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05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docx

东北师大学教育评价学考前辅导

《教育评价学》辅导纲要

第一章教育评价概述

主要内容:

1.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2.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类型

3.教育评价的特点、原则

4.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学习其理论的意义

重点掌握:

1.教育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社会确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从根本上说,教育评价就是评判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因此,教育评价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基本依据。

教育评价的界阈是教育活动的全部,包括对一切教育活动和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一切人员、机构、方案等的评价。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

教育评价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需要。

2.评估和评定“评”也是“评价”、“评判”的意思,而“估”具有“估计”、“估量”、“推测”之意,“定”有“确定”、“断定”、对客体作出结论之意。

因此,评估、评定也都是价值判断的过程,只不过评估的模糊定量评价的属性突出些,评定的精确定量评价的属性突出些,因为评定一般是在测量的基础上对客体作出结论。

3.教育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

因此,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否则它只是一堆抽象的数字而已,很难成为决策者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区别:

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它强调数量化的方法与结果;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它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结果多为定性的质的描述。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体性,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一旦获得被测对象欲测属性的数据,测量的任务就完成了;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既是该事物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起点。

4.教育督导是指行使督导职权的机构和人员,受本级政府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基本目的和过程一致。

二是两者活动的基本依据一致。

 区别表现在,一是对象的范围不完全相同。

二是主体不完全一致。

三是对结果使用的要求不同。

(详细内容参阅课件)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教育评价所具有的的效能,或者教育评价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教育评价爱的功能是多元的,有导向功能、诊断的功能、坚定的功能、改进的功能、激励的功能、监控的功能。

6.教育评价的类型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按参照标准划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划分,可将评价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按评价方法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7.教育评价的特点:

(1)教育评价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

(2)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国家的教育目标。

(3)教育评价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4)教育评价过程是主客体互动、评价与指导的统一的过程。

(5)教育评价是一种心理特征鲜明的主体性活动。

8.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贯彻:

(1)方向性原则,贯彻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要求教育评价在确定评价目的和标准时,必须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基本的、总的依据。

具体地说,要求教育评价要通过科学地设计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标准,恰当地确定权重,合理地呈现和使用评价结果等,引导、推动教育活动朝着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2)科学性原则,贯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确定的评价指标必须符合评价的目的要求,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特征,注意指标间的联系与交叉,避免指标重叠;评价标准要合理,既符合国家的规定,又符合实际,评价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克服主观随意性和感情因素的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价对象的性质相适应,尽量采取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技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3)激励性原则,贯彻教育评价的激励性原则,首先要使教育评价过程及其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其次,制定评价目标和具体标准要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不要过高或过低,使评价对象经努力有可能达到目标。

第三,要求评价的实施者注意评价对象个体的心理状态。

(4)可行性原则,贯彻教育评价的可行性原则,一是要求在正确、科学的前提下应抓住被评对象的本质特征,尽量简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求评价标准高低适度,同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层次性、差异性;三是评价组织实施上,搜集信息的方法要在科学的前提下使其简化,让人能理解、会用。

评价中应将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5)实效性原则,贯彻教育评价的实效性原则,一是要求评价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是要求评价过程主客体相互沟通,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并帮助评价对象解决问题。

9.教育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以改进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

二是以区分优劣和选拔为目的。

10.学习教育评价理论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正确性。

第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三,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章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主要内容:

1.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

2.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

3.西方教育评价的主要评价模式及其特点

4.我国教育评价模式的探索

重点掌握:

1.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

(1)测验时期,学校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教育评价从方法论上讲以考试和测验为主要特征,即第一代评价理论,这一代评价理论的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和测验技术的大量实际运用。

(2)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教育测量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即教育测量毕竟无法把有关人的全部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评价逐渐形成完整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体系。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对“测验结果”作“描述”,枯巴等人称之为第二代评价理论。

这一时期又分为过度阶段和形成阶段两个阶段。

(3)驾驭评价理论专业化发展时期,50年代到80年代,泰勒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西方教育评价界百花齐放,各种评价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此时的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不仅要描述事实,更要对评价对象的优劣做出判断。

(4)教育评价理论深化发展时期,即80年代至今,评价理念更新,理论视野拓宽。

2.教育评价模式是指教育评价活动的理论图式操作思路,是对构成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的规定。

