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60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有机化学清华大学李艳梅版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1)有机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

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

物质基础。

(2)共价键:

共价键(covalentbond)是化学键的

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

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

学结构叫做共价键。

(3)同分异构:

同分异构是一种有相同化学式,有同

样的化学键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的化合物的现象。

(4)杂化: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

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

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

(5)偶极矩: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r和电荷中心

所带电量q的乘积,叫做偶极矩μ=r×q。

它是一个矢

量,方向规定为从负电荷中心指向正电荷中心。

(6)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

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

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InductiveEffects)。

(7)异裂:

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对完全转移给成

键原子中的某个原子,形成了正、负离子,这种断键方

式称为异裂。

(8)范德华力:

在化学中通常指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9)键角:

分子中和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10)Lewis酸:

路易斯酸(LewisAcid,LA)是指电

子接受体,可看作形成配位键的中心体。

(11)疏水作用:

非极性分子间或分子的非极性基团间

的吸引力。

导致这些基团在水性环境中的缔合。

(12)官能团:

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

能团。

2.

(1)

(2)

(3)

(4)

(5)

(6)

(7)

(8)

(9)

3.具有偶极的分子:

(1)两H原子中心指向O原子方

向;

(2)又H原子指向Br原子;(4)H原子指向

三个Cl原子的中心方向;(5)乙基指向羟基方向

4.

(1)正庚烷;

(2)异丁烷;(3)异己烷;(4)

新戊烷

5.

(1)

(3)

6.

(4)

(2)

酸:

Cu2+FeCl3CH3CN

碱:

NH3CH3NH2C2H5OC2H5

加合物:

CH3COOH

CH3OH

H3O+/H2O

7.

(1)CH3COOH/CH3COO-

(2)H2SO4/HSO4-

(3)HNO3/NO3-

8.(3)CH3Cl>

(1)CH4

CH3OH2+/CH3OH

(CH3)3NH+/(CH3)3N

(2)CH3F>(4)CH3Br>(5)CH3I>

9.单键最长,双键次之,叁键最短.单键中两个原子间

的电子云密度小,叁键两个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最大,

共同的电子把两个原子吸引得最近.所以说,叁键最短,

单键最长,双键处于中间.

10.C5H12O

11.C8H10N4O2

第二章

1.⑶>⑵>⑴>⑸>⑷

3.2-甲基丁烷较稳定的构象是:

CH3

H

H

CH3

H

CH3

H

CH3

CH3

H

H

CH3

H

CH3

CH3

CH3

H

CH3

其中⑴和⑵更稳定。

7.⑵>⑴>⑷>⑶

8.⑴7,7-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

[3.3.1.1

3,7

⑵三环

]癸烷

11.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8H18。

由于只能生成一种一氯

产物,说明该烷烃中的18个氢原子是等性的,其结构

式为:

3)3C—C(CH3)3(CH

12.2-甲基-1-溴丙烷的含量为0.6%,2-甲基-2-溴丙

烷的含量为99.4%。

第三章

2.⑶、⑷为共轭化合物;⑴、⑶、⑷有顺反异构。

3.⑴E型

⑵E型

⑶Z型

⑷E型

4.⑴熔点:

顺-2-丁烯>反-2-丁烯,因为顺式的偶极

矩大;沸点:

反式>顺式,因为反式的对称性好,分子

排列紧密。

⑵熔点:

2-丁炔>1-丁炔,因为2-丁炔对称性好,

分子排列紧密。

沸点:

2-丁炔>1-丁炔,因为末端炔烃

具有较低的沸点。

5.

7.生成的主要产物是4-甲基-3-溴环戊烯。

反应机理为

自由基取代历程(略)。

10.⑴第一步用顺丁烯二酸酐检验,有沉淀生成者为1,

3-丁二烯;第二步用溴水检验,不褪色者为丁烷;第三

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褪色者为1-丁烯;余者

为甲基环丙烷。

⑵第一步用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

检验,有沉淀者为1-戊炔;第二步用溴水检验,不褪

色者为环戊烷;第三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褪色

者为环戊烯。

余者为乙基环丙烷。

11.⑴p-π共轭,σ-p共轭

共轭,σ-π共轭

⑶p-π共轭

π-π共轭,p-π共轭,σ-p共轭

⑵p-π

13.⑶>⑴>⑵

H+

+

+

H2O

-H+

HO

15.⑴后一个式子是错误的,原子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⑵后一个式子是错误的,它的未成对电子数目不

