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397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答案】1.C(三垣并不在二十八宿之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答案】2.A(“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表述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答案】3.D(强加因果。

原文是“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高尚、不俗)才,擢进士第。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睿宗立,以(因为)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

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

“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①劳苦、慰劳②穷尽、尽力③担忧④急盼、殷切⑤功绩),人勤于食则百事废’。

【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

(译出大意给2分;

“君人”、“时”、“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没有、不要)咈(违背、违逆)百姓以从(放纵)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之)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通“猝”,突然)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①分解骨肉②剔除剪除③挑④疏导⑤通“惕”,警惕⑥通“剃”)椽发(毁坏)瓦,呼嗟道路。

乖(违背、分离、不顺)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推重、注重)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①交错杂乱②喧盛显赫)。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

“自陛下戡(攻克、评定)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①严肃②仰慕③波涛涌起),以谓(认为)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衰败)日益甚,府藏空屈(亏损、困窘),吏员浸(逐渐、更加)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盈余、多余)二千,太府之帛为(之)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通“迄”,到)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通“由”,从)兹(此、这)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鄣”也作“障”,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复何以防之?

”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

“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

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

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

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

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

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

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

”疏奏不被皇帝采纳。

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

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量不能供给。

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

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

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伏,强大时就骄逆,月圆马肥,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

”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帝)猎渭川,献诗以讽(①背诵朗读②婉言规劝暗示③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①旗②表扬③表示显示)其著节。

【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恨”、“手敕”、“旌”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是冬,诏知(掌管)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

“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大概)魏公乎!

”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

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

第二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

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

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宋璟听说后感叹道:

“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

”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来都名噪一时。

(节选自《新唐书·

魏知古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从:

听从。

B.乖人事,违天时乖:

违背。

C.崇不急之务崇:

注重

D.太府之帛为殚殚:

竭尽。

【答案】A从:

通“纵”,放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

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

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

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

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

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

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

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

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答案】B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回忆想象的画面)

双鸳(暗示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

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

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作者(问法错误,应该问“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5分)

【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图景2分;

情感3分。

9.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

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

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

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

(手法及其体现2分;

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原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

(1)~(4)题。

(25分)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

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

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

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

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

“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

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

”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

“不晓得,一点不晓得。

”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

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

“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

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

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

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

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

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

她暗自想道:

“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

”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

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

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

忽然,她问:

“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

”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

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

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

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

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

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

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

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

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

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

“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

“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

那个普鲁士人问:

“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

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

“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

”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

“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

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

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

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

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小说开头,作者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人物都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言行也都是与此等环境相适应。

B.一开始,蛮子大妈很疼爱这四个敌人,主要是因为四个德国士兵会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让自己的忧愁和牵挂得到一些安慰。

C.爱子死于前线的噩耗,使蛮子大妈慈母的心顿时燃烧起复仇的烈火,无怨无恨的人一下子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她沉着冷静地烧死了四个敌人。

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她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民的族尊严。

E.小说通过独到的细节描写,精巧的构思,发人深省的情节设置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考。

【答案】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

(2)小说中的蛮子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①淳朴善良,富有母爱;

②沉着冷静,心思缜密;

③听到儿子的噩耗后,残忍地复仇。

(每点2分)

(3)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蛮子大妈和四个德国兵友好相处,作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①表现出蛮子大妈善良的母性;

②和后文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4)蛮子大妈在决定烧死四个德国士兵后还留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并托人通知他们的家人,有人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观点示例:

从人物性格、情节安排、小说主旨等方面考虑,这一设计合情合理。

①蛮子大妈决定烧死四个敌人时表现得异常冷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他们留下姓名恰好表现了她的这一性格特征;

②记录四人姓名的纸和儿子的报丧信始终同时出现,相互呼应,凸显了复仇的主题;

③蛮子大妈最后坦荡的表白说明她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这样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阐明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回答反对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谭其骧祖籍嘉兴,嘉兴古称长水,所以他将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长水集》。

