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魔方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48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魔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会计魔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会计魔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会计魔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会计魔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会计魔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魔方1.docx

《会计魔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魔方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魔方1.docx

会计魔方1

会计魔方

  在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方式受限以后,一种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

  会计估计,会计链条上最具艺术的部分,正在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巨额计提,秘密准备,各种版本的故事层出不穷。

当T族公司庆幸保住上市资格,当秘密准备出奇制胜,当会计估计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棒,市场健康的肌体正在受到损害。

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披着合法合规的外衣。

是政策出了问题?

是监管不到位?

是上市公司诚信岌岌可危?

还是投资者没有辨别能力?

由艺术到魔术仅一步之遥,当上市公司运用会计估计越来越炉火纯青的时候,是非判断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滥用估计

  看看上市公司年报,不寻常的会计估计俯拾即是。

有迹象表明,滥用会计估计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

  所谓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会计制度的变革,谨慎性会计原则引入,会计估计逐渐成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张连起介绍,会计链条包括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四个部分组成。

会计估计是一种计量,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只要有估计,就肯定有分歧和不同的理解。

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存在可选择性,中间有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可能因为掌握信息有限、或赖以判断的基础发生变化、或做出判断的会计人员经验不足,导致会计估计与将发生的事实出入较大,即“会计估计不当”;也可能被一些上市公司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即滥用会计估计。

除了估计本身的主观性以外,中国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又有其独特性。

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管理层、上市公司、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有更多滥用会计估计的动机,也有更多制度漏洞可寻。

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统计,截至5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125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1354份审计报告,其中保留意见和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共69份,相当部分针对的是滥用会计估计问题。

再看看上市公司年报,不寻常的会计估计俯拾即是——ST轻骑巨亏34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各项计提所致;科龙电器今年盈利亿元,而冲回各项计提却达亿元;长安汽车手段比较高明,全年的亿元利润中亿元来自四季度冲回的销售补偿费。

有迹象表明,滥用会计估计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

  弹性空间

  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额计提,确实触目惊心。

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公司的承受能力已经不是计提考虑的主要因素了。

  计提是会计估计的方式之一。

计提一般都计入管理费用,直接影响利润。

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原则上的规定,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

证监会每年都会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盘点,对于2002年年报披露的会计估计,证监会认为,通过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一些公司通过对以前年度未确认的诉讼赔偿预计负债、纠正以前期间发生的会计政策使用错误、补提会计估计等会计差错更正行为,将会计差错更正的累计影响数在不同报告期人为地随意进行分摊,以达到调整以前各期利润从而避免连续亏损的目的,逃避监管的迹象明显。

根据本刊统计,2002年,沪深两市有169家公司亏损亿元,平均亏损亿元,大额计提已成亏损“祸首”。

2002年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4家,其中20家是ST公司。

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7家,也有20家是ST公司。

同时,也有10家公司是通过冲回前期的减值准备“扭亏为盈”的。

这里所说的减值准备也就是反映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八项计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报表外,还必须附加有资产减值明细表,具体指明八项计提的数额。

对此,资深业内人士指出,“这被看做是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

其中,坏账准备合计又是最主要调节目标”。

会计准则之所以一再修改,由四项计提扩展到八项计提,本意在于体现谨慎原则,纠正以往普遍存在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倾向性问题,这对于夯实上市公司业绩,显然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是,计提坏账等或有损失准备,客观上主要依据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不仅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更存在是否公允的问题。

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主任岚正思认为,从2001年才开始计提八项准备,有关人员存在经验上的不足,可能主观因素多些,但调节利润的情况也存在。

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额计提,确实触目惊心,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公司的承受能力已经不是计提考虑的主要因素了。

但实际上,计提只是会计估计中的一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做文章弹性空间还要大得多。

2003年6月,就在财政部宣布对金融行业进行会计信息重点检查之时,台湾KGI集团中信证券研究员怀刑对4家上市银行2002年利润产生了怀疑。

怀疑的焦点是上市银行的利润是降低了贷款损失比率以后才得来的,4家上市银行没有对贷款损失进行足额计提。

贷款损失比例也是一种会计估计,不同的估计可能得出的利润差别很大,这就是估计的弹性空间。

由于会计估计涉及面很广,凡是企业未来经营中的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可以通过会计估计来规避和减低,因此,做文章的空间也很大。

比如产品的降价,原材料的涨价,未来可能支出的大笔费用,无形资产的受益,等等都可能成为转移或者调节利润的秘密通道。

  饮鸩止渴

  估计原本是降低财务指标的大幅波动,是规避风险的,但是滥用会计估计的操作,却反而放大了波动和风险。

  从表面上看,通过滥用会计估计可以达到各自的目的,上市公司乐此不疲。

但是,这种操纵对于公司来说也有许多后遗症。

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手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其一是巨额计提,完全不顾公司的承受能力。

这种所谓的“休克疗法”主要出现在ST公司中。

事实上,利用会计政策的模糊性达到“一次亏个够”的现象在2001年年报中已经出现。

事实表明,这些公司的“巨亏财技”初见成效,多数公司在2002年年报中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给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ST公司带来了灵感。

巨额计提造成的巨亏虽然为公司甩掉了包袱,降低了重组的门槛,但是公司想借此脱离苦海却无异于饮鸩止渴。

巨亏大幅降低公司的净资产,甚至有可能资不抵债,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很值得怀疑,即便重组成功也可能只是苟延残喘。

另外,巨亏不仅削减当期利润,更侵占了公司未分配利润。

也就是说,即使公司重组成功,起死回生,投资者可能未来多年都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

