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25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物理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3—1、重力

【课前导学】

[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所有在地面附近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都会落向地面。

这是受重力的作用,那么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思考与探究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探究过程

分别把1只、2只、3只……6只钩码挂在弹簧测

力计下,如图12—1—2所示,记下每一次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填在下表中,并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

坐标,作出了如图12—1—3所示的图象。

 

※探究点拨

※发现规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演练]

1、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重力的方向是的。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论其如何,与否,都受到重力作用;

(2)地面的物体对地球也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它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方向;(3)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是的。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成比,其公式为,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的,重力的方向任何因素的影响;(3)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上;质地不均匀或形态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用或来找。

3、质量10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则它的质量是。

4、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

的重力也越大,所以重力是由于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D、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产生的。

【随堂检测】

1、竖直上抛的物体,在上升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它受作用,上升的速度变小是因为改变了物体的。

2、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2:

1,体积之比是4:

1,则质量之比是,重力之比是。

3、宇航员从友月球上带一块石头到在球上,则这块石头的质量是,石头所受的重力(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下列物体受马的重力最接近20N的是()。

A、一头牛;B、一只鸭;C、一粒米;D、一只玻璃杯。

5、用100N的力沿着斜面向上拉重为220N的物体,请在

图12—1中画出出

重力和拉力的图示。

6、在图12—2中用力的图示画出重30N的物体A受到的重力。

 

7、一台起重机的钢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

0×104N,现有一质量为5t的物体,问:

能否用这台起重机将它吊起来?

【课后提高】

1、一盏灯悬挂在电线下面,这段电线应静止在方向,电灯受力和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就没有质量;B、河水可以由低流向高处;

C、人一中跳就会离开地球;D、壶里的水就倒不出来。

3、在一个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了几个钩码,弹簧秤的示数为G,若将弹簧秤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用手捏住秤钩,则弹簧秤的示数将()。

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4、已知地球的质量为6。

0×1024,能用G=mg计算地球重多少牛顿吗?

 

物理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3—2、弹力

班级姓名

【课前导学】

[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小平和小华两位同学观察到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弹簧测力计,如图12—2—1所示。

 

他们讨论,为什么各种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为什么各种弹簧测力计都要有一定的测量范围?

※思才与猜想

他们讨论,各种弹簧测力计的内部的弹簧的硬度不同,并且,受到拉力后,弹簧的伸长量不同,是不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它的伸长量成正比?

是不是弹簧的硬度决定了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他们经过反复的讨论,选用的器材是:

一根细而软的弹簧、一根稍粗而较硬的弹簧、刻度尺、几个质量为50g的钩码、铁架台,设计安装好如图12—2—2所示的实验装置。

1、对细而软的弹簧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弹簧伸长量cm

0

1

2

3

4

5

5

6.55

6.6

6.6

6.6

2、对稍粗而较硬的弹簧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N

0

0.5

1.5

2

2.5

3

3.5

4

4.5

5

弹簧伸长量cm

0

1

1.5

2

2.5

3

3.5

4

4.5

5

※探究点拨

 

※发现规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演练]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物体的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比,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注意:

(1)使用前,并观察它的和

(2)测量时应让弹簧测力计沿方向;(3)读数时,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它的刻度线;(4)记录时,既要记录,又要记录

,还要注明;(5)不能超过它的。

4、下列物体具有塑性的是()。

A、直尺;B、弹簧;C、橡皮泥;D、小提琴上的弦。

【随堂检测】

1、叫弹性,叫塑性。

2、小明用了10N的力拉一弹簧,使弹簧伸长了6,小军用力将这个弹簧拉长了705,则小军的拉力是N(设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3、下列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前应先校零;B、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只能竖直放置;

C、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是时不能超过量程;D、记录数据应同时写上力的单位。

4、下列用来测力的仪器是()。

A、托盘天平;B、杆秤;C、握力计;D、电子秤。

5、鼗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在弹簧测力计两端沿水平方向各施加5N的拉力,且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0N;B、5N;C、2。

5N;D、10N。

【课后提高】

1、小红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发现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处在0。

