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76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docx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1、引言

在当前一些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的现象。

比如:

部分员工“只爱岗,不敬业”,只看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缺乏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员工在拿走年终奖后便跳槽,致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还有的员工职业操守缺失,出卖企业机密以换取个人利益,导致企业利益受到伤害,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大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而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

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本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

员工忠诚可分为主动忠诚和被动忠诚。

前者是指员工主观上具有忠诚于企业的愿望,这种愿望往往是由于组织与员工目标的高度一致,组织帮助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因素造成的。

被动忠诚是指员工本身不愿意长期留在组织里,只是由于一些约束因素,如高工资、高福利、交通条件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里,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员工就可能不再对组织忠诚了。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作用发挥的基础是对事业、对企业的忠诚。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员工对自己要求不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自律性不强,就很难以做好员工,更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要达到提高员工忠诚度的目的,首先要研究员工忠诚度理论以及企业员工忠诚度现状分析,结合目前员工忠诚度现状和影响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因素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员工忠诚度概述

2.1员工忠诚度的含义及其现状

2.1.1员工忠诚度的含义

企业的成功,仅仅依靠产品的品牌是不够的,整体人员的忠诚度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着公司业绩。

一些公司为了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有的对新员工开设“忠诚员工”课程,有的要求员工上班时喊口号:

“誓与某某公司共存亡”。

这种说教式、命令式如同“掩耳盗铃”,满足一下公司高层的虚荣心,并不可能真正提升员工忠诚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提升忠诚度,与更合理化、人性化的管理与分配、嘉奖制度的出台是密切相关的。

每个公司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更好地激励员工,才不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员工忠诚,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待顾客、投资者、国家以及自身等相互矛盾的各种忠诚度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是合作与竞争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体现。

如今的员工忠诚,已经转变成为企业通过管理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内部秩序。

在这种新秩序下,企业成员不仅要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性挑战,而且要勇于面对挑战同心协力完成任务以换取相应的报酬,但他们不会再一味的承诺对企业的忠诚终身不变。

2.1.2员工忠诚度现状

在当前一些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的现象,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大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而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作用发挥的基础是对事业、对企业的忠诚。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员工对自己要求不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自律性不强,就很难以做好员工,更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员工忠诚度不高的现象。

比如:

部分员工“只爱岗,不敬业”,只要求企业对自己优待,不要求自己忠诚企业,缺乏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员工“这山望着那山高”,稍有成绩就另谋高就,或者稍有不顺心就提出辞职,致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还有的员工职业操守缺失,出卖企业秘密以换取个人利益,导致企业利益受到伤害。

2.2员工忠诚度的理论

国内学者对员工忠诚度内涵的阐述各有不同侧重,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

2.2.1态度忠诚论

主要从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

郑艳、陈步峰、周亚越和俞海山等学者认为,所谓员工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企业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同成长,对工作富有责任心、使命感,为实现企业目标奉献聪明才智,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因而员工忠诚度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积极态度方面。

2.2.2行为忠诚论

主要从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加以研究,注重强调对企业的贡献标准。

如美国的Bob指出,员工忠诚度是以行为体现的。

2.2.3态度和行为综合论

忠诚度是员工对企业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

尽管目前对于员工忠诚度学者们缺乏一致的定义,但是员工忠诚度离不开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员工的忠诚度必须通过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加以考察。

我更倾向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是一个量化的概念,是态度和行为综合论。

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

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础和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

员工忠诚是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意识上与企业价值观和政策等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企业做贡献,时刻维护企业集体的利益。

2.3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作用

2.3.1员工忠诚减少组织的人员置换成本

当员工的忠诚度降低时,就会对其为之服务的企业不满,甚至选择离开,从而引起员工流失。

而企业为了填补员工离职的空白,又将重新招募、培训新的员工,这期问还要冒着可能的生产率降低、新进员工无法胜任工作的风险,这样就会形成置换成本和交替成本。

 

2.3.2员工忠诚维系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稳定关系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员工会根据自身的个人的判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人才流动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文字契约。