它具体规定了教育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和过程,规定了评价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反映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过程;第二,只对某种教育评价类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做框架性的描述,不是具体的评价方案;第三,是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或中间环节,对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控制等功能。

3.行为目标模式(又称泰勒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作为评价活动核心和依据的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是最早提出的教育评价模式,而且也是最有影响的模式,至今为止,它仍是教育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模式。

泰勒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

它提出评价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三种评价方法。

优点主要表现在:

(1)扩大了评价的范围。

(2)提高了评价的功效。

(3)评价结构上的严谨性。

缺点主要有:

(1)评价是一种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2)评价技术上的限制。

(3)评价体系上的不完整。

(3)评价体系上的不完整,一忽视了对非预期效果的评价,二是对目标本身没有进行评价,不能确定目标的科学性。

4.CIPP模式

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部分组成。

背景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客体的综合地位,鉴定客体的不足之处,集中和整理能用来纠正其不足之处的因素,并诊断哪些方法能提高该客体的素质。

其方法由一系列客体兴趣的测量及各种类型的分析组成。

输入评价,旨在对前后关系评价作出的改进计划能否实施作现状调查,同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作出估计,从而修订改进计划,避免它的盲目实施,以避免失败和浪费时间、人力、物力。

过程评价,目的是首先向计划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提供实施改进计划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其次,是为不断修正改进计划提供信息;第三,是定期评定改进计划实施的深度以及实施对象接受的程度;最后,详细描述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价值以及旁观者和参与者对总体实施质量的评判。

结果评价,目的是测量、判断改进计划实施结果的目标到达度。

反过来,也是对改进计划是否确实弥补了客体的不足之处、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的手段可采用选择常模、设立对照组、进行目标测验、准则参照测验或应用行为测验,也可访问旁观者和参与实施计划的人员。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将目标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

(2)重视形成性评价。

(3)把评价看成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

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评价缺乏价值判断。

(2)评价人员的作用受到的制约。

(3)评价实施适用性上的局限。

5.目标游离模式

1967年,斯克里文(Scriven)对目标导向模式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种具有更大客观性的“目标游离模式”。

这种模式中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的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利用消费者导向模式进行评价,斯克里文提出了应遵循的十八个步骤。

这些步骤并非是特定的执行程序,在评价活动中,有时要循环运行。

目标游离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目标的限制,转向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导向的评价。

(2)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难以做出合适的价值判断。

(2)难以协调与管理者的关系。

(3)难以调动评价者的积极性。

6.西方主要教育评价模式的特点

(1)评价功能上的形成性。

现代西方的教育评价模式不再将评价看成是鉴别、分等和检查的工具,而逐步使评价成为改进工作、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

评价的结果也主要用于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提出建议或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影响和促进学校的工作。

(2)评价方法上的主观性。

传统西方评价方法注重定量的评价方式,认为其是最客观的,但由于定量测量不能评价所有方面,所以人们逐渐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而现代评价则更注重评价方法上的主观性,以求得评价的弹性与适用性。

(3)评价实施中的民主性。

现代西方教育评价模式非常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评价中各类人员的参与和评价要能体现不同人的意向。

(4)评价的再评价受到重视。

西方的评价模式逐步地把对评价的再评价做为整个评价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把它做为监督和改进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评价人员对自身的内部评价和外部人员对评价活动的评价。

第三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主要内容:

1.教育评价方案的定义、内容、特性及其制定步骤

2.教育评价目标具体化的两种主要方式

3.权集合与权重

4.教育评价标准含义、类型、结构、要求

5.量表的种类和特点

重点掌握:

1.教育评价方案是根据一定目的和教育活动及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程序和组织领导等加以规范,作出规定的基本文件,是评价活动的先行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评价的目的和指导思想、评价的内容、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方法,工具的有关说明、评价实施程序的说明、附录。

教育评价方案具有目标性、有效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行性的特点。

2.教育评价目标具体化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标系统,一种是概括性问题。

3.指标具有行为化、可测量的特点,是直接的、具体的评价内容。

指标系统是根据可测或具体化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

是对目标进行要素分析的结果。

4.概括性问题是针对指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表达教育评价内容的另一种方式。

是就评价者所关心的方面将被评客体分解为一系列的抽象问题。

5.按指标系统的形式分,指标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是由目标→指标,或由抽象→具体的多层级指标构成。