对。

⑶正确。

⑷两个式子间不是单纯的电子转移,原子位置发

生了改变。

17.A.环丁烷

D.2-甲基丙烯

B.甲基环丙烷

C.1-丁烯

E、F为顺式和反式2-丁烯

第四章

1.⑴

BrBr

F

⑸HO

CH3

CCH

CH2Br

Br

CH3

2.

Br

Cl

CH3

CH3

Br

Cl

Br

CH3

Cl

Br

Cl

CH3

Br

Cl

CH3

Cl

CH3

CH3

Cl

CH3

CH3

Cl

Br

Br

Br

Br

Cl

Cl

Br

3.⑴对叔丁基甲苯

⑶对乙烯基苯甲酸

⑷2,4,6-三硝基甲苯

4.⑴

CH2CH3

Cl

+

CH2CH3

Cl

⑵2-硝基-4-氯甲苯

⑸2-甲基-3-苯基丁

CHClCH3

⑼CH3

+

CH(CH3)2

COCH2CH2COOH

COOH

COCH2CH2CH2Cl

CH2

5.

+

CH2

CH2

+

CH2

+

6.⑵和⑺

CH3

7.⑴

NO2

NH2

NO2

NO2

CCl3

Cl

OH

CH3

NHCOCH3

COOH

NH2

CH3

OH

CH3

8.⑴

H+

H3C

+

CH3

CH3

H3CCH3

+

H3CCH3

+

Ph

CH3

CH3

AlCl3

CH2

CH2

H+

CH3

PhCH3

H3CCH3

CH3

+

Ph

CH3

CH2COCl

CH2

+

O

CH3

CH3

+

O

H

O

O

9.

⑴D>E>A>B>C

⑶C>A>D>B

⑵B>D>E>A>C

⑷C>D>B>A

10.⑴

及其对映体

11.⑴3,6-二甲基-2硝基萘

12.⑴

SO3H

NO2

+

SO3H

O

CNH

Br

CH3

NO2

NO2

⑵SO3H

⑵9,10-二溴菲

NO2

Br

OH

O

CCH2

COCH3

13.四甲基苯的异构体有: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其中⑶的对称性最好,熔点最高。

NO2

14.A.CH3

CH

CH3

CH3

B.HOOC

COOH

C.HOOC

COOH

反应式略。

15.⑴

C2H5Cl

AlCl3

HNO3

H2SO4

Cl2

NaOH

CH3

浓H2SO4

Cl2

Fe

(CH3)2C=CH2/H+

Br2

Fe

H+/H2O

HNO3

H2SO4

16.⑴有

⑹有

17.(Ⅰ)

⑵无

⑶无

⑷无

⑸有

(Ⅱ)

OH

18.A为CH3

CH2CH3

19.茚

茚满

第五章

1.(略)

2.

(1)正确。

(2)不正确。

S构型是人为规定的,(+)R、而、(-)

是测定得到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3)不正确。

分子中没有对称面、对称轴与对称中

心,也可以有旋光性如螺环化合物,有空间为阻的联苯

类化合物、丙二烯型化合物等。

(4)不正确。

如2,3-二溴丁烷,含有2个不对称碳

原子,只有一对对映异构体,一个内消旋体。

只有3

个立体异构体。

(5)不正确。

如内消旋体,分子内有手性碳,但因

其有对称面并不具有光学活性。

(6)不正确。

如内消旋体,分子内虽具有不对称碳

原子,但无旋光性。

(7)正确。

3.+2.3.0°

4.(4)(7)不同,其他相同。

5.

(1)(CH3)2CHCHClCH2CH3

NH2

H

*

*

*

**

(2)CH3CHBrCH2CHClCHOHCH3

*

(3)H2NCH2CHBrCOOH

*

OH

*

H3C

Cl

*

*

(4)

Br

(5)

*

H

H

OH

6.薄荷醇分子中有3手性碳原子,可能有8个异构体。

7.