4N处,她没有先校零就用它去测力了,结果读数为2。

5N,则所测力的正确记数是。

2、事例弹簧秤原长3cm,当它的下端挂2N的重物时,弹簧总长为3。

5cm,当它的下端挂另一物体时,弹簧总长为5。

25cm,则该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

 

3、小明同学准备自制一个弹簧测力计。

器材有:

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2。

1,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0,算出原来L的长度伸长△L(△L=L0—L),数据如下表:

拉力

F/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长度

L/cm

2.50

2.90

3.30

3.70

4.10

4.50

4.90

5.30

5.70

6.10

6.60

7.30

伸长

△L/cm

0.40

0.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4.50

5.20

(1)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拉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为

(2)弹簧测力计的范围只能达到N,因为

(3)请你在图12—3中根椐表中的数据画出这个测力计的的刻度板(分度

值为1N)。

图12—3

物理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3—3、摩擦力

班级姓名

【课前导学】

[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小平观察到生活中的情景,如图12—3—1

所示。

小平和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

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

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

起来费力?

※思考与探究

在雪地上撒些炭渣,使路面粗糙,可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箱子越重,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可能摩擦力的大小还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探究过程

他们设计了如图12—3—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他们先利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如图甲)。

再在木板上放砝码,重做上述实验(如图乙)。

最后,把毛巾铺在长木板上,重做上述实验(如图丙)。

并将每次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对三次实验综合分析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下雪天马路上撒些炭渣是为了,从而。

箱子越重,越大,越大,推动起来就越费力。

实验

压力情况

接触面的材料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一个木块

木板与木块

0.8

在个木块和砝码

木板与木块

1.2

一个木块

木块与毛巾

2.3

※探究点拨

 

※发现规律

1、由甲、乙两次实验可知:

2、由甲、丙两次实验可知:

[基础演练]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匀要发生或已发生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

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

其中静摩擦力是指

;滚动摩擦力是指。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和有关。

实验表明:

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在压力相同时,

,滑动摩擦就越大。

4、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1)当摩擦有益时,增大摩擦的方法有:

(2)当摩擦有害时,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4、用黑板擦从上往下擦黑板,黑板擦受到黑板的摩擦力的方向,而黑板受到黑板擦的摩擦力的方向。

5、下列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随堂检测】

1、指出下列事列中的做法需达到的目的及所采用的方法。

(1)钢丝钳的钳口上有细密的槽纹:

(2)收音机的旋纽上刻有花纹:

(3)北方的冬天,火车启动前在铁轨上撒些沙子:

(4)行李车的底部装有轮子:

(5)用力握紧瓶颈把瓶提起来:

(6)机械的运动部件要经常加油:

2、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无法起动;B、我们将无法系上鞋带;

C、我们将无法写字,因为笔会从我们的手中掉下来;

D、在水平公路上运动的汽车很容易刹车。

3、公共汽车沿水平壤公路匀速直线运动,站在汽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前进的动力;

C、受到向后的摩擦力;D、不受力的作用。

4、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当拉力增大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

5、用水平力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

A、木箱有惯性;B、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D、木箱受到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6、用力的示意图在图12—4中

画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A受到

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以

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

7、如图12—5所示,物体A

重20N,现用30N的水平力

将物体A压在直的墙壁上,则

墙壁对木块的摩擦力是多少牛?

并在图中标出。

8、自行车刹车时,用力越大就刹得越快,这是为什么?

车锁由于雨淋,不好用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锁变得好用?

 

【课后提高】

1、踢出去的足球在球场滚动时受到个力的作用,其中和是一对平衡力,球能在球场上滚动是由于,最后会停止下来,是因为

2、

如图12—6所示,质量均为10kg的鸡蛋A和物体B叠放在

一起,在水平力F=8N的作用下,向可以相同志们速度一起做匀

速直线运动,则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N,A物体和

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为N。

3、

如图12—7所示,在玻璃杯里装上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

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里加入少些水,等一会儿,用手将

筷子向上提,可以发现什么现象?

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4、

如左图所示是一辆自行车,看看它在工作中哪些互相

接触的部件要发生相对运动,找出哪些是有益摩擦,哪些

是有害摩擦?