一般指标系统分两级或三级较多。

同一个指标系统中每个指标分解的层级不必相同,具有可操作性即可。

每个前一级指标,又都是其下一级指标的评价目标。

按指标系统的内容分,指标系统是由条件指标、过程指标和成果指标构成。

6.设计指标系统应坚持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7.权集合即权重系数集合,简称权集,是描述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关系集。

权重系数是指一个整体被分解成若干因素(指标)时,用来表示每个因素在整体中所占比重大小的数字。

权重系数简称为权重。

每个因素的权重表示了该因素在整体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确定权重是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

8.教育评价的标准是指对应于相应的评价指标或项目,被评对象达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才是合乎要求的,或是优秀的、良好的等等。

教育评价标准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接受性。

9.教育评价标准的类型:

按照标准的性质分,可以把教育评价的标准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

按评价标准表达的形式分,可以把教育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10.教育评价标准的由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能标准构成。

所谓素质标准是指从被评价的客体在承担或完成各项教育工作任务时应具备的条件角度确定的标准,也就是对应指标体系中条件指标系统各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

所谓职责标准,是指从被评价的客体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完成的教育工作任务的角度确定的评价标准。

也就是对应指标体系中工作过程指标系统各末级指标所确定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所谓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是指从被评对象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和取得这些工作效果所耗费的时间、财力等角度确定的评价标准。

11.教育评价标准的表达方法有三种即:

评语式标准、数量式标准和量尺式标准。

评语式标准包括分等评语式标准即对每个末级指标列出各等级标准;期望评语式标准即对每项末级指标都以期望的最理想的要求拟出相应的标准;积分评语式标准即将每项末级指标分解为若干因素,按每个因素在其前一级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确定一个满分值以及各因素分值,每个被评对象在各因素上得分之和便是其评价总分。

数量式标准包括数量点式标准即以某个数量点值为标准,判断评价对象水平高低;数量区间式标准是以明确的数量区间为标准,给被评对象评定等级。

12.教育评价中常用的量表有类别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模糊量表。

教育评价量表具有以下特点:

(1)测量尺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2)测量标准的社会性。

(3)量表使用的复合性。

第四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主要内容:

1.教育评价实施的一般步骤和要求

2.搜集评价信息的要求

3.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及其分类、特点等

4.信效度问题

重点掌握:

1.教育评价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教育评价的实施,就是实际进行评价活动的阶段,是教育评价理论、目标、方案转化为教育评价实践活动的关键性环节。

一般步骤主要有:

宣传动员,主要是向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讲清楚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预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修订完善评价方案或为正是评价积累经验收集信息,而预评价则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复评价,主要是为了提高评价的可信性和结果的权威性。

2.把自我评价作为教育评价实施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的搜集信息,准确的形成判断;把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的预评价阶段,有利于减轻组织者的工作负担;把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的预评价阶段,有利于其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改革和推动工作的作用。

3.搜集信息的基本要求:

(1)评价信息的真实性,是指搜集到与评价对象的实际状态相一致的信息。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当中,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不当,编制的测量工具缺乏效度,疏忽大意,张冠李戴,故意作假,无中生有,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

(2)评价信息的准确性,是指在众多的反映评价对象状况的信息中,要搜集到反映被评对象本质的信息。

(3)评价信息的全面性,是指搜集的评价信息要能反映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准则和评价标准所规定范围内的全部信息,不可有任何一方面的漏缺。

只有掌握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规定范围内,反映评价对象全面状况的评价信息,才有可能对评价对象的状态和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4)评价信息的次量性也叫评价信息的足量性。

反映教育评价对象活动的信息,必须有足够的量。

一要看数量多少,二要看积累次数是否够多,这样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保证对评价对象作出客观准确判断。

4.观察法是评价者通过自身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评价对象的自然活动状态进行系统、深入地观察,以获得评价对象准确客观资料的方法。

它包含三个要素:

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和观察对象的状态。

主要特征:

目的性、计划性、自然性、真实性、能动性、凭借性。

观察法的不足是观察的样本数小(样本容量小),观察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系统和普遍。

观察既是一个知觉过程优势一个能动的思维过程。

5.教育评价文献法是指根据评价目的和内容,搜集、鉴别、整理有关评价对象的文字记载或音像记录的材料,从而收集评价资料的方法。

教育评价文献根据是否具有原始性,可以分为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

教育评价文献信息主要来源于:

档案与校历、会议纪实、教学文案、课题成果、课程计划、学校管理制度、学生管理文案。

6.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教育评价的信息与资料的方法。

主要特点有:

(1)在调查对象上主要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作为对象的,主要是针对评价对象或指标体系中的具体问题或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2)在调查目的上不是以操纵并改变评价对象的状态来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是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搜集并获得关于评价对象的事实信息与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在调查样本上,可以根据调查对象水平分布的状况和需要选择足够大的样本,使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4)调查研究法不受时空限制,没有更多设备条件的要求,而且可以运用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方式,研究涉及范围较广,方式多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7.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由评价对象作答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指导语、问卷的正文等几个部分。

设计问卷要努力做到:

①问题的表述力求简单清楚,避免使用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话或专业技术性术语。

②问卷题数量要适度,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③问题的措词避免使用导向性或暗示性语言,尽量运用中性词,否则往往会起到暗示作用。

④提供答案的选项应涵盖问题答案的所有内容,否则往往漏掉被试真正想选的答案,让被试无所适从。

⑤尽量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问题或双重否定性问题,否则会忽略否定词引起误解或让调查对象不知所云。

⑥问题排列要整齐美观,先易后难,便于统计。

⑦试测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法的实施通常包括选取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等三项工作。

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是运用问卷调查最重要的问题,一般的要求问卷的回收率不应低于75%。

问卷的有效性,和问卷问题的设计、选取问卷调查对象以及问卷组织者身份和组织的周密程度均有密切的关系。

8.测验法是指借助各种测试题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进行测量,从而获得评价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测验法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测验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别。

(1)按照测验的性质可分为成就测验和心理测验

(2)按测验时机分,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

(3)按试题类型分,可分为客观性测验和主观性测验

(4)按测验的标准化程度分,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5)按解释分数的标准分,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9.准备性测验是指是指在进行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或工作之前实施的测验。

主要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某一新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测验内容范围较小,命题的难度较低。

形成性测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测验。

主要用来了解学生目前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情况。

形成性测验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等第,其测验结果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即为教师确定指导方法、制定后继教学计划和为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

终结性测验是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测验。

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全部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检查是否达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全面的数量评定。

终结性测验的试题范围较广,并且要对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其难度要比准备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的难度大些。

10.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1)确定测验的目的和用途。

(2)名却要测量的学习结果。

(3)选择恰当的题型,编拟、征集试题。

(4)对试题进行质量分析。

(5)构成试卷。

11.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实际水平的区分能力。

项目区分度是由被试在某项目的得分与实际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相关程度越高,该项目区分度就越高。

12.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实际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

效度一般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三种。

效度不同,估计效度高低的方法也不同。

估计内容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专家评价的方法。

效标关联效度的估计方法主要用相关法。

对构想效度,一般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描述其高低,常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凡能产生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效度。

第一,系统误差常常是由于仪器没有标准,题目和指导语有暗示性,答案有明显的组型等原因产生,所以控制这些因素可降低系统误差,从而提高测验效度。

第二,测验的内容与形式都影响测验的效度,所以要精心编制测验。

第三,测验的实施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不作超出规定的解释,主试的指导语应统一正确;掌握好时间,测验场地无噪音和其它因素干扰;评分者应遵循评分标准,仔细登记,避免错误。

第四,被试的兴趣动机情绪、态度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合作,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当然也就影响测验的效度。

13.信度是测验有效的必要条件,利用一种评价方法所得的测验结果,只有是可靠的,才会有效。

但是信度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可靠性(精确性)高的结果不一定有效。

反之,效度高的测验,信度一定高。

第五章教育评价信息的处理

主要内容:

1.教育评价指标量化和数据的汇总方法

2.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即可靠性检验与有效性检验

3.相对评价结果和绝对评价结果的解释

4.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

重点掌握:

1.在按照指标体系收集信息进行评价时,因为末级指标是评价目标分解后得到的行为化可操作的指标,所以是评价收集信息的具体指标。

这些指标有的是明确用数据表示,但有些是模糊的。

由于分项评价的方法最后要给被评者一个综合评价值,因此,就必然要求对末级指标测量结果进行等质性转化,因为只有等质,数据间才可以比较,所以需要把模糊的数据具体化。

那么,根据末级指标的特征,常用的量化方法有一次量化法和二次量化法。

一次量化法也可以叫客观量化技术,是指可以直接对指标打分及进行某种转换的技术。

可以根据规定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定量刻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