并不能保证员工与企业之间稳定关系。

要想维持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就需要构建依赖和真诚的雇佣关系,培育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2.3.3员工忠诚决定员工绩效 

员工是企业的基本成分,他们的热情代表企业的士气,他们的工作自觉性于潜移默化中体现企业的实力。

员工忠诚将大大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使员工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忠诚是效率,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与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存在着促进的作用。

企业每名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2.3.4员工忠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所有的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活力的资源,科学地使用人力资源能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

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组织的创新能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创新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的发挥还取决于员工的忠诚度。

 

3、影响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原因分析

在博弈论中,所谓博弈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为了达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相互争斗的行为表现。

那么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也可以看成是进行博弈的两大主体。

因此,要想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必须首先从企业与员工两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3.1员工个人因素

员工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品质因素、个人特质因素、职业成熟因素、技术和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智浮躁,对企业忠诚度相对而言比较低,偏向于职业忠诚。

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其对组织的忠诚度有增加的趋势,工作年龄长的员工更偏向于企业忠诚。

而员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组织的忠诚度就越低。

这是由于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期望值就越高,使企业难以满足其期望,因此与员工忠诚度呈现负相关,也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其工作机会也多,不太可能停留于一个职位或企业。

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从长远眼光进行员工的招聘与培养,从而为企业留住更多有企业忠诚的员工。

3.2企业自身因素

员工忠诚度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企业本身,起码说是企业没有给员工足以尽忠的理由,以至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

很多学者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对员工忠诚,因为忠诚作为一种心理或社会契约,是需要双方共同承当义务和责任的,企业对员工的忠诚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生活、发展的真诚负责,在此基础上,才能要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却因种种不善之举引发员工不忠现象。

3.2.1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

众所周知,薪资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激励可以发挥职工潜能。

激励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面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管理者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如职工参与管理;待遇激励;情感激励等等。

这些都可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组织的向心力,进而使职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激励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多年来,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们试图探索出一条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好办法、好机制,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尝试。

如“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策略,按岗定薪,竞争上岗的机制等,对吸引和稳定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都存在着缺陷。

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人才的价值既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激励,这就很容易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忠诚度的下降。

此外,有些员工可能对职位的晋升比加薪更看重,但却总是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这也会导致员工忠诚度的下降。

3.2.2企业育人机制不完善

如今,好多人都在讲如何育人,可见育人对于企业是何等的重要。

是啊,一个好的人才不一定能为企业所有,企业要想真正拥有优秀合格的人才,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培育人的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并使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不断获得发展和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的过程。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提高人的素质。

谈育人,我觉得首先看企业老板对人才有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如果企业对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员工招来就应该去工作,而忽视对员工的培养,我想这样的认识是谈不上育人的。

企业育人,实事上就是企业老板如何带领他的员工去实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3.2.3工作中授权不足、缺乏信任

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员工都是知识型员工,受过较好的教育或培养。

因此,在责任的承担过程中,他们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权力授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但现实中,有些管理者要么怕员工功高盖主,要么对员工能力的不信任,不愿把过多的权利授予员工。

企业对员工缺乏信任,自然员工也不会信任企业,尤其是知识型员工,这会导致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下降。

3.2.4培训缺乏及时有效性

知识的进步日新月异,但企业对员工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使员工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能力得不到发掘和锻炼。

在员工感觉没有提升自己能力空间的前提下,对组织的忠诚度自然也就下降。

3.2.5企业文化不能充分凝聚人心

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成正比关系的,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任务导向型的,其指导思想是如何最大化地促使组织任务的完成,把人当成赚钱的“机器”,强调任务的硬性规定,强调等级、命令与服从,强调上级对下级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制,员工缺乏自由,致使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造成员工的流失。

此外,企业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等,都会引发员工对企业的不满,从而降低忠诚度。

3.3外部环境因素

除了企业和员工自身因素外,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为第一要旨,这虽然体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特点,但也显现出有关劳动者行为约束条款的不足。

例如,对劳动者泄露企业秘密、侵占企业财产及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的规定尚不够具体细致,惩处方式也不够明确、有力。

