两燔

绛舌黄润苔

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

青舌黄苔

寒湿内盛(真寒假热)

灰黑苔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白腻灰黑苔

舌面湿润

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

苔焦黑干燥

舌干裂起刺

热极津枯;阴虚火旺

苔黄黑(霉酱苔)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