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51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doc

四年级(第一学期)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1-1水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

活动一:

水的旅行

活动目的:

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

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

活动二:

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的:

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

“水资源”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水的旅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呢?

(大江、小河里的水流向哪里?

海的水为什么不溢出来?

江河里的水为什么流不完?

(问题任选)

*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

*练习:

完成活动作业一。

*讨论:

解释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首先提出水在自然界是循环运动的,然后分别说明水怎样从海洋到天空、从天空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最后再进一步总结说明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交流:

找出书P1图中的错误。

*设疑激趣,为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循环打下基础。

*复习与介绍器材,为明确每种器材模拟对象打伏笔。

*烧瓶中的水模拟地球表面上的水;锥形瓶模拟天空;漏斗模拟地面;酒精灯模拟太阳(本实验中水是沸腾后形成大量水蒸气,自然界中水是大量蒸发形成水蒸气。

活动二:

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自然界水循环的好处和灾害。

*交流:

怎样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又保护环境?

*介绍:

北京变防暴风雨改为迎接暴风雨的措施。

观念转变的原因。

板书设计:

水的旅行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目标:

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

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活动目标:

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

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活动目标:

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常见的

天气现象?

*交流:

解释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的

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的成因。

活动二:

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1)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

2)烧杯

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交流:

“雨和雪”、“露和霜”的异同。

*完成活动作业。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由于水的蒸发作用,空

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高空、低空、地面等不同的环境中遇冷便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学时要结合活动作业中“天气现象示意

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云、雨、雾、露这四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结合冰点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冰晶和小水

珠的区别和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小冰晶是直接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活动三:

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

*简单的说说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过程。

*教师在学生观看资料的时候可做适当的加

以整理和板书便于学生小结。

水的污染与净化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

活动目标:

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

活动器材:

收集一些关于水污染对人类带来危害的例子

活动二:

净化水小实验

活动目标:

了解净化水质的一些常见方法。

活动三:

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活动目标:

1.结合相关影视资料,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

2.进一步理解净化水质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

*交流小资料。

*教材限于篇幅只介绍了四个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补充。

*可以登陆到相关网站如:

人与水网站

活动二:

净化水小实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往一杯清水中滴墨汁,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

*讨论:

怎样可以使这杯水变清。

*实验:

组装一个过滤装置。

*观察:

水过滤后的变化。

*过滤器中的活性炭也可以用干净的细沙

代替,但效果会差一些。

也可以将墨汁水

到入试管中,加少量明矾,使其沉淀,也

会使水质变清。

或将墨汁水进行蒸馏,同

样可以得到净化,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同步

演示上述方法。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自来水生产加工的

几个过程。

*观看影视资料。

*教材插图从左到右,分别表示自来水生产

的三个基本过程既:

沉淀、过滤、消毒。

自由探究1——模拟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模拟水循环的装置,观察水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变化的。

2.思考这个模型展示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过程的特征。

二.活动过程:

1.一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碗底。

2.在一只小瓶中装满干黄沙,放在碗的中央。

3.用塑料纸盖住碗口,用橡筋扎住碗口。

4.用一块重物压住塑料纸的中央。

5.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

过一小时后,观察碗、小瓶子中的黄沙和塑料纸。

6.工作表的填写要求

(1)列出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入玻璃碗、保鲜膜、橡筋、小瓶、干黄沙等

干沙

(2)画出模型的装置图(建议画成平面示意图)

单元二地震与火山

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知道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2.通过猜测“黑盒”子里有什么东西的活动,知道人们可以从间接的证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3.初步知道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活动器材:

地球内部构造及地壳内部剖面的模型或图。

活动二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壳这一圈层的特点。

活动器材:

煮熟的鸡蛋

活动三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

活动目标:

通过解暗箱活动,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大多是用收集间接证据来进行的。

活动器材:

解暗箱活动用的盒子、沙子、铁屑、磁铁,以及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有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图)

*讨论:

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

分?

