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78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docx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语文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断迥(jiǒng)然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jiē)

翌(yì)日毋宁(wúnìng)门枢(shū)铰链(jiǎoliàn)

嗣后(sì)阐(chǎn)释臆度(duó)宽宥(yòu)

笃(dǔ)信窒(zhì)息幢(zhuàng)

形近字

乏(fá):

贫乏疲乏泛(fàn):

空泛泛滥

词语解释

颖慧:

聪明(多指少年)

生性:

从小养成的性格、习惯

聊以自娱:

姑且用来自寻乐趣

臆断:

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迥然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驱使:

指推动

见识:

指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门枢:

门上的转轴

茫昧:

模糊不清

阅历:

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嗣后:

以后

知悉:

知道

徒然:

白白地,不起作用。

阐释:

阐述并解释

故此:

因此,所以

声言:

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

臆度:

臆测,主观地推测

文学常识: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

1581年入比萨大学学医。

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而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632年发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反对特勒密的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次年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

此后他完成了《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他主张:

自然之书以数学特征写成。

强调只有可归结为数量特征的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重量、速度等的客观存在,却否认色、香、味等物质属性的客观性。

1980年罗马教廷宣布消除对伽利略的审判。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伽利略坦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本身就显得新颖精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二)结构分析

第一段:

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现的根据是“长期的经验”,可见有大量事实可作佐证。

第二段:

详细叙说了“从前有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第三段:

开头一句承前启后。

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第二段,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紧紧扣住开头一段所写的“发现”,具有强烈的论证效果。

2、重点语句点拨

(1)“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该受到宽宥的”,这句话涉及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

作者认为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形成之因“应当受到宽宥”,显示了他的坦然,不以无知为耻。

(2)“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作者充分估计到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不能揭开一切的奥秘。

3、主题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4、写作特点

1、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

叙说这个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

故事出于说明的需要,始终突出知识愈多愈感无知的一面,但在许多细微之处也有精心的考虑:

如开头交代他“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他的无知,比如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写出琴、笛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了故事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之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如对蝉的全方位研究,显示了他急于摆脱无知状态的心理状态,等等。

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是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阅读全文,读者能始终保持着浓烈的阅读兴趣。

(2)文章新颖迭出,安排巧妙。

文章突出故事中人物自我感受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大量使用“然而”“但”“可”“(却)又”等关联词语,写这个人自认为懂得了声音或乐音的发音方法,而实际上又有新的问题在前面令他困惑。

从根本上说,作为文章主体的第二段,层次之间的过渡都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

5、体验拓展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对某市一所中学初三(3)班49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自己求过或家长帮助求过护身符的占96%;经常到网上占卜浏览的占34%;相信命由天定的占11%;相信自己的幸运花、幸运石、幸运数字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占78%……

材料二在某搜索网站输入“占卜”二字,可检索到34.4%万个网页;输入“星座”二字,可检索到267万个网页。

从搜索结果看,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内容充斥网页。

材料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专家呼吁,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为青少年出版一些好书,多提供一些有益的活动场所,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答案:

示例:

(1)当今社会有些青少年非常迷信;

(2)某些网络媒体里充斥着大量的迷信邪说;(3)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为之创设良好的环境,多读好书,从而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

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

个人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第二题:

1、以为,认为,主观认识。

三个句子都使用“以为”,表明“以为”后的认识都是个人主观认识,一次次都不符合实际。

2、三个句子并非都是顺着“以为”的意思一直说下去,句子的后部或下一句与前面有着转折关系,“但”“可”“但是”等词突出表明了这一种关系。

3、三个句子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4、类似的句子还有:

“嗣后,当他以为除了上述发音方式以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

第三题:

(1)这个长句承接上文,指出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方法截然不同,“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从而进一步说明知识愈增多愈感到自己无知。

(2)不是……而是……(并列关系)

与其……毋宁……(选择关系)

尽管……但却……(转折关系)

造句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臆()断迥()然啁啾()喈喈()

翌()日毋宁()门枢()铰链()

2、根据拼音写汉字:

sì()后chǎn()释臆duó()宽yòu()

dǔ()信zhì()息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乏():

泛():

3、解释下列词语:

颖慧:

臆断:

迥然不同:

阅历:

3、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修改现行药品定价办法,药品价格监管范围,

药品价格核定方式,政府定价程序,社会公众参与药品价格管理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医药价格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A、调整规范改进提高B、调整改进规范提高

C、规范改进提高调整D、规范调整提高改进

4、填入下面横线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因为所以但是就B、由于因此虽然却

C、不但而且不论都D、不仅并且然而却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二节、第三节,回答问题。

1.这两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第二小节中的事实论据。

①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

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迁移探究:

奇妙的对称世界

孙强

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

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

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

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称性。

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

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

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

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弘的美,传达着王权的威严。

为什么对称就美呢?

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

可见,对称的美在于:

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

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

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

这种情况是不大对称的。

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

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

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

总之,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

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原理,在进一步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呢。

1、这篇文章的内容如何体现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观点的?