(1)(4)(6)有对称元素,没有手性。

(2)

O

CH3

O

(3)

H3C

HO

H

CD3

H

D3C

CH3

OH

(5)

CH3

CH3

8.四个构型异构体,分别是

CH3

H

H

Cl

Br

CH3

(2S,3R)

Cl

Br

CH3

H

H

CH3

(2R,3S)

Cl

H

CH3

H

Br

CH3

(2R,3R)

H

Br

CH3

Cl

H

CH3

(2S,3S)

9.用R/S标记下列化合物中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

(1)S

(2)S(3)S(4)R(5)2R,3R(6)2S,3R

(7)1S,2R(8)S(9)R(10)R

10.

(1)

C6H5

HCl

CH2CH3

CH3

(3)HOH

HCl

CHClCH2CH3

Br

Cl

COOH

(2)

(4)

Cl

Cl

(5)

CH3

HH

HCl

CH3

HH

(6)

H3C

Cl

(6)

CH3

ClH

BrH

COOH

(5)

H

H

CH3

H

CH3

Cl

Br

COOH

11.

(1)

CH2CH3

BrH

CH2CH2CH3

R

CH2CH3

HBr

CH2CH2CH3

S

(2)

无对映异构体

(3)

CH2CH2Cl

HCl

CH2CH3

R

CH2CH2Cl

ClH

CH2CH3

S

(4)

C(CH3)3

HCl

CH2CH(CH3)2

R

C(CH3)3

ClH

CH2CH(CH3)2

12.

(1)

CH2CH3

BrCH3

CH2Br

R

CH2CH3

H3CBr

CH2Br

S

D

(2)

Cl

H

C3H7

R

D

H

Cl

C3H7

S

(有旋光性)

(有旋光性)

(3)

CH3

HBr

HOH

CH3

2R,3S

CH3

BrH

HOH

CH3

CH3

BrH

HOH

CH3

CH3

HBr

HOH

CH3

(有旋光性)2S,3R

2R,3R(有旋光性)2S,3S

(4)

C6H5

HCH3

H3CH

C6H5

CH3

H3CH

HCH3

CH3

CH3

HCH3

HCH3

CH3

2R,3S(无旋光性)内消旋体

2R,3R(有旋光性)2S,3S

(5)

C2H5

H3CH

HH

HH

HCH3

C2H5

3R,6R

H

H

H

H3C

C2H5

CH3

H

H

H

C2H5

H3C

H

H

H3C

C2H5

H

H

H

H

C2H5

(有旋光性)3S,6S

3R,6S(无旋光性)内消旋体

(6)

CH2OH

HOH

HOH

HOH

CH2OH

2R,4R

CH2OH

HHO

HOH

HOH

CH2OH

CH2OH

HOH

HOH

HOH

CH2OH

CH2OH

HOH

HOH

HOH

CH2OH

(有旋光性)2S,4S

2S,4R(无旋光性)内消旋体2S,4R(无旋光性)内消旋体

(7)

Cl

Cl

ClCl

Cl

1R,2R

Cl

1R,2S(无旋光性)内消旋体

(有旋光性)1S,2S

(8)

Cl

Cl

Cl

Cl

分子具有对称面,无旋光性

13.(3)相同,其它为对映体。

14.

(1)(A)BrCH=CBrCH(CH3)CH2CH3,

CH2=CHCH(CH3)CH2CH3,

(C)CH3COCH(CH3)CH2CH3,

CH2=CClCH(CH3)CH2CH3,

(E)CHCCH(CH3)CH2CH3

(B)

(D)

(2)

都是旋光体

(3)都具有相同构型

(4)都不能预测

(2)无,其它有。

15.

16.

(1)使用旋光性酸形成两个非对映体,然后进行

分级结晶,得到结晶后,再用碱水解得到纯净的产物(如

酒石酸)。

(2)使用旋光性碱形成两个非对映体,然后进行

分级结晶,得到结晶后,再用酸水解得到纯净的产物(如

生物碱类)。

(3)先与丁二酸酐作用形成半酯,再与具有旋光

性的碱作用,形成非对映体,然后进行分级结晶,得到

结晶后,再用酸水解得到纯净的产物。

17.略

18.(A)2H5CH(CH3)CC

CH

(B)C2H5CH(CH3)CH2CH3

19.(A)CH3CH=CHCH(CH3)CCCH3

(B)CH3CH2CH2CH(CH3)CH2CH2CH3

(C)H3C

C

H

C

CH

C

H3CH

CH3

C

H

H

第六章

1.(略)

2.

