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8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docx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

财务会计概论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1、填空题,6分,共6题(也有可能是8分的题目),相对而言比较难,注意不要在这种小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不会的可以先空过去。

2、判断题,10分,共10题。

3、单选题,10分,共10题,四选一。

4、计算题,20分,共4道题。

5、会计处理题,40分,至少有四道题。

6、填表题,14分左右,考的是会计调整问题,注意课本53页的工作底稿,本题共涉及四个分录,大约每个分录3分,注意在填写表中的数的时候,前面要带上业务号,就像课本53页中调整的一栏写的一样。

重点复习的计算题: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课本92页~95页)

通常,企业自己的现金账簿余额往往与银行结单上的存款余额不一致。

原因会有两种:

一是企业或银行发生记账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和开户行之间,对同一笔款项的收入或付出业务,由于凭证单据的传递时差导致双方记账时间不同,而使得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会计事项。

未达账项有以下四种情况:

企业已入账而银行未入账的收入;企业已入账而银行未入账的付出;银行已入账而企业未入账的收入;银行已入账而企业未入账的付出。

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上正确报告期末的现金金额,往往要编制一张银行往来调节表来对上述余额不一致做出解释,从而确定出应得的余额。

银行往来调节表的编制方法可采用余额调节法,即在银行和各企业各自现有余额的基础上,分别补记自己的未达账项(即对方已入账而自己尚未入账的收入或支出),并改正自己的记账错误,从而将双方的余额都调整到应得的数值。

调整之后,双方余额应相等。

调整后的数值才是真正正确的银行存款余额,也就是应列入当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余额中的银行存款部分。

因此,编好调节表后,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根据调节表在相关日记账中登记调整分录,并过入到相关账户中去,以使这些账户的余额正确地反映出期末的实际情况。

二、坏账准备提取的三种计算方法(课本96页~101页)

不能收回的账款称为坏账或呆账。

由此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或坏账费用,在收益表中,通常被归入营业费用中的销货费用。

(一)坏账损失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

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1、直接转销法

例题:

甲公司于1998年3月5日赊销给乙公司商品15000。

该笔账款几经催收无效,甲公司的顾客信用部门在1999年4月15日确定其无法收回,被认定为坏账。

在2000年1月1日,乙公司因经营状况好转,又现金归还了甲公司这笔欠款。

则甲公司针对上述情况所作的会计分录分别为:

1998、3、5借:

应收账款15000

贷:

销货15000

1999、4、15借:

坏账费用15000

贷:

应收账款15000

2000、1、1借:

应收账款15000

贷:

坏账费用15000

借:

现金15000

贷:

应收账款15000

2、备抵法

估计坏账:

赊销当期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对当期赊销收入中可能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金额进行估计,并编制调整分录,记入“坏账费用”及“备抵坏账”账户;“备抵坏账”(allowanceonbaddebts)账户,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但与一般的资产类账户不同,“备抵坏账”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其贷方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冲减应收账款。

注销坏账:

确定某项账款无法收回时,同时注销相关的债权记录:

应收账款和备抵坏账。

例题:

1996年12月31日甲公司估计现存的应收账款中有5800无法收回,并据此作了期末账项调整。

1997年2月3日确定客户乙公司所欠账款2000无法收回,认定为坏账,则注销这笔应收账款。

1998年1月19日,乙公司又偿还了上述已认定为坏账的欠款800。

则甲公司针对上述活动在备抵法下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1996、12、31借:

坏账费用5800

贷:

备抵坏账5800

1997、2、3借:

备抵坏账2000

贷:

应收账款-乙公司2000

1998、1、19借:

应收账款-乙公司800

贷:

备抵坏账800

借:

现金800

贷:

应收账款-乙公司800

(二)备抵法下坏账费用期末估计的三种方法

1、销货百分比法

含义:

销货百分比法是以当期的赊销净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估计的当期的坏账费用。

赊销净额是指当期的赊销收入扣除有关的销售退回及折让这一与坏账不相关的因素后的净值。

一定百分比是一个估计的比率,它是根据以往历史经验得出的。

例题:

1998年12月31日某公司进行期末账项调整之前,“应收账款”账户借方余额91000,“备抵坏账”账户的余额假设有两种情况:

(1)贷方200;

(2)借方200。

当年度的赊销净额为250000,估计坏账费用为赊销净额的1%,则期末应计提的坏账费用为2500。

分录:

(1)和

(2)的情况均为借:

坏账费用2500

贷:

备抵坏账2500

过账:

(1)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2500

 

期末余额

2700

(2)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2500

 

期末余额

2300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1)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2700

88300

(2)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2300

88700

2、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含义:

按“应收账款”账户期末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备抵坏账”账户期末余额;百分比可根据过去的经验确定;当期计提的坏账费用要根据“备抵坏账”账户调整前的余额情况来确定:

若“备抵坏账”原余额为贷方余额,且该余额比期末应有余额小,则当期坏账费用的金额为两余额之差;若“备抵坏账”原余额为借方余额,则当期坏账费用的金额为两余额之和;若“备抵坏账”原余额为贷方余额,且该余额比期末应有余额还大,应冲掉多余的部分。

例题:

1998年12月31日某公司进行期末账项调整之前,“应收账款”账户借方余额91000,“备抵坏账”账户的余额假设有两种情况:

(1)贷方200;

(2)借方200。

该公司估计应收账款期余额中可能包含的坏账率为3%,则备抵坏账的期末贷方余额为2730(91000*3%)。

过账:

(1)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2530

 

期末余额

2730

(2)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2930

 

期末余额

2730

分录:

(1)借:

坏账费用2530

贷:

备抵坏账2530

(2)借:

坏账费用2930

贷:

备抵坏账2930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1)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2730

88270

(2)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2730

88270

3、账龄分析法

含义:

账龄分析法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相类似,都是以应收账款账户期末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备抵坏账账户的期末余额。

不同的是,账龄分析法对坏账的估计更为精确一些,它针对不同客户的账龄(客户所欠款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不同的坏账率。

例题:

1998年12月31日某公司进行期末账项调整之前,“应收账款”账户借方余额91000,“备抵坏账”账户的余额假设有两种情况:

(1)贷方200;

(2)借方200。

该公司的账龄分析表如下:

按账龄分析预计的备抵坏账金额

账龄

余额

坏账率

备抵额

未过期

20000

2%

400

过期1~30天

30000

3%

900

过期31~60天

30000

5%

1500

过期60天以上

35000

10%

3500

预计的备抵坏账

6300

过账:

(1)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6100

 

期末余额

6300

(2)

 

备抵

坏账

 

调整前

200

 

 

调整

6500

 

期末余额

6300

分录:

(1)借:

坏账费用6100

贷:

备抵坏账6100

(2)借:

坏账费用6500

贷:

备抵坏账6500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1)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6300

84700

(2)应收账款91000

减:

备抵坏账6300

84700

三、票据贴现的计算方法(课本102~103页)

公司所持有的应收票据到期之前,公司可能需要现金来支持当前的资金周转。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将票据经过背书手续(即在票据背面签字将票据转让给他人)向其开户银行申请借款,银行同意借款时,按一定的利率从票据到期价值中扣除自借款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而付给公司余额。

票据到期时,则由银行收回期值,这种用票据向银行借款的程序称为贴现。

此类题目的具体计算步骤:

●确定贴现期:

贴现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天数

贴现期=票据天数-持票天数

●计算到期值:

本息和

到期值=票据面值×(1+票面利率×票据期限)

●计算银行贴现息

贴现息=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计算贴现实得款项(proceeds)

实得款项=到期值-贴现息

例题:

罗特公司收到一张90天到期、年利率为9%的价值1600的本票。

罗特公司在持有了30天之后将其向开户银行贴现,贴现率为10%,则计算罗特公司的实得款项。

贴现期=90-30=60

到期值=1600+1600*9%*90/360=1636

贴现息=1636*10%*60/360=27.2667

实得款项=1636-27.2667=1608.7333

四、出库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课本115页~123页)

例题1:

某项存货,期初结存200件,价格为10元/件,共计2000元。

1日购入400件,11元/件,共计4400元

5日领用400件

10日购入500件12元/件,共计6000元

15日领用350件

20日购入300件13元/件,共计3900元

30日结存还剩余有650件。

分别采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计算30日结余的存货成本和领用了的存货成本。

 

定期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

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

平均成本=(2000+4400)/(200+400)

 

 

=10.6667

 

单位成本=(2000+4400+6000+3900)/

领用存货成本=400×10.6667=4266.68

 

(200+400+500+300)

 

结余存货成本=6400-4266.68=2133.32

 

11.6429

平均成本=(2133.32+6000)/(200+500)

 

结余存货成本=650×11.6429=

 

=11.619

 

7567.885

 

领用存货成本=350×11.619=4066.66

 

领用存货成本=16300-7567.885=

 

结余存货成本=8133.32-4066.66=4066.66

8732.115

平均成本=(4066.66+3900)/650=12.2564

 

结余存货成本=12.2564×650=7966.67

 

先进

结余存货成本=300×13+350×12=8100

领用存货成本=200×10+200×11+200×11+150×12

先出

领用存货成本=16300-8100=8200

 

