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50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的知识

1.宇宙的特征

最基本天体:

恒星和星云。

天体系统如下图:

2.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特殊性——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补充:

我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高原,成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我国年太阳辐射最贫乏地区为四川盆地,成因:

地形闭塞,气体不易扩散,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2.太阳活动

②外部太阳大气结构:

由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③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耀斑、太阳风三种。

黑子的爆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作为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④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的爆发影响地球气候中的降水,与纬度呈一定的相关性;耀斑爆发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和地球的磁场,使小磁针不能指示正确方向;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为0。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4、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5、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6、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四、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⑴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⑵划分: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平均深度2900千米,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㈠物质组成

⑶岩石按成因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

岩浆岩:

岩浆冷凝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

风化物经外力(流水或风力)堆积,最后固结成岩形成。

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和常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

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页岩变成板岩、砂岩变成石英岩、花岗岩变成片麻岩。

2.物质循环

三大类

岩石转换

 

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划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名称:

③亚欧板块⑤印度洋板块②太平洋板块①美洲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特别注意亚洲的西亚和南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③消亡边界:

常形成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

常形成海岭,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

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判断方法: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或盆地。

判断方法:

中心部分岩层年龄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如右图

受到外力侵蚀地貌:

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受到外力侵蚀地貌: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如右图

2.断层:

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

地垒:

岩层发生断裂后,两侧突起的部分。

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

岩层发生断裂后,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如下图。

3.地质构造的应用如下图

㈢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⑴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太阳能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⑵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①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等。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沙垄等。

②流水侵蚀:

流水冲蚀:

瀑布、峡谷(多为V型谷)、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等。

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流水溶蚀:

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等。

主要分布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流水堆积:

山前冲积扇(绿洲地区)、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

③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二、大气环境

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

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射和反射。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属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称大气辐射,另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增温,属长波辐射。

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㈢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

(1)温压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判读和应用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㈤、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成因:

高低纬度间因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分布

 

3.季节移动

⑵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⑶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

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亚洲东部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㈥、常见的天气系统

过镜后

过镜时

过镜前

冷气团控制

冷锋控制

暖气团控制

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多阴雨、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

雨区在锋后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过镜后

过镜时

过镜前

暖气团控制

暖锋控制

冷气团控制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多连续性降水或雾。

雨区在锋前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㈡低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1.概念:

气旋与反气旋是指大气的运动状况,而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

低压与气旋对应,高压与反气旋对应。

2.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值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值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气流形成(北半球)

气流状况及风向

北半球

逆时针向

中心辐合

东部:

偏北风西部:

偏北风

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

东部:

偏北风

西部:

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向

中心辐合

东部:

偏北风西部:

偏南风

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

东部:

偏南风

西部:

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形成

天气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镜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三、水循环和洋流

㈠水循环

2.类型与环节

(1)类型: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乙海陆间循环(包括A、C、B、D和E环节)、甲陆上内循环和丙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2)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G蒸腾。

㈡洋流

㈠洋流类型

1.洋流分布规律

特殊海域:

北印度洋洋流因受季风影响,冬季逆时针(受东北季风影响),夏季顺时针(受西南季风影响)

说明:

⑴图中实箭头代表暖流,虚箭头代表寒流。

⑵图中字母代表洋流名称:

太平洋海域: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大西洋海域: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海域:

Q厄加靳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3.按性质分:

暖流、寒流如下图(北半球为例)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温逐渐降低的洋流,如图中A;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温逐渐升高的洋流,如图中B。

等温线凸向即是洋流流向。

南北半球寒、暖流流向相反。

㈡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影响: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上升形成。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着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速度快;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携带冰山对海上航行有较大威胁。

4.对海洋污染物影响:

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生

三、地球表层差异性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

①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②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南北方向)变化。

如右图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从沿海向内陆)

1因:

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以水分为基础。

沿海—内陆—沿海

②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大致沿经度方向(东西方向)变化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

城市分布特点

影响分布的原因

平原

沿海、沿湖、沿河的平原地区城市密集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省投资;周围土地平坦利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山区

沿谷地或低地分布

海拔低,利于农耕,地形平坦

高原

热带的高原,城市分布较多

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居住,高原上较为凉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面积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2.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变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第五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增长

2.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

⑴概念:

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⑵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

 

三、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1)人口容量

①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

②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人口合理容量: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4)三者之间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判断人口的空间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标准:

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即是人口流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上下班。

二是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

如右图,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则从A1到B1、C1到A2属于人口迁移,而A1到A2、C1到C2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

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改变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第六单元城市与环境

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解读: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原因是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住宅区靠近市中心处,原因是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处,且接近住宅区,原因是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3.城市空间结构

(1)西方有上图中A同心圆、B扇形和C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

2.城镇体系特点

城市

等级

城市

作用

城市

数目

城市

距离

服务

范围

职能

种类

服务

功能

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最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三、城市化特点

国家

类型

城市化特点

原因

起步早,目前速度缓慢

工业化早,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进程

出现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设施完善

起步晚,发展快

国家独立晚,随着民族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快速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具有“虚假城市化”(南美洲国家)和“滞后城市”(印度、孟加拉、印尼)

2.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

第一讲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影响

光照

决定作物的地区分布,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热量

影响农作物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土地

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水分

多少和时空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类型,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地区农业应布局在灌溉条件便利的地区

地形

坡度大于18°一般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3.社会经济因素:

⑴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围形成以生产肉、禽、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础。

⑵交通运输+保鲜和冷藏: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如园艺业、乳畜业等。

⑶政府政策: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⑷农产品消费状况:

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

二、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特点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水稻

种植业(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东亚、南亚、东南亚

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种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人们喜爱的粮食

大牧场

放牧业(畜牧业,商品农业)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或温带天然草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方人稀;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

商品

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面向市场

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交通运输;地方人稀;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商品农业)

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适应性

乳畜业(商品农业)

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放牧或饲养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我国北京、上海周围地区

市场、饲料供应

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农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拉美、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高温多雨,土壤肥沃,长期殖民统治

地中海式农业(商品农业)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灌溉水源充足,夏季光热充足

第三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3.工业区位的选择

⑴从经济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

类型

工业

特点

部门

举例

区位选

择理由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工业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工业

啤酒厂、汽水(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面包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炼铜、炼铝)化学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皮革加工、制伞、制鞋、包带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制造、精密仪器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⑶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

污染空气

水泥厂、酿造厂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污染水源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污染空气

污染水源

化工厂、炼油厂

综合以上两条

污染空气

固体废弃物污染

发电厂、钢铁厂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转移与工业区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又分为开发区和专业化产区。

第四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

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5.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⑴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

空运:

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

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铁路:

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水运:

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⑶综合考虑运输距离和运费确定运输方式

第八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与产生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第二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⑴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⑷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

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公平的观念

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

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