*交流:

地壳、地幔、地核的内部压力和温度

是怎样的?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三个圈层的厚度,教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

把蛋壳比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

地壳虽然有4-80千米那么厚,但对整个地球来说,它好象鸡蛋的蛋壳那么薄。

*可引导学生思考,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

方,压力会越大。

通过对温泉情景的观察,

去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方温度越高。

在讨论中告诉学生地球内部每深100米,温度就升高3℃。

活动二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地壳剖面模型(图)。

*讨论:

地壳这圈层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观察、讨论时,引导学生发现地壳的构造是一层一层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是不同的岩石层;地壳的深处温度很高,存在着炙热的岩浆。

活动三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想一想:

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获取盒内东西的

信息?

*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盒

内东西有关信息。

*根据获得的间接证据综合判断、推测盒子里

装的是什么东西。

*打开暗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讨论:

这样的活动类似科学家研究一些什么

问题的探究活动。

*活动开展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出地球内部构造的?

”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推测盒内装的是什么东西”的探究活动。

*在“解暗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探究问题时将“想”、“做”、与“说”结合起来,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获取需要的间接证据,然后再通过综合判断,才能正确推断。

*活动结束时,应告诉学生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等间接证据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

地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地震会使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

2.经历模拟地震发生的活动,初步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

3.了解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成果及懂得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现象及其地震的危害。

教学难点:

了解地震的成因。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

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

活动器材:

有关地震的资料。

活动二:

模拟地震的成因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活动器材:

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长条海绵(30×8×3cm)一条,8×5×3cm海绵两块、酒精灯、三脚铁圈架、扁盆灯材料,以及监测地震仪器的图片。

活动三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

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基本措施。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或图片。

*交流:

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地震引起的后果的

信息。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信息资料,在课中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活动二:

模拟地震的成因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模拟地震的成因,用什么来替代岩层、

炙热的岩浆?

*交流:

打算进行模拟活动的步骤。

*模拟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上会产生运动的操

作。

*观察教师演示:

手握长海绵两端,从两端向

内挤压发生的现象。

*操作:

手对桌上两块并靠的海绵(替代岩层),

前后移动或上下运动。

*交流:

通过模拟活动,你知道地震的发生跟

什么有关?

*在进行模拟地震成因的活动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在模拟活动中应先让学生清楚岩层、岩

浆的替代物是什么?

为什么要用酒精灯

加热?

这样,通过模拟活动学生容易理

解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中会运动,这是形

成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模拟活动应使学生理解岩层的挤压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模拟活动后,应让学生将模拟活动中见到的现象,联系到地球内部的运动情况去联想,通过交流,自己获得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震的?

*观察: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与现在科学家使用的地震仪

*阅读资料:

了解震前地球表面出现的异常现象。

*讨论:

震时的自我保护

*教师应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地震仪能自动记录各种地震时的信息资料。

*地震监测预报很重要,但又是难度很大。

使学生了解一些震前预兆的异常现象,引起大家共同关注,如果预报准确,可减少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讨论中应教育学生:

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应付,采用恰当方法,紧急行动,达到自我博阿户的目的。

例如:

靠近门口的可立即冲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室内的,应靠在墙角或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

但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室外,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

火山

一.教学目标

1.步知道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2.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火山的形成的原因。

3.初步知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火山喷发的景象。

活动器材:

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录像资料。

活动二:

模拟火山喷发

活动目标:

能进行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器材:

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与高压有关的模拟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三:

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活动目标: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火山喷发的录像资料。

*交流:

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

*在学生观察时,引发学生产生想了解火山喷发原因的需求。

活动二模拟火山喷发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对于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思考与交流:

如果要模拟火山喷发,根据自己的假设,选择什么材料来进行?

*尝试模拟火山喷发。

*讨论:

交流模拟火山活动的结果,并联系地球内部的状况,说说火山喷发的原因。

*模拟火山喷发的设计,在学生提出火山成因的假设基础上,应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替代物来进行。

*学生模拟活动后,引导他们联想岩浆层的高温与高压的作用,与火山喷发的关系。

活动三:

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有什

么影响?

*观察:

火山喷发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录像资料;火山过后,落过火山灰的地方土地肥沃,植物茂盛的录像资料;人类利用火山活动区的地下热发电、温泉等录像资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去思考、交流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并尽量收集对人类影响的正、负两方面资料,使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初步知道火山对人类也有有益的一面。

单元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

2.初步知道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每天看到的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

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一些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难点:

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

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

活动目标:

1.排列我国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

2.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转。

3.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活动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牙签、彩泥等。

活动二:

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的反映。

2.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模拟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

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找城市:

谁找得快?

