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83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

备课笔记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六店小学

年级:

301班

授课教师:

张根生

科目:

科学

2017年2月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

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

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

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2、指导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引导学生开展“种植物”活动,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3、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4、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5、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

难点:

关心天气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进度表(附后)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有关教学活动

备注

预备周

2.8

2.11

11、12日学生报到

1

2.12

2.18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1.2了解土壤

1

1

1月13日正式上课

2

2.19

2.25

1.3肥沃的土壤

2

3

2.26

3.4

1.4土壤的保护

2

4

3.5

3.11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2.1果实和种子

1

1

5

3.12

3.18

2.1果实和种子

2.2根和茎

1

1

6

3.19

3.25

2.2根和茎

2.3叶和花

11

7

3.26

4.1

2.3叶和花

2.4植物和我们

11

8

4.2

4.8

第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3.1认识固体

11

清明节放假

1天

9

4.9

4.15

3.1认识固体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11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有关教学活动

备注

10

4.16

4.22

3.3认识液体

2

期中考试

11

4.23

4.29

3.4把液体倒进水里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1

12

4.30

5.6

第三单元复习与检测

4.1今天天气怎么样

11

劳动节放假

1天

13

5.7

5.13

4.2气温有多高

4.3雨下得有多大

11

14

5.14

5.20

4.3雨下得有多大

4.4今天刮什么风

11

15

5.21

5.27

4.5气候与季节

第四单元复习与检测

11

16

5.28

6.3

5.1观察

机动

11

端午节放假

1天

17

6.4

6.10

5.2测量

第五单元复习与检测

11

18

6.11

6.17

期末复习

2

19

6.18

6.24

期末复习

20

6.25

7.1

期末考试

7月8日暑假

开始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分析

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土壤为绿色植物提供着养料。

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

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上栽花种树,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分析、了解土壤中有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并且能够观察到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在虫子的帮助下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同时,从日益严峻的土地问题出发,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国土资源却很少。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乡村也越来越城镇化,土地资源也相应地减少。

环境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也使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进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显得特别重要。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构建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

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二、收集证据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分析与解释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合的物质。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月巴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

2、了解土壤

1

3、肥沃的土壤

2

4、土壤的保护

2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7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到室外来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重点

难点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

方法

观察、讨论

教具

放大镜、小铲子、木棍

实践

活动

检查

填写P62活动记录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外观

颜色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

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把课前准备的泥土袋子拿出来,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

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

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

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

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

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

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结果。

小组交流

观察

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2了解土壤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粘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重点

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

方法

观察法

教具

放大镜、烧杯

实践

活动

检查

1.2了解土壤

沙土

土壤的种类黏土

壤土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讲述:

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土壤

(1)同桌两人一组观察带来的土壤,并记录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把从土壤中看到的东西记下来。

观察土壤的颜色,听:

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触摸:

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握一握:

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

闻:

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

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

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

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

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讨论:

在渗水性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

哪些条件不相同?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

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交流

2、小结:

红薯、花生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蔬菜最适合壤土。

观察土壤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

分组实验

分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3肥沃的土壤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重点

难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

方法

观察法

教具

插图

实践

活动

检查

课后观察土壤

1.3肥沃的土壤

表层土壤:

腐殖质和养分都很丰富

土壤下层土:

含有黏土成分

岩床:

土壤深度增加,岩石就增多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观察土壤:

仔细观察落叶下面有什么?

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

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

(2)小结:

落叶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较肥沃,这就是土壤的表层。

(3)设问:

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土壤的分层

(1)观察P8图片,观察土壤分成几层?

每层土壤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影响?

(3)小结:

表层土壤:

腐殖质和养分都很丰富

土壤下层土:

含有黏土成分

岩床:

土壤深度增加,岩石就增多

3、土壤的肥力及腐殖质

(1)讲述: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2)阅读P9资料,提问:

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

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

观察

观察

讨论

阅读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3肥沃的土壤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重点

难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

方法

实践法

教具

自制肥料袋

实践

活动

检查

学生自制肥料袋

1.3肥沃的土壤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自制的肥料袋

二、学习新课

1、为蚯蚓安一个家,观察蚯蚓

(1)让学生来描述他们看到过的蚯蚓

①你在哪里看见过它们?

②它们看起来像什么?

③它们当时在干什么?

(2)组织学生观察蚯蚓,提醒学生要温柔地对待蚯蚓,想学生简单介绍蚯蚓的种类,以及蚯蚓生活环境的常识。

(3)讨论如何给蚯蚓安家:

首先倒进土壤然后混入一些植物,最好放入蚯蚓。

(4)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

(5)阅读有关土壤小动物的小资料

2、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

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3、制作肥料袋

(1)讨论:

落在森林里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树叶都到哪里去了?

(2)让学生推测哪些东西会变成肥料

(3)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

①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②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观察蚯蚓

讨论

阅读

讨论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4土壤的保护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

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植被、水壶

实践

活动

检查

1.4土壤的保护

土壤

养育保护、千万不能破坏

动植物人类

提供生存环境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

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4、提问:

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5、谈话:

土壤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述:

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她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到这位伟大的母亲。

2、观察P13图片,提问:

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和补充。

5、演示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强调:

(1)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要保证一样,惟一的变量时一个土堆有草皮,一个没有。

(2)实验过程中要重点观察的是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6、阅读P13阅读资料了解塑料垃圾和废旧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三、拓展

讨论:

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观察图片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讨论交流

观察演示实验

阅读资料

讨论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4土壤的保护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

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植被、水壶

实践

活动

检查

布置学生办一期宣传保护土壤的小报。

1.4土壤的保护

土壤

养育保护、千万不能破坏

动植物人类

提供生存环境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和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所以说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土壤的保护。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