2、根据文意填空。

(1)文章依次从、、

这三个方面说明了对称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3、文中举故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举万花筒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动物的对称性是它们为了做到对环境两面都能同样看、听、嗅、触摸而形成的。

B、我国的建筑,不论是古代的宫殿,还是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符合对称的原则的。

C、对称美的奥秘在于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镜面反射形成了对称的美丽图案。

D、科学家对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和反氧、反氢的发现是运用对称原理的结果。

5、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

请根据本文并结合《苏州园林》的相关内容,说说“对称美”和“不对称美”各有什么特点。

“对称美”的特点:

“不对称美”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阅读(中考题)

阅读《纳米机器人》,完成练习。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的微小空间进行加工制作的技术。

当这种技术与仿生学结合在一起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仿生学是根据生物学原理而进行的,它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物理学家总是模仿生物的行为制造各种灵巧的机器,飞机是模仿鸟类飞行的产物,照相机是眼睛的仿制品,智能机器人更是当前科学家热衷发展的技术。

当纳米技术朝仿生学渗透时,其基本内容就是研制微型机器人,制造一些仅有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机器,使它们可以在细胞水平的微小空间内开展工作。

瑞典已经开始制造微型医用机器人。

据报道,这种机器人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外形类似人的手臂,其肘部和腕部很灵活,有2到4个手指,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

科学家希望这种微型医用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成为微型手术器械。

微型机器人的教学设计>设计是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

事实上,细胞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细胞中的每一个酶分子也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人。

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使酶分子中不同结构域的动作就像微型人在移动和重新安排有关分子的原子排列顺序。

细胞中的很多结构单元都是执行某种功能的微型机器:

核糖体是按照基因密码的指令安排氨基酸顺序制造蛋白质分子的加工器;高尔基体是给新制造的蛋白质进行修饰的加工厂;加工好的蛋白质可以按照信号肽的指令由膜襄泡运送到确定的部位发挥功能;完成了功能使命的蛋白质还会被贴上标签,送去水解成氨基酸以备再用。

细胞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不断替换、更新行使功能的过程,这些生命过程所需的一切能量来自太阳。

植物叶子中叶绿体是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制造粮食的加工厂;线粒体是把粮食中储存的太阳能释放出来从而制造能量货币ATP的车间;我们每人每天都要消耗大约相当于自身体重那么多的ATP分子,以支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和繁忙的工作。

细胞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DNA分子中的基因密码序列指令井然有序地进行的。

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的结合可以使生物物理学家仿照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

可以预料,直接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的机器可能将在21世纪出现;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在血管中游走的机器人,以便专门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制造能进入组织间隙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机器人,所以这些都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井然有序:

天方夜谭:

2、根据文意,请给纳米技术和仿生学下定义

纳米技术:

仿生学:

3、本文运用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介绍,请列举一个运用“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例子:

4、“物理学家总是模仿生物的行为制造各种灵巧的机器,飞机是模仿鸟类飞行的产物,照相机是眼睛的仿制品,”请在横线上再写一个表明利用仿生学研制的成果的句子,要求与原文语气连贯,尽量避免词语重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删去之后会不会改变句子原意,为什么?

①当纳米技术朝仿生学渗透时,其基本内容就是研制微型机器人,制造一些仅有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机器,使它们可以在细胞水平的微小空间内开展工作。

答:

②我们每人每天都要消耗大约相当于自身体重那么多的ATP分子,以支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和繁忙的工作。

答:

6、本文原题为“在血管中游走的机器人”,现改为“纳米机器人”,你认为哪个标题切合,请谈谈理由。

7、请你展望一下医用纳米机器人研制成功后的美好前景,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五、中考题(07无锡市)

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人类第二杀手。

每年约有27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

尽管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发了许多抗疟疾新药,但都未能从根源上消除这一病魔。

如今,美国的科学家另辟蹊径,设计出不会传染疟疾的转基因蚊子,以求彻底消灭这种可怕的疾病。

据报道,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日前成功设计出了转基因蚊子。

这种蚊子与自然界野蚊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感染疟疾,所以也就不会成为这种传染病的载体。

如果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话,繁殖能力极强的它们将很快取代自然界的野蚊子,彻底消灭疟疾传染源。

科学家马拉里介绍说,新一代转基因蚊子体内含有一种名为SM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止疟疾感染。

另外,基因转变后的“人造蚊子”的眼睛是绿色或者红色,很容易区别于自然界的野蚊子。

转基因蚊子的其他脾性和自然界的野蚊子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说同样也吸人和动物的血,也是同样的繁殖途径,但它们一旦与野蚊子交配后,就会大大降低野蚊子的生育能力,从而最终将野蚊子淘汰出局。

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②自然段“如果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话,繁殖能力极强的它们将很快取代自然界的野蚊子,彻底消灭疟疾的传染源”中的“如果……将……”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3、请你用最简短的话概括转基因蚊子的本质特点,并简要说说转基因蚊子的作用。

六、片段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

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

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答案:

一、1、2、略3、B4、C、二、1.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2.①鸟儿的叫声。

牧童的笛声。

小提琴演奏声。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指尖敲杯子的杯口。

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三、1、文中多次提到科学家在未知的领域探索,虽然有所发现,但又有许多新的未知出现了,所以说,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所知道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2、

(1)动物世界的对称性艺术世界的对称性科学世界的对称性

(2)建筑艺术中存在对称之美为什么对称会美3、A4、有序、匀称、端庄;自然、灵活

四、1、①很有条理,丝毫不乱;②形容离奇而不可信的说法。

2、①是指在纳米尺度的微小空间进行加工制作的技术。

②是根据生物学原理研制模仿生物行为的高科技产品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如“核糖体是按照基因密码的指令安排氨基酸顺序制造蛋白质分子的加工器。

”即是打比方。

4、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5、①“仅”是“只有”的意思,删掉后,就不能突出这些机器微小,因为“数千个原子”是很小很小的。

②“大约”是不确定数,如果删掉,会误认为消耗的就是那么多AFP分子。

6、略7、略五、1、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疟疾的危害很大。

2、不能删掉,如果删掉就成为事实,而这只是一种假设。

这样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1)转基因蚊子自身不会感染疟疾(转基因蚊子体内含有SM1蛋白质,能阻止疟疾感染)

(2)它与野蚊子交配后能大大降低野蚊子的生育能力,从而取代野蚊子,消灭疟疾传染源。

六、结合课文与自身经历和感受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