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28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docx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

国学启蒙

第一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

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价值和影响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

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

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

“恭、宽、信、敏、惠。

”又解释: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

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

“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

“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4、学习课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跟师朗读2遍,

1)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

2)句意孔子说:

“对于学问道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自学第二则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 

译文:

孔子说: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的积累知识;勤奋学习,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厌倦。

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

5)自学第三则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努力求知的人”。

6)自学第四则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

“为什么孔文子死后会有‘文’这个称号呢?

”孔子说:

“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他有‘文’这个称号。

7)自学第五则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

“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还又怕丢失掉。

8)自学第六则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

“我曾终日不食,彻夜不眠,去苦苦思考,结果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9)自学第七则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

“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10)自学第八则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之。

译文:

孔子说:

“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编造,我没这么做过。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认知方法。

作业:

流利的背诵课文,理解句意,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大学》二则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大学》?

大学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1、作者

《大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

旧说是曾参所作,也有人认为可能出自战国晚期荀子一派儒者之手,还有人认为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这一点还是比较可靠的。

2、《大学》成书及地位

《大学》之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的鼎力尊崇,又经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在经历宋、元以后,《大学》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教学内容:

学习《大学》二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重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复习内容:

1)上堂课的内容:

背诵

2)跟师朗读

3)讲解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

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境不乱,心境不乱之后才能深思安和,深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

凡物都有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

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

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

“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

”客人愕然。

从这个例子说明:

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

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4)自学诵读、背熟、理解意思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大学》?

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大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动: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大学》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背诵《大学》二则

第三课《中庸》二则

教学目的:

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

《中庸》二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教学重点:

关键在落实上。

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

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

复习内容: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大学》二则。

齐声背诵。

讲解内容:

天赋“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

这道哇!

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

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

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

|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

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

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

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2)理解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

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

3)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理解译文:

《四书》十九章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

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熟读 小组内背诵

作业:

背诵课文、理解句意

第四课《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目的:

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简介: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学内容:

《列子.汤问》二则

复习:

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举例说明: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

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

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

总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

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

美泰山,子期说:

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

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

作业:

熟读 背诵  复述译文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教案

 

王标小学

2016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