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75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上科学(青岛版)第五单元备课.doc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

《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

《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

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

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

5课时

18、杯子变热了

课标要求: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

热现象2.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2.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

·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

教材分析:

首先从生活中热水倒入杯中杯子变热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继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

在一根铁棒上依次沾上几根火柴棒,用火焰灼烧铁棒的一头,注意铁棒要固定在铁架台上,或者用坩埚钳夹住,不能用手拿着,否则就会烫伤手。

观察火柴棒掉落的顺序,思考,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就是热传导。

然后再扩展开,认识不同物体传热的本领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学情分析:

对于热的传导,生活经验已经给了学生不少体验。

本课就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再把物体根据热传导的性能分一下类,然后再看生活中对材料的利用,需要热的地方就用热传导性能好的材料,如铁锅等,不需要的地方就用导热性差的,如暖瓶塞等。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

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

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

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

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

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

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

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

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

讲解:

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

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

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板书设计:

18杯子变热了

热沿着物体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良导体:

银、铜、铝、铁

不良导体:

瓷、纸、玻璃、木头

资源链接:

热传导是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其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发生,但严格而言,只有在固体中才是纯粹的热传导,而流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其中也会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而产生自然对流,因此,在流体中对流与热传导同时发生。

热传导实质是由物质中大量的分子热运动互相撞击,而使能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或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过程。

[1]在固体中,热传导的微观过程是:

在温度高的部分,晶体中结点上的微粒振动动能较大。

在低温部分,微粒振动动能较小。

因微粒的振动互相作用,所以在晶体内部热能由动能大的部分向动能小的部分传导。

固体中热的传导,就是能量的迁移。

教学反思:

19、水变热了

课标要求: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

热现象2.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教材分析:

首先一个有悖于学生常识的实验,一个圆底烧瓶装了水,瓶底有一条鱼,加热烧瓶的颈,颈部的水沸腾了,但是鱼儿还在底部游来游去。

为什么?

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继而就会认识到加热的位置不对,但是为什么加热一定要在容器的底部加热呢?

做一个加热水的实验,把水里放一些小米或者木屑,当水开始沸腾时,小米的运动轨迹显示了水变热的先后顺序,这样的热传递的过程叫做热的对流。

再思考冬天室内的暖气片是怎样让室内全部变温暖的?

最后以资料卡的形式认识热的辐射。

学情分析:

对于烧水做饭从底部加热的方式,学生们早已熟悉。

至于原因,也许都没考虑过。

从本课开始的实验激发问题后,很快就会得到水中热对流的正确的认识,继而认识空气中的热对流。

教学目标:

1、能对“煮稀饭”“烧开水”的现象认真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能根据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利用实验结果解释假设。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

(一个热,一个凉)

师:

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

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

师:

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

(生回答)

师: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

(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

(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

(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

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

并板书:

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

(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

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

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

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

(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这一概念。

小结: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

”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

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

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板书设计:

19、水变热了

资源连接:

热对流的视频或者动画

教学反思:

20、它们会热吗

课标要求: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

热现象2.3了解常用的隔热方法。

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

教材分析:

穿棉衣、盖棉被为什么暖和?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似乎总是认为这些东西是生热的额,通过实验研究,结果他们是不生热的。

只不过是保温的作用。

关键要引导学生进行定量的测量和记录,从记录中得出结论。

继而思考不同材质的杯子他们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

生活中的散热器多使用金属,因为金属的保温性能最差,散热性能最好。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穿棉衣、盖棉被的生活方式非常熟悉,思考暖和的原因时会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即他们会不会生热。

通过验证实验就证明了他们不会生热,而是我们的身体在生热,被他们给保温了。

往后注意向科学的定时、定量测量和记录,尽量有种科学研究的规范。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预习:

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

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

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

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

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

用皮筋捆好。

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

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

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

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

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

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

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

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20、他们会生热吗

棉衣穿在身上保暖

棉被盖在冰糕上保住低温

他们不会生热,只是阻挡了热量的传递

 

资源连接:

保温材料

教学反思:

21、谁热的快

课标分析:

2.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教材分析:

本课以“谁热得快”为切入点,从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分六环节进行教学:

“研究现象,提出猜想”、“室外研究活动”、“生活解疑”、“设计活动”、“课堂评价”、“拓展活动”等逐层递进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颜色的深浅有关,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自由选择探究方法,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深色物体吸热快,浅色物体吸热慢的现象非常熟悉。

平时玩放大镜时,他们就把黑色纸和白色纸放在放大镜下,总是黑色的首先着火。

本课着重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结论和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本节课要设计在太阳比较好的时间来教学(也可以用大灯泡代替)、两张夏天和冬天人群比较集中的图片、两支包了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的锥形瓶、温度计等。

学生准备:

黑白颜色手套、黑白颜色的纸袋等。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实例。

预习: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

(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

21、谁热得快

二、探究: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

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

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

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

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

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

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

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如: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

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21谁热得快

0分钟

1分钟

3分钟

黑色

19度

21度

23度

白色

19度

20度

20.5度

结论:

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差

资源连接:

按照吸热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

黑、红、白、银。

教学反思:

22、太阳能热水器

课标要求: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

热现象

教材分析:

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让水变热的?

提示学生从书刊、网络等收集资料,在课上交流,逐渐地明白吸热的原理,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学情分析:

太阳能热水器比较普及,但是对于其中的加热原理却不很明白,恰恰可以多方面搜集资料,弄明白其中原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预习:

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揭示课题并板书:

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

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

(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

问: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

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想一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

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

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

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

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

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

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

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

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板书设计:

22、太阳能热水器

水箱

集热器

循环管道

资源连接:

阳光穿过吸热管的第一层玻璃照到第二层玻璃的黑色吸热层上,将太阳光能的热量吸收,由于两层玻璃之间是真空隔热的,热量不能向外传,只能传给玻璃管里面的水,使玻璃管内的水加热,加热的水变轻沿着玻璃管受热面往上进入保温储水桶,桶内温度相对较低的水沿着玻璃管背光面进入玻璃管补充,如此不断循环,使保温储水桶内的水不断加热,从而达到热水的目的。

3)陶瓷中空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

  陶瓷太阳能板是以普通陶瓷为基体,立体网状钒钛黑瓷为表面层的中空薄壁扁盒式太阳能集热体。

陶瓷太阳能板整体为瓷质材料,不透水、不渗水、强度高、刚性好,不腐蚀、不老化、不退色,无毒、无害、无放射性,阳光吸收率不会衰减,具有长期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

经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陶瓷太阳能板的阳光吸收比为0.95,混凝土结构陶瓷太阳能房顶的日得热量为8.6MJ,远高于国家标准。

陶瓷太阳能板制造、使用成本低,阳光吸收比不衰减,与建筑同寿命,可以用于与原房顶共用结构层、保温层、防水层、结构简单、保温隔热效果好于原房顶、与建筑一体化的混凝土结构陶瓷太阳能房顶、向阳墙面、阳台护栏面,为建筑提供热水、取暖、空调;为工农业、养殖业提供热能;可用于荒漠大规模太阳能热水发电、风道发电、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变沙漠为农田。

教学反思: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