其次,人力流动制度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逐步放松对人才流动的限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机构,为员工的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使得有能力的员工,在离职后,能较快、较容易地找到新的工作,使跳槽面临的就业风险降低。

4、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措施

4.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员工的忠诚度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为提高员工忠诚度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有助于组织获得并且留住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力资源。

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可以了解哪些人员是组织短缺的,组织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员工发展政策和薪酬政策吸引和留住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对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很重要。

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条件下,员工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去积极地努力争取。

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

使员工对企业充满信心,进一步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

4.2工作分析,合理分工

4.2.1做好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

工作说明书应内容清楚、责任权利明确。

在界定工作时,应尽量使用专业的词语来描述工作的目的和范围、责任权限的程度和类型、技能的要求,并且能随企业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可以尝试建立工作特性模型和工作设计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及时对员工工作内容、任职资格等作出适合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整。

为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可以采用工作丰富化和自主性工作团队,引入员工参与管理等方式。

4.2.2.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

为了激活工作活力,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明确岗位的职责和目标,提高工作的效率。

在管理中,对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实现自我管理;在工作中,才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主动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可以激发员工工作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4.3从招聘开始,严格把关

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仔细审核求职者的申请资料,工作经历等获取有用信息,预先排除掉忠诚度低的求职者,有鉴别有选择性地选聘忠诚度高的员工。

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可以进行结构化面试,将有针对性检测员工忠诚度、个性方面的问题归纳为若干条。

该测评工具至少应包括以下带共性的问题:

离职原因,对原来公司的评价,对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及报酬福利的体会,什么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最好的同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等等。

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要考虑员工的胜任能力,还要了解求职者的自身需求,如果这些需求企业可以给予满足,则企业的需求与员工的需求达到比较高的匹配度,这样员工通常也能够比较稳定地为企业工作。

4.3.1剔除频繁跳槽者

一般来说,应聘者会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填写在应聘材料上,招聘人员应认真考察应聘者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变换工作单位的原因等;对于那些频繁跳槽者,就要特别小心,不要轻易录用,这样的求职者也许又是来找工作的中转站。

4.3.2重点考察价值观取向

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如果一个员工的价值观取向与企业价值观不一致的话,他就不会完全融入组织,对企业没有认同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有机会就会离去;一个人的价值观通过他对事物的看法待人处世的态度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面试的时候"要设法考察求职者的价值观取向,如果与企业价值观相差甚远,就坚决不予录取。

4.3.3保持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企业在发布招聘广告时不要粉饰自身以吸引人才;在面试时,不要轻易许诺,尤其是碰到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不要为了将其招至麾下,许以兑现不了的承诺;答应求职者的条件,一定要兑现,否则求职者进入企业以后,发现与期望不符,就会跳槽。

4.4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

充分发挥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4.4.1搞好入职培训上好员工忠诚度第一课’

入职培训对新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新员工入职后往往能发现不为企业所重视的很多问题,当他们发现一些负面现象或收到一些不良信息时,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片面认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新员工培训部门就承担起了关键的磨合作用:

将公司文化(价值导向)+行业特点、运营模式、管理特色等内容充分介绍给新员工,以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早日融入到公司里来。

通过磨合,让员工知道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各有长短,尽快适应才是最重要的,缩短其期望值与企业现实的差距,顺利度过试用期,为早日成为骨干打好基础。

同时,忠诚度不仅是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更要在入职培训时让员工认识到个人对企业的高忠诚度将对员工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培植高质量的人脉资源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把员工忠诚度的被动培养变成员工自觉注重忠诚度的提高才是上策。

4.4.2为员工设计好个人职业发展通道

企业为每个员工设计好个人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努力提供让其展示才华的足够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让员工觉得这是公司对自己的信任,进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样,支配自己行为的主要因素,就不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为企业着想、对企业负责和对企业忠诚就自然而然的做到了。

4.5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与新酬管理机制

根据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人们会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感。

薪酬不仅仅在于保障人才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更代表了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价值。

企业要使员工感到报酬公平合理,必须贯彻按劳按绩分配的原则,把员工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成果挂起钩来。