(1)正戊基碘

(2)正丁基溴(3)正庚基溴(4)

间溴甲苯

沸点相对较高。

3.

(1)2H5

(2)3CH2BrCICH(3)3CH2FCH(4)2==CHClCH

偶极矩相对较大。

4.(略)

5.

(1)CH3-CHBrCH2,CH3-CHCNCH2

(3)

Cl

Cl,

COOH

COOH

(2)CH3-CH2CH2Br,CH3-CH2CH2OH

(4)(S)-CH3CHCH2OH

CN

COOH

MgBr

CH3

(5)CH3CH2CHCHCH2CH3,CH3CH2CHCHCH2CH3(6)

CH3CH3

(7)HC(8)CH3CH=CHCH=CHCH33

(9)CHCH33

(11)

(13)

SC4H9

NO2

SO3Na

NO2

(10)C5H11C(CH3)3

(12)

O2N

NHNH2

NO2

OCH3

(14)O2N

6.

(1)(B)>(A)

(2)(C)>(A)>(B)(3)(C)>

(B)>(A)

4)(A)>(B)>(C)

(5)SN1

7.

(1)SN2

(2)SN2(3)SN1(4)SN1

(6)SN2

(7)SN1

(8)SN2

8.

(1)SN1,第一个反应快,形成的碳正离子更稳定。

(2)SN2,第一个反应快,空间位阻更小些。

(3)SN2,第一个反应快,空间位阻更小些。

(4)SN2,第二个反应快,空间位阻更小些。

(5)SN2,第二个反应快,Br-更容易离去。

(6)SN2,SH-亲核能力更强些。

(7)SN1,第二个反应快,形成的碳正离子更稳定。

9.

(A)

(1)(B)

(C)

(A)

Br2/CCl4

褪色(B)

不退色

(A)

(C)

AgNO3/C2H5OH

无白色沉淀(A)

白色沉淀(C)

(2)(B)

(C)

(A)

(3)(B)

(C)

AgNO3/C2H5OH

室温很快出现沉淀(A)

微热出现沉淀(C)

微热较长时间才有沉淀(B)

AgNO3/C2H5OH

室温很快出现沉淀(A)

微热出现沉淀(C)

微热较长时间才有沉淀(B)

10.

SN1

(1)(A)>

(C)>(B)

(2)

(B)

SN2

(B)

(C)>(A)(B)

>(A)>

(B)>(C)>

(A)

E1

E2

>(A)(C)>(A)(C)>>>

(B)

(B)

>

(C)>(A)

(C)>(A)(C)>(B)

11.

(1)(C)>(B)>(A)

(B)

(3)(A)>(C)>(B)

(2)(A)>(D)>(C)>

(4)(C)>(A)>(D)>(B)

12.

(1)CH3CH2CH2CH2OCH3

(3)

H3C

H

SN2

E2

E2

SN1

SN2

(2)CH3CH2CH2CH=CH2

(4)

(6)

H3C

H

OCH3

CH3

E2

SN2

E1

E1

(5)CH3CH2CH=CHCH3

(7)(R),(S)CH3CH(OH)CH2CH3

(9)(R)-2-溴辛烷

CH3CH=CH2

(8)CH3CH=C(CH3)CH2CH2CH3

(10)CH3CH2CH2CH2SCN

SN1

13.下列化合物中

(1)

(2)(4)、、、(5)不能用来制

备Grignard试剂。

因为在

(1)、(5)分子中含有活泼氢,

(2)的β-碳原子上连有烷氧基CH3O-,(5)分子中有羰

基CO,它们都会能与Grignard试剂反应。

(5)可以制备

Grignard试剂,但需使用络合能力较强的THF,和/或高

沸点溶剂,或在较强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KOH/ROH

14.

