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1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定位及理论思考Word格式.docx

还有一种定义更简单,即“高技能人才”就是高级工水平以上的技能劳动者。

上述两种说法,笔者均不敢苟同。

首先,定义内涵所言对象囿于二、三产业技能劳动者,相对忽略了第一产业即农业技能劳动者。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没有接受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的非熟练农业劳动力,忽视这一群体或将其排除在外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从技能等级上看,高技能人才不应仅指高级工水平以上者。

笔者以为,凡是在生产劳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有突出贡献或在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有重要贡献者,不论其资历长短、年龄长幼、职务或技术等级高低,均可破格选拔认定。

再次,从人才类型上看,高技能人才不仅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应包括“知识型”、“艺术型”、“复合型”、“管理型”等各类高技能人才。

(二)、人力资源水平决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战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乡村人口8.7亿,城镇人口4.6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大多数人才却聚集在城镇里,全国农业技术人才只有63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还不到7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在城里工作的。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

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

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

由此可见:

一方面是我国人口绝对数量巨大而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结构、布局失衡。

因此,笔者以为,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批合格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并以此带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开发建设,即在人才规划上从高处着眼,在人才培养上从低处入手。

没有庞大的技能劳动者储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能是无米之炊,更谈不上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的规划水平取决于人力资源水平。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借鉴国际通行作法和经验,力争多快好省,又不能不顾国情,实现非正常跨越。

各地则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统筹安排,切不可不顾实际,盲目冒进或以次充好。

二、现状及问题

(一)、武汉市技能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技能人才总量及分布: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城镇单位职工总量为158.58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共46.83万人,占城镇职工总数的29.53%。

其中,初级工16.88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36.05%;

中级工22.19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47.38%;

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共有7.76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16.57%,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35%的比例相差巨大。

高技能人才结构比例:

在能级结构上,全市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为5.77万人、1.85万人、0.14万人,分别占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的74.36%、23.84%、1.8%;

在学历结构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初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为0.05万人、3.90万人、3.81万人,分别占全市高技能人才的0.64%、50.26%、49.1%;

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35-50岁、50岁以上的分别为4.77万人、2.58万人、0.14万人,分别占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的61.47%、33.25%、5.28%。

上述数据表明:

一是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偏少,甚至仅与沿海或发达地区的中等规模城市水平相当,这和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重镇之誉格格不入;

二是学历层次偏低,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能力水平的挖潜提升;

三是能级结构偏低,全市技师以上水平者仅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高级技师的数量则更少且年龄偏大,有青黄不接之虞。

(二)、城市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武汉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建立完善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城市化”战略,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武汉”。

目前,我市技能人才近4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7.76万人,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规划实施,武汉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8”城市圈建设以及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武汉,“十一五”期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剧增,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人。

缺口巨大。

三、成因分析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国家间的竞争已演变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软肋”和“瓶颈”。

(一)历史原因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是重学历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

其次,技能人才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特别是“文化革命”后至90年代中后期,工人的地位急剧下降,他们干的是苦、脏、累活,而待遇却很差,加上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造成技能人才的大量流失;

第三,人才培养渠道狭窄。

90年代中后期以前,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机构只有一个,那就是技工学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是明确为技术工人的(教育部门所属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所谓的国家干部或可“工”可“干”)。

而技工学校大多由企业或行业举办,国家没有财政投入,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培养体系问题

政策层面上,长期以来,从普通技工到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十分单一。

虽然初步形成了技工学校、高级技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技能人才梯次培养体系,但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各环节之间并没有形成必然联系。

在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各管一块,在各自的“自留地”办职教,没有互动协作,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形成“大教育”格局。

操作层面上,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技工院校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基础十分薄弱,学校“硬伤”太多,其整体发展水平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制度缺陷

一是社会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企业在高技能人才考评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规范或论资排辈等问题,限制了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是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激励、流动机制不完善。

在技能人才使用和待遇方面,普遍存在着分配制度不公、激励机制不活等问题。

四是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

在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上,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培训机构长期得不到该项经费投入,致使培训工作举步艰难;

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上。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并没有严格按要求执行,政府也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管,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没有保障。

四、对策及构想

(一)、市场引导,政府推进,校企合作

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总体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大力培养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

发挥我市“钢车机(光电机)、烟酒药(药化工)”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优势,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阵地,“官、产、学”三方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政府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校企联手合作,实现大中型企业(如武钢、石化、神龙、武烟、东风汽车、NEC、凯迪、冠捷、富士康、长飞等)与骨干院校资源要素存量的优化组合,构建高技能人才资源共享平台,获取规模效益,形成完全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人才培养规划科学、目标明确、配置得当、评价合理、使用合适、手段先进、设施齐全、信息灵通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技工院校在专业师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基础性作用。

达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双向、自愿、公正、平等,而不是一方依附于或服务于另一方的不对等关系。

校企双方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政府搭台,院校和企业唱戏的形式,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或培训集团,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人才;

也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产教(学)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开设“技师培训班”或其它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

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我以为,政府应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宏观指导。

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

二是执法监督。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效能,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

三是管理服务。

包括政策、措施、方案的制定以及经费支持、资源调配和技术服务等;

四是优化环境。

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育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拓宽领域,创新模式,服务城乡

武汉位于我国中部,毗邻长江和汉江,自开埠以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8+1”城市圈(8个城市距汉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地处江汉平原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土壤肥沃,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被誉为“鱼米之乡”,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以及兼具商业、休闲、旅游、流通、服务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随着资源整合,产业、产品及服务的渗透和延伸,非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开发空间和前景愈加广阔,人才需求量大且素质要求高。

目前,我市这方面的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涉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专业很少,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均显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因而,必须加大初、中、高各层次现代都市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在突出地方特色和服务城乡上作文章,实现各类涉农技能人才培养及使用的集约化、本土化。

笔者建议,武汉市及城市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作好涉农综合技能的专业开发工作,打破产业、行业及专业工种壁垒,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兼具一、二或一、三产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在培养规划、培训经费、师资建设、就业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力争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高效快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探索新途径,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武汉市创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新思路。

扩大武汉城市圈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三)、完善制度,激活机制,优化环境

一是国家应尽早出台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配置、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或指导性文件,自上而下扫清制约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旦瓶颈被打通,相关工作就可以理顺,具体问题即会不攻而破,良性的联动的工作格局就会形成。

如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标准问题、证书核发权问题、收入分配、福利待遇与专业技术人员等同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衔接问题等。

因此,解决好体制缺陷是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二是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是政府应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部署,并作为对各级领导和部门业绩考核指标。

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与政府奖励制度,突破评聘过程中年限、年龄、身份、资历限制等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禁锢;

其次,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大力宣扬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例,营造和优化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2008年9月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2、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十一五”武汉市发展战略研究》

3、《农民日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阶段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2002.11.27

4、新华文摘《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2008.2.21

5、原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十一五”规划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