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物理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3—4、杠杆

班级姓名

【课前导学】

[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小平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正在和他的爸爸进行推门比赛,如图12—4—2所示,结果小孩获胜。

小平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力气大的爸爸推不过力气小的小孩呢?

※思考与探究

爸爸的力气大但离门轴的距离很小;小孩的力气很小但离门轴的距离很大,他猜想:

要使门转动,离门轴越远的地方用力越小,离门轴越近的地方用力越大,故小孩能赢爸爸。

※探究过程

他们设计并组装好实验

装置,如图12—4—3所示,

然后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

据填写在下表中,分析表中

数据证实猜想正确。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8

4

4

2

5

3

3

5

3

6

2

2

9

※探究点拨

在实验开始时,不挂钩码时一定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发现规律

[基础演练]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如果能绕某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

判断物体是否是杠杆应具备下列条件:

(1);

(2)。

杠杆的形状可怜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棒;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它位置。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注意:

动力和阻力必须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

3、力臂的画法: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

垂直距离。

它是解决杠杆问题的关键。

(1)在杠杆上确定支点O(也就是杠杆可以绕着转动的那一个固定点);

(2)画好力的作用线,有时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以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这一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

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

﹡力臂的画法可用下面的顺口溜记住:

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注意虚线大括号。

4、杠杆的平衡条件:

,用公式表示为或。

注意:

(1)公式两边物理量所用的单位要统一,即动力和阴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

(2)从杠杆

的平衡条件可知,力和力臂的大小成比,即力臂越长,力就越;

(3)杠杆或都叫做杠杆平衡。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是为了;多次测量是为了。

5、杠杆的分类:

根据杠杆的,可怜将杠杆分为以下三类:

(1)省力杠杆:

当L1>L2时,F1F2,即动力阻力。

特点是,但费;

(2)费力杠杆:

当L1<L2时,F1F2,即动力阻力。

特点是,但省;

(3)等臂杠杆:

当L1=L2时,F1F2,即动力阻力。

特点是。

注意:

(1)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要通过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相比较来确定;

(2)不同的杠杆作出了用不同,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随堂检测】

1、如图12—8所示,杠杆AB可绕B点转动,在A端挂一重物G,

并用细绳系住A点,当AB保持水平,细绳和AB成30O角,设AB

长为L,则细绳的力F的力臂为,F=。

(杠杆自重

不计)

2、有根0。

84m的杠杆,右端挂70N的重物,左端挂30N的重物,

支点在O点刚好平衡,则支点O距左端,如果在两端各加一个10N的重物,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则支点O应向端移至离右端m的地方。

3、

如图12—9所示的杠杆平衡,下列移动后杠杆仍能平衡

的是()。

A、左右两边的钩码向中间移动2格;

B、左右两边的钩码向两边移动2格;

C、左右两边的钩码向中间移动1格;

D、左边的钩码向中间移动1格,右边的钩码向中间移动2格。

4、下列应用省力杠杆的是()。

A、手握钢笔写字;B、用筷子夹菜;C、用大扫帚扫地;D用钳子钳断电线。

5、如图12—10所示,AOB为一根杠杆,O为支点,杠杆质量不计,AO=BO,在杠杆右端A处用细绳悬挂重为G的物体,当A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平衡,这时在B端需加最小的力F1;当B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平衡,这时在B需加最小的力F2,则()。

A、F1<F2;B、F1>F2;C、F1=F2;D、无法确定。

 

 

6、对已经平衡的杠杆,再加一个作用力,测()。

A、杠杆不可能再平衡;B、杠杆仍可以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臂上;

C、杠杆仍可以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动力臂上;

D、杠杆仍可以平衡,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7、如图12—11所示,下列各种器具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8、如图12—12所示,物体悬挂在A点,在B点需要作用100N的力,杠杆才能水平平衡;物体悬挂在B点,在A点需要作用400N的力,杠杆才能水平平衡,求物体的重量是多少?

(杠杆自重不计)

 

【课后提高】

1、如图12—13所示,一轻质杠杆OB可绕O点转动,在杠杆上的A点和B点分别作两个力F1和F2,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已知OA:

AB=1:

2。

求:

(1)若F1=12N,方向竖直向下,则作用在B点的力F2

的最小值为多大?