企业采用何种薪酬体系和怎样的薪酬结构必然存在差异,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才能较好的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薪酬结构设计的目标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所以,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

员工期望通过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争取薪酬的晋升,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体验到由于晋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工作创造性。

客观、公正、合理地报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个员工,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保证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4.5.1加强员工日常绩效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工作绩效对员工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工作绩效太容易完成,会被看成没有挑战性,实质上就是没有激励性。

对这类员工应有意让能者多劳,体现其价值,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更适合他们;工作绩效很难达成,员工压力太大,对其稳定性也没有好处。

试想如果一个员工老是完不成任务,绩效考评老是垫底,他还有激情或斗志吗?

这就需要其部门主管进行日常绩效指导。

绩效指导是企业、部门和员工多赢的做法,作为主管在绩效指导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员工行为差距",有利于整个团队绩效的提高,使员工有一种团队归属感,为其心理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反之会让员工有自生自灭的感觉。

不要等到员工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或递交辞职报告时才去想办法。

4.5.2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政策

薪酬福利一直是企业用于激励员工和吸引外部员工加盟的有效杠杆。

某某员工的工资与同行业同职位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还是为工资与人力资源部争吵不休,常常以离职为要挟。

后来通过调查得知,他认为在公司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就是通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薪酬缺少内部公平性。

还有一种人,工资每年一个大级往上调,可结果还是离开了公司。

这种情况既不缺少内部公平性,也不缺少外部的竞争性,很让人费解。

其实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很正常。

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低于舒适区或高于舒适区30%,都会给人带来不安!

他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调节。

薪酬问题就是如此,低于个人最低期望值30%,除了非常特殊情况外,99%的员工会选择离职,以找到新的工作来达到心理平衡$高于最高期望值的30%,员工通常又会面临以下几种压力:

高薪就要有高的绩效,高薪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是我已尽力了,怎么办?

其承受着来自公司上级、同事、下级和自己诸多的压力

欲望膨胀的压力。

由于市场薪资信息相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是不对称的,由此导致了一些员工的想法:

认为自己的薪资行情看涨,还有上升空间,那就跳槽吧。

没有付出就能得到超高的回报,再努力点,公司应该给更多的报酬。

事实上,他再怎么努力,工资也没有上涨的空间了,于是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这是另一种想法。

由此可以看出,在薪酬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划分适当职级范围、设置合理的薪酬幅宽及掌握好不同职位薪酬的适当重叠度外,还要巧妙运用“30%舒适区”来激励和留住骨干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4.6建立和健全激励因素

企业还应该建立和健全激励因素,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忠诚。

因为只有留住了员工的心,才能真正的留住员工。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之意,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一直以来,激励一直是管理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于激励的效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lls)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就可发挥至80%~90%。

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至4倍。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怎样激励人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的激励理论。

其中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的“双因素论”、奥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DavidMe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如弗罗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波特(L.W.Porter)和劳勒(E.E.Lawler)的“期望模式”、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如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论”、海德(H.H.Heider)的“归因理论”、“挫折理论”等。

此外,罗伯特·豪斯(RobertHouse)综合概括了上述三类理论,提出了综合激励模式。

与这些理论相对应,各位学者还提出了很多加强激励的具体方法(表4-6)。

我们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角度出发,将目标分别设定为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对理论和实践中的激励方法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整理。

这些激励方法的实施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建立和提高高层次的员工忠诚。

激励方法

对应的激励理论

目标管理

目标设置

行为矫正

强化理论

员工参与

Y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

变动工资

期望理论

技能工资

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

灵活福利

期望理论

可比较价值

公平理论

工作设计

认知评价理论、需要层次论、工作特征理论

股票期权

期望理论

年薪制

期望理论

 表4-6激励理论与方法的关系

(1)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孙子曰:

“上下同欲者,胜。

”如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以前单纯的雇佣劳动关系,而且,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和保持高度的员工忠诚,就更不能仅仅将其当作被企业“购买”的劳动力,而是要把他们看作企业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将企业改造成雇主和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由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而且如果没有这些群体或个人的支持,企业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