=8200

 

 

 

 

结余存货成本=16300-8200=8100

 

后进

结余存货成本=200×10+400×11+50×12

领用存货成本=400×11+350×12=8600

先出

=7000

结余存货成本=16300-8600=7700

领用存货成本=16300-7000=9300

 

 

 

 

 

例题2:

课本第111页“三、两种盘存制下存货购销的会计处理”。

五、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课本138页~142页)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线法、产量法和加速折旧法。

(一)直线法

1、含义:

直线法,又称使用年限法,是把固定资产的可折旧价值平均摊配到其使用年限的各个会计期间。

用公式表示如下:

年折旧额=(原始成本-估计残值)÷估计使用年限或

=(原始成本-估计残值)×直线折旧率,

其中直线折旧率=1/估计使用年限

2、例题:

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为$41000,估计残值为$1000,估计使用年限为4年,则有:

年折旧额=(41000-1000)/4=10000

该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及账务处理列表如下:

直线折旧计算表

年次

借记

贷记

累计折旧金额

账面价值

折旧费用

累计折旧

 

 

 

 

41000

1

1000

1000

1000

31000

2

1000

1000

2000

21000

3

1000

1000

3000

11000

4

1000

1000

4000

1000

合计

40000

40000

 

(二)产量法

1、含义:

一般情况下,当物质磨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起着主要影响,即固定资产的耗损取决于使用程度,而不是取决于时间时,则采用产量法。

其公式为:

单位产量折旧额=(原始成本-估计残值)÷估计总产量

各期折旧额=各期实际产量×单位产量折旧额

2、例题:

一辆卡车的原始成本为$41000,估计残值为$1000,在其使用期限内估计可行驶20万公里,则其单位折旧额为:

(41000-1000)/200000=0.2。

如果第一年行驶了7万公里,则第一年该卡车折旧额为14000,如果第二年完成的里程为6万公里,则第二年的折旧额为12000。

(三)加速折旧法

1、含义:

加速折旧法,亦称递减折旧法,指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早期计提的折旧额要大于后期的折旧额,从而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有效使用期限中得到加快补偿的一种折旧方法。

故加速折旧法的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早期,折旧额要大于直线法的折旧额,但整个使用年限的折旧总额,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法并无差异。

加速折旧法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年数总和法和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计算的特点是以一个特定的分数去乘以可折旧价值,以计算逐年的折旧额。

该特定的分子为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为可使用年数数字总和。

实际上该分数是一个变动的折旧率,随年数的增加而递减。

年数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折旧率=年初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

折旧基数=原始成本-估计残值

年折旧额=折旧基数×折旧率

余额递减法是用一个固定折旧率去乘以固定资产逐年递减的账面余额。

其中广泛采用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即以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乘以逐年递减的期初固定资产净值,以求得各期的折旧额的方法。

计算方法如下:

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倍直线法折旧率

两倍直线法折旧率=2/估计使用年限×100%

采用此法时,最后一年的期末固定资本净值往往与估计残值不符。

为了保证期末固定资产净值等于估计残值,可在使用后期时常进行试算,当发现某一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用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时,就开始改用直线法计算折旧。

这种做法,通常称为转换。

2、举例:

某台设备的原始成本为$23000,估计残值为$2000,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

则年数总和为1+2+3+4+5=15年,尚可使用的年数第一年初为5年,第二年初为4年,第五年初则为1年。

各年折旧额如下表所示:

年数总和法折旧计算表

年次

机器原始成本

尚可使用年数/

折旧额

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

减估计残值

年数总和

 

23000

1

21000

5/15

7000

7000

16000

2

21000

4/15

5600

12600

10400

3

21000

3/15

4200

16800

6200

4

21000

2/15

2800

19600

3400

5

21000

1/15

1400

21000

2000

年数总和15

 

 

21000

 

 

某台设备的原始成本为$23000,估计残值为$2000,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

则两倍余额折旧率为40%(2/5×100%),折旧计算表如下所示:

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计算表

年次

机器

年初

年初

两倍直线

折旧额

原始成本

累计折旧

账面净额

折旧率

1

23000

0

23000

40%

9200

2

23000

9200

13800

40%

5520

3

23000

14720

8280

40%

3312

4

23000

18032

4968

40%

1987.2

5

23000

20019.2

2980.8

 

980.8

(年末)

 

21000

2000

 

21000

六、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课本184页~186页)

1、含义

公司债券发行时的实际价格往往与面值并不相同,这是由债券发行时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同所致。