更严重的是,这种巨额计提可能掩藏着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全体股东为大股东的“孽债”埋单。

原本应该收回的大股东和关联方欠款、担保、投资损失,通过计提“消化”,让损失成为现实。

比如ST轻骑,30多亿元的坏账准备全部是因为6年来大股东的巨额欠款造成的。

第二是对前期的各种估计进行更正,以在各期调节利润,其主要手法是冲回各项准备。

所谓冲回是对于以前计提的各种准备,公司认为已经没有风险,可以把前期提取的各项准备冲回,直接增加利润。

利用冲回的公司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前期巨额计提的公司,冲回一部分减值准备以后扭亏为盈。

科龙电器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便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而调减利润近1亿元以后,仍然有亿元的冲回准备,而公司2002年净利润仅亿元。

第二种情况是公司经营情况很好,基于一些特殊原因,公司想隐瞒一些利润,然后在特定的时期释放,这就需要先提取再释放。

当然,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准备冲回增加利润,至少必须满足两个“硬”条件。

首先,债权的收回是在会计年度期间发生的,其次,排除债务重组因素。

这种操作最大的危害是,使法定披露的财务报告失去可比性、可读性和可信性。

比如,长安汽车虽然有各种合理的理由,但其40%以上的利润来自四季度的销售补偿费,投资者从前三季度的报告无从知晓,客观上造成了财务报告的不可比性。

第三种是该提未提或计提不足。

估计原本是遵循谨慎的会计原则,然而一些公司对于未来的经营风险估计不足,有的甚至在主观上故意估计不足。

一旦发生风险,后果就会很严重。

比如对于上市银行计提玄机的质疑。

另外,近期在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魔术中,一些新的动向值得注意。

操纵的空间越来越大,八项计提以外的会计估计操纵越来越多;另外,一些公司的操纵不是在不同的会计年度中进行,而是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期进行。

由于季报、半年报内容较少,也不需要审计,因此,更加隐蔽,投资者更加不易觉察。

估计原本是降低财务指标的大幅波动,是规避风险的,但是滥用会计估计的操作,却反而放大了波动和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滥用会计估计或许不会付出违规的代价,但却会因此失去更多投资人的信任。

  

  难以遏制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从制度上杜绝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不太可能。

张连起认为,因为会计估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制定规则的空间很小。

  滥用会计估计的危害不言而喻。

那么,管理层对此的态度怎样?

有没有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呢?

财政部会计司制度二处副司长应唯表示,他们也很关注这一行为,但是由于计提减值准备其实属于会计估计范畴,如何判断公司在利用会计计提操纵利润,实在不好说,应唯总结说,在过去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存在估计不准这一情况,此外,就会计估计这一特性而言,操纵利润的情况是难以遏制的。

应唯还透露说,如果利用会计准备操纵利润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制定相应会计准则指南,但这类指南仅具有参考意义,不具有强制性。

据了解,在每年年报披露结束后,财政部将会同沪深两个交易所召开联席会议,研究 分析年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通过咨询业界专家取得一致意见后,以“问题解答”的方式予以颁布,应唯说,之所以采取“问题解答”方式,是为了方便执行单位理解和操作执行。

由于SARS的缘故,今年的联席会议推迟了,相应研究分析结果还未出来。

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非常关注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备操纵利润的情况,但有关的年报研究分析正在进行,届时将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如果要出台制度的话,会跟有关政府部门协商。

但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从制度上杜绝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不太可能。

张连起认为,因为会计估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制定规则的空间很小。

如果设定更多的限制,不仅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反而会走入死胡同。

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计准则极其细致的国家,依然有滥用会计估计的公司,世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可见,制定更多的会计准则并不能解决问题。

应唯表示,事后的监管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

目前,事后监督由财政部、监督检察局、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

  制度苍白

  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就《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的上市、退市规则等有关条文进行修改。

  既然会计准则上很难杜绝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行为,那其他相关政策有没有漏洞呢?

根据本刊统计,巨额计提或冲回的上市公司多数是ST公司。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滥用会计估计出现的时点都是敏感时点。

因此,与此相关的市场规则也值得反思,比如退市政策。

  现行退市政策实际上由两个步骤组成:

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

暂停上市包括4种情形,但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只有第4种,即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终止上市则包括6种情形,其核心内容是,公司因最近3年半连续亏损将终止上市。

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因为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某年巨亏,而调节其后续年份的利润,即亏损→巨亏→盈利,而逃避被暂停上市的命运,就如将亏损200万→亏损200万→亏损200万,更改为亏损200万→亏损1000万→盈利600万一样,虽然三年净亏损总额相同,但在现行退市政策下,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

对此,应唯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就《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的上市、退市规则等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如对“三年盈利”的判定不应该只以利润一个指标为标准,利润指标只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一个指标,该指标在会计分区的划分上可能存在估计上的不准确,不如采取国际惯例,以“综合收益表”来替代。

多数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惟一可行的还是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要让上市公司披露其估计的依据,尤其是非财务信息,让投资者自己判断。

张连起建议,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滥用会计估计:

首先可以看看上市公司有没有动机,即公司是不是处于退市、盈亏或者增发等等敏感时期;其二,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相比有没有异常情况;其三,看公司董事会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是否合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非专业人士,投资者完全可以借用专业人士的判断,也就是审计报告。

对于那些不干净报告,注册会计师都战战兢兢,投资者就没必要涉险。

凡是注册会计师都拿不准的上市公司,情况一定比报告更差,这就是“从冒烟看到着火”。

张连起还倡导,是不是可以成立独立的机构,对于报告会计估计在内的所有信息进行独立判断,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