(1)从地球仪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

(2)从P16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的

日出时间

*作业:

按日出时间将上海等八个城市作顺序排列

*操作与议论:

(1)操作:

按上海等八个城市日出时间的作顺序转动地球仪

(2)议论: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地球是绕着地轴在作周期性的自转。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

异,约每相隔15度,时间相隔1小时。

本教

材所选的八个城市的纬度是在北纬30上下,

但经度是在东经90—120之间。

*本节教学的要点要分二步进行:

先从城市的

日出时间差异上来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

转,再来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

西东的旋转。

*二个推断应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模拟操作后

讨论出来,教师绝对不要包办。

*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

*地轴: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是一根假想直线”。

活动二:

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做游戏:

你看到了什么?

(1)让几个学生手拉手围圈模拟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2)教师在圈外出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

*模拟:

太阳的“东升西落”

(1)操作:

教师在圈外出示太阳的模拟物体。

(2)描述:

学生描述观察太阳开始(日出)与结束(日落)的全过程的过程。

(3)议论:

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方向)

*模拟:

月亮的“东升西落”

(1)操作:

学生分小组操作仪器观察月亮的“东升西落”。

(2)描述:

学生描述观察月亮开始(月出)与结束(月落)的全过程的过程。

(3)议论:

看到月亮的“东升西落”(方向)

*小结:

(1)我们看到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

(2)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

*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围圈是模拟地球,每个学

生只是代表地球上的某一个观察点。

*教师在圈外出示的物体可以先是玩具或,再

出示太阳教具,产生一个教学的坡度。

*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描述,要求引导描述是先

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出、月出),最

后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落、月落),

再提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去想象太阳与月

亮的“东升西落”的方向。

*本教学一定要学生明确太阳与月亮的“东升

西落”,不是太阳与月亮本身“东升西落”,只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

*教师还要强调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

我们地球上人看到的。

活动三:

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猜谜导入:

影子的谜语。

(1)议论:

怎么会产生影子?

(2)讨论:

一天中影子好不好产生变化?

是怎

样的变化?

*模拟:

地球上的物体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

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装置的操作:

学生按书上图片装置器材。

模拟的操作与(作业)

*记录并描述:

学生描述模拟的结果。

*小结:

地球某地物体一天中影子有长短(方向)的变化

*这个活动其目的是引人入本节的教学。

*模拟器材的装置是影响本模拟的成功与否,

教师要加强指导。

*本模拟操作应该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要注

意学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的自

转)。

不要产生科学错误。

*学生在描述与小结时,对一天中影子有方向

的变化要给予肯定。

*为了下一课时的教学,影子有长短是太阳的

直射与斜射造成可以提出。

太阳直射与斜射

造成地面的气温高低也可提出。

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是在椭圆形状的公转轨道里,倾斜着地轴,围着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2.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

季的周期性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太阳照射有关。

2.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3.培养学生模拟探究的能力。

活动器材: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等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的上同一个地方(上海)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受到太阳的照射不同。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

、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器材:

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三:

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与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四季的更替。

2.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点的图片(宇宙空间的运动图意)及每个节气日照长短的介绍。

3.培养学生有查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看图区分书上四图分别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

地球上有季节的变化?

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模拟游戏:

太阳给地球上每个地方的受到的

阳光照射是不是公平的?

*介绍:

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

*小组模拟操作。

*完成作业:

方格大小与太阳的照射关系。

*小结:

地球上每个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是不

相同的,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地球上某一个

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会有直射与斜射之

分。

*拓展:

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在地球某一个地方

与什么(地球的自转、公转)有关系。

*本节教学的要点分二步进行:

先要学

生明确季节的变化是与太阳的照射有

关。

再让学生通过模拟知道阳光照

射会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模拟操作画有方格的手电筒要准备

好。

*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

再作记录,教师只指导

不包办。

而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与地球的自转与

公转关系在本节教学的最后以拓展展开,为下一节教学作一台阶。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探究问题:

上海有没有明显的四季?

区分书上四图中的上海分别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

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模拟活动:

不同季节的上海处在什么样的方

格内

*介绍:

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

*小组模拟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