债券发行的实际价格是由将来应支付的利息与债券面值折算成的现值来决定的。

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仅原本金计算利息,而且由本金产生的利息也应计息;年金,是指间隔相同、数额相等的系列收款或付款,债券发行方定期支付的利息即为年金。

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列示如下:

复利现值=终值⨯复利现值系数复利终值=现值⨯复利终值系数

年金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年金终值=年金⨯年金终值系数

公司债券的现值,即发行时的实际价值由两部分组成:

●按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折算的债券面值的现值(即复利现值)

●按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折算的债券利息的现值(即年金现值)

计算时应注意:

●折算的利率应选择发行时的市场利率

●两项折算的期限应相同:

付息或计息的期限

得公式如下:

债券的发行价格=复利现值+年金现值

=债券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债券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2、例题:

设ABC公司在1999年1月1日发行每张票面值为$1000,五年期,每年付息两次,付息日为6月30日和12月31日,票面利率为14%的公司债券10000张。

(1)市场利率与票面利率相等――按面值发行

假定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也为14%,则半年期的利率为7%,可分别从复利现值表和年金现值表中查得利率7%、期数为10期、$1的现值系数分别为0.50835和7.02358。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债券面值的现值

=$10000000⨯复利现值系数

=$10000000⨯0.50835=$5083500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各期利息的现值

=$10000000⨯7%⨯年金现值系数

=$700000⨯7.02358=$4916500

v债券的发行价格

=$5083500+$4916500

=$10000000

(2)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折价发行

假定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6%,则半年期的利率为8%,可分别从复利现值表和年金现值表中查得利率8%、期数为10期、$1的现值系数分别为0.4632和6.71。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债券面值的现值

=$10000000⨯复利现值系数

=$10000000⨯0.4632

=$4632000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各期利息的现值

=$10000000⨯7%⨯年金现值系数

=$700000⨯6.71

=$4697000

v债券的发行价格

=$4632000+$4697000

=$9329000

v债券折价

=$10000000-$9329000=$671000

(3)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溢价发行

假定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2%,则半年期的利率为6%,可分别从复利现值表和年金现值表中查得利率6%、期数为10期、$1的现值系数分别为0.55839和7.36。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债券面值的现值

=$10000000⨯复利现值系数

=$10000000⨯0.55839

=$5583900

v按市场利率折算的各期利息的现值

=$10000000⨯7%⨯年金现值系数

=$700000⨯7.36

=$5152000

v债券的发行价格

=$5583900+$5152000

=$10735900

v债券溢价

=$10735900-$10000000=$735900

注:

债券折价(BondDiscount)的实质:

折价是发行公司因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预先给予债券购买者的额外利息补偿,即为预付利息。

折价将在债券有效期内逐期摊销,增加各计息期的利息费用。

债券溢价(BoundPremium)的实质:

溢价是发行公司因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而向债券购买者预先收回多付的利息,即预收利息。

这部分溢价将在债券有效期内逐期摊销,冲减各计息期的利息费用。

七、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各项指标情况

1、含义

股票股利:

公司可能由于无充足现金,或出于资本重整或其他原因,有时以股票代替现金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即股票股利。

股票分割:

所谓股票分割,是指将一张面值较大的股票换成几张面值较小的股票。

如1对2分割是以2份面值为原股票面值1/2的新股票交换1份原来发行在外的股票,以增加发行在外的股票股数。

股票股利的特点:

●既不影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也不影响股东权益总额,因为它在增加了发行在外的股本的同时,减少了留存收益。

●不影响各个股东的所有权份额。

●增加在外流通的股份数,减少每股利润。

●不减少公司现金。

●股东分享了收益,并可免交所得税。

股票分割的特点:

●增加发行在外的股份数,减少股票的面值,降低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市价,便于股价有上涨空间,促使股票交易活跃。

●与股票股利结果相同,对股东增发股票,但未改变股东权益总额,且对股票市价影响是一样的。

●股票分割虽使发行在外的股数成倍增加,但股票面值总额未发生变化,留存收益也未发生任何变化;而股票股利使股票面值总额增加,留存收益减少。

●股票分割在会计上不做任何会计分录;而股票股利需做会计分录。

分派股票股利的两种方法:

少量分派和大量分派

少量分派(增发的股票数少于原有股数的20%),则按市场价格结转股利金额;大量分派(超过20%),按面值结转。

2、例题:

假设某公司1999年9月30日发行在外为股东持有的普通股有100000股,股东权益构成如下:

股本面值$10,发行并为股东持有100000股$1000000

增收资本4000000

留存收益6000000

股东权益合计11000000

普通股每股账面价值110

(1)该公司宣布10%股票股利,该公司普通股股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