(1)CH3CH2CH2Br

H2O/H3PO4

HBr

Br2

Br2

T.M

(2)CH3CH2CH2Br

KOH/ROH

T.M

KOH/ROH

KOH/ROH

2Br2

(3)CHCHCHBrKOH/ROH322

(4)CH3CH2CH2BrKOH/ROH

T.M

CH3CH2CH2Br

CH3CCHNa

Cl2

T.M

(5)CH3CH2CH2BrKOH/ROHCH3CH=CH2Cl2/hv

(6)CH3CH2CH2BrKOH/ROH

15.

(1)CH3CH2CH2CHOHCH3

(2)CH3

H+/H2O

T.M

HI

Br2

KOH/ROH

CH3CCHHBr

H2/Pt

T.M

KOH/ROH

CH3CH2CH=CHCH3

Mg

CH3

C2H5OC2H5

Cl

CH3CH2CH2CH2CH3

CH3

MgCl

CO2

CH3

CH3

Cl2/Fe

CH3

CH3

CH3

COOH

CH=CH2

Cl

CH2CH2OH

HBr

ROOR

(3)

Cl

CHCH3KOH/ROH

OH

CH2CH2BrNaOH/H2O

Cl

Cl

(4)

(CH3)2C=CH2

B2H6

H2O2/OH-

(CH3)3C-OH

Na

(CH3)3C-ONa

(CH3)2CHCH2Br

(CH3)3C-O-CH2CH(CH3)2

(CH3)2C=CH2

(5)CH3CH=CH2

HBr

ROOR

Cl2/hv

(CH3)2CHCH2Br

ClCH2CH=CH2

Mg

C2H5OC2H5

ClMgCH2CH=CH2

CH3CH2Cl

CH3CH2CH2-CH=CH2Cl2/hvCH3CH2CHCl-CH=CH2KOH/ROHCHCH=CH-CH=CH32

16.

(1)

CH3

Cl2/Fe

Cl2/hv

CH2Cl

Cl

浓H2SO4

混酸

H+/H2O

ClNaOH/H2O

NO2

CH2Cl

(2)

Br2/Fe

ONa

NO2

T.M

Br

Cl2/Fe

CH3

(3)

CH3

混酸

+ClKMnO4/HCl

COOH

Br

AlCl3

Cl2/hv

T.M

T.M

CH3浓H2SO4

CH3

CHCH

Cl2/hv

H+/H2O

CH3Br2/Fe

NO2

KCN

(4)

CH2Cl

CH2Cl

H2

Lindlar催化剂

2Na

T.M

17.

(A)

(B)CH2ClCHClCH2CH3

(E)CH2=CHCH=CH2

(C)CH2=CHCHClCH3

O

18.(A)CH2=CHCH2CH3

(D)CH2=CHCHOHCH3

(F)

O

O

19.

(A)

H3C

Br

(B)

Br

(C)

H3C

OH

(D)

OH

CH3

(E)

H3C

H3CBrBr

20.

(1)四组

(5)一组

(7)二组

(2)二组

(6)四组

(8)一组

(3)二组

(9)一组

(4)三

(10)二组

(11)三组(12)三组

第七章

1.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伸缩振

动。

振动时键长发生变化,键角不变。

另一类叫弯曲振

动,振动时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

只有偶极矩大小

或方向有改变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光而产生红外光谱。

2.

官能团区中的吸收峰对应着分子中某一对键连原

子之间的伸缩振动,受分子整体结构的影响较小。

因而

可用于确定分子中某种特殊键或官能团是否存在。

指纹区出现的峰比较复杂。

但在指纹区内,各个化

合物在结构上的微小差异都会得到反映。

因此在确认有

机化合物时用处很大。

3.

(1)2

(2)4(3)5/4(4)3(5)4

4

(1)

(6)

5.分子内氢键与分子间氢键

6

(1)

伸缩振动吸收峰。

(2)

(3)

(4)

(5)

(2)

伸缩振动吸收峰。

伸缩振动吸收峰,由于分子对称,

(3)共轭体系中

只出现一个峰。

(4)

(5)

弯曲振动吸收峰。

弯曲振动吸收峰。

(6)

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

型,再由1HNMR图分析

7.由图5-20IR谱知为

结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