(2)若F1减为6N,方向变为竖直向上,要求不改变

上一问中F2的大小,只改变F2的方向,使杠杆仍保持

水平平衡,则F2的方向应如何

 

2、如图12—14所示,杠杆中O为支点,如果B点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阻力F2,要使杠杆保持平衡,需要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动力F1。

试在A点画出最省力的动力方向的动力的力臂L1。

 

3、一根均匀铁丝AB,在中点O用一细绳将它悬挂起来,铁丝保持平衡,如果将OB这一段弯折一下,使点B和点O重合,如图12—5所示,则此时铁丝将()。

A、保持平衡;B、长端向下倾斜;

C、短端向下倾斜;D、未知铁丝原长,无法判断。

 

物理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3—5、其它简单杠杆

班级姓名

【课前导学】

[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小平和小华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图12—5—2的甲、乙所示。

他们讨论,将重物搬上去为什么用如图12—5—2甲所示动滑轮,将旗帜拉上杆顶为什么用图12—5—2乙所示定滑轮?

※思考与猜想

把重物搬上去用动滑轮,是

不是动滑轮省力?

人向下拉绳子

旗帜就上升了,是不是定滑轮能

改变施力的方向呢?

※探究过程

他们设计了如图12—5—3

所示的实验装置。

他们先用弹簧

测力计直接挂钩码(如图12—5—3甲所示);再通过定滑轮拉钩码(如图12—5—3乙所示),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和绳的末端所移动的距离。

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然后照图12—5—3丙那样,用弹簧测力计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和绳的末端移动的距离,并记录在表格中。

滑轮

钩码重G/N

拉力F/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m

大小

方向

定滑轮

2

2

向下

0.5

0.5

动滑轮

2

1

竖直

向下

0.5

1

※探究点拨

 

※发现规律

1、。

2、。

[基础演练]

1、滑轮:

滑轮是一周边有一有槽的轮子,可以绕轴转动,滑轮可以看着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即杠杆的变形。

(1)动滑轮:

如右图所示是一个动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

动的滑轮)。

请在图中作出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标出它的

支点。

从你的作图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省

,但费;所以动滑轮的实质是

注意:

(1)动滑轮不能改变;

(2)要想省一半的力,拉力,

且必须作用在上。

2、如右图第1图所示是定滑轮(使

用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在图中画出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标

出它的支点。

从你的作图可以看出它

的特点是

所以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

注意:

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上升的

高度和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相等。

3、滑轮组:

(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

一起就叫做滑轮组)。

(1)滑轮组的

特点是,

但要;

(2)滑轮组的原理是:

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由几段绳子吊着,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即F=(其中F为作用在绳子上的动力,G为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注意:

(1)确定绳子段数的方法是;

(2)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的关系为;(3)组装滑轮组时可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确定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哪个滑轮的挂钩上;若承重的绳子段数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上(奇动),若承重的绳子为偶数段时,绳子固定端系在动滑轮上(偶定)。

4、轮轴:

(1)轮轴是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它出是杠杆的变形。

(2)轴半径和轮半径R分别是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3)如图12—16所示,设作用在轮轴的轮子上的力F1是动力,作用在轴上的力F2是阻

力,半径分别是R和r,则轮轴平衡的表达式为

一般由于R>r,故有F1F2,则可以

;若动力作用在轴上,则使用轮轴就

5、斜面:

斜面越长,就越,盘山公路就是利用斜面来

的。

【随堂检测】

1、如图12—17所示,不计滑轮和绳子重,已知物体A重20N,如

果物体B以0。

1m/s的速度下降,则木块A受到水平支撑面的摩擦力

为N,A移动的速度为;若要使A水平匀速向左运动,需在A物体上加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当物体A向左移动1m时,物体B上升了m。

2、如图12—18所示,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拉同一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拉力分别为F1、F2、F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3、如图12—19所示的滑轮组,摩擦力和机械的自重不计,当整个装置静止时G和G的关系是()。

A、G1=G2;B、G1=2G2;C、G2=2G1;D、G1=3G2。

4、如图12—20所示,用F=20N的拉力,拉着物体在

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则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A、2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