这一层意思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于是将“长水”与他所治的中国历史地理联系起来。

他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告诉记者,先生倒并不反对外人的这种联想。

而在葛剑雄心目中,先生给他留下的印象正是“悠悠长水”。

“他不是滔滔江河,但始终流淌着,就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

”葛剑雄说,“谭其骧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想学习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都将离不开他的著作,都将是他的贡献的受益者。

按照葛剑雄的话说,但凡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政区沿革、人口迁移、民族分布,乃至黄河和长江的历史变迁,等等,谭其骧都是“绕不开”的。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复旦大学是他到上海时的访问单位之一,学校决定将《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礼品。

校长向里根赠送礼品时,向他介绍主编这套地图集的就是本校教授谭其骧,里根听后,立刻回过身去与坐在第二排的谭其骧握手。

这一场面被摄像机摄下,在美国进行了转播。

后来,葛剑雄去美国,在介绍《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少人都说他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谭其骧与里根握手。

有的人并不知道复旦大学,但当葛剑雄提起这件事时,他们就会说:

“噢,就是向里根总统送一套地图集的那所中国大学。

当年,学校却给像谭其骧这样的学者们开过一个荒谬的玩笑。

1974年,上海学习清华大学经验,对所有正副教授进行“突袭考试”。

复旦大学的试卷是本校各科的入学试卷,结果谭其骧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只写出了三点,“鞍钢宪法”没有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没有写全,数理化只做了一亩等于几平方丈这一道题。

这番考试的结果,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毫无知识、一窍不通、连大学入学资格都没有的事例而广泛宣传。

葛剑雄这样描述他的老师:

“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

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做研究。

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的印记。

和这般“平淡”的经历相符,谭其骧性情淡泊,寡于交游,疏于应酬,不大愿为学术以外的事花费时间。

他在北平时,胡适是北平学界第一名人,青年人都以名为胡适所闻为荣,谭其骧的导师顾颉刚不止一次向胡适介绍过谭,并在信中对谭大加赞扬,但谭其骧却从未去拜见过胡适。

陈寅恪也是泰斗级名教授,不少人攀附惟恐不及。

谭的好友俞大纲是陈的表弟,陈曾向他问起过谭的情况,谭其骧知道后,也没有“顺势”去见陈寅恪。

不过谭其骧也并非索然无趣之人。

友人曾回忆起上世纪30年代初谭其骧刚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的生活,饶有兴味。

“我们白天授课上班,晚上用功,有时觉得困累,闲谈一会儿,

季龙活泼勇敢,到东安市场九龙斋买几串冰糖葫芦,吃了酸甜凉食以后,精神复振。

谭其骧生前的住房面积不大,他的书房兼卧室只能放下一张小书桌,桌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头绪一多,常常找不到东西。

一次去昆明开会,住在圆通饭店,房间里有很大一张办公桌,他于是感叹道:

“什么时候我家里能放得下这样一张大书桌,我的东西一定不会找不到了。

可惜不在这里做事,这样大一张桌子派不了用场。

谭其骧逝世后一年,子女护送他的骨灰坛登上海轮,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

此情此景,让葛剑雄感慨万千:

“这里的水,来自青藏高原、来自长江流域,也来自他的故乡嘉兴和他生活、工作过的杭州、上海。

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淼大海,他与大自然共存。

在后辈学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位将毕生献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长者最好的归宿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其骧先生对很多人误解其论文集名字的来历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长水”二字也正是自己为人的象征。

B.当里根总统得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是谭其骧时,立刻与其握手,这使很多美国人知道了本不受重视的谭其骧。

C.谭其骧先生学识渊博,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没有得到知识分子应得的尊重,被视为毫无知识、一窍不通的典型。

D.谭其骧不善应酬,更不以攀附名人为荣,越是像胡适、陈寅恪这样的学术泰斗,他越是刻意避而不见。

E.谭其骧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活涉及到中国广阔的地域,所以说汇聚中华大地众多水域的大海是先生最好的归宿。

【答案】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

(2)作者将谭其骧先生比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