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6246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护理实训教程Word格式.docx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2.洗手,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及患者信息。

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核对穴位,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4.用酒精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5.用镊子夹取帖服在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或磁珠,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用力,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

贴后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

6.再次核对,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

整理用物,洗手、观察记录,并签名。

【耳穴埋籽法操作流程】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合作程度,临床诊断、过敏史、对疼痛敏感度及耳部皮肤情况

协助取舒适卧位,再次核对,告知注意事项;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发热、胀痛感

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于相应穴位,并按压

患者愿意配合,取舒适卧位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胶布、棉签、75%酒精、镊子、探棒、弯盘

75%酒精消毒耳廓皮肤

核对穴位,用探棒寻找耳穴敏感点

整理,记录

观察

穴位埋籽

消毒

定位

患者准备

仪表大方,洗手、戴口罩

物品准备

核对、评估

护士准备

拔罐法是以灌为工具,借助火焰燃烧时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冲血或淤血的治疗方法。

【适应证】可用于风湿痹证,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头痛、牙痛、痛经等;

用于感冒、咳喘、痰饮、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证;

对外科疮疡、疖肿、红丝疔、丹毒、毒蛇咬伤亦有效。

【禁忌证】;

高热、昏迷、抽搐、全身水肿、恶性肿瘤、各种皮肤病及溃疡、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肌肉瘦削、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

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尖区、体表大血管波动处及静脉曲张处不宜拔罐。

1.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患者年龄、心理状况、对疼痛耐受度、体质强弱、胖瘦、有无凝血机制障碍、妇女是否处于妊娠期,既往史、过敏史等。

2.患者主要症状、临床表现。

3.患者拔罐部位皮肤情况,有无出血点、过敏、溃疡、瘢痕、水肿。

【物品准备】治疗盘、玻璃罐数个、止血钳、95%酒精棉球、打火机、纱布、盛有水的治疗碗、弯盘;

必要时备屏风遮挡。

1.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

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反应,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患者病情、拔罐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

3.再次核对患者及拔罐部位,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

4.护士靠近患者,一手持罐,罐口向下,一手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用打火机点燃,迅速伸入罐底部或中部绕1-2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根据留罐与否、留罐时间长短、与其他疗法的综合应用情况可将火罐分为以下几种;

(1)留罐:

又称坐罐,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留置10-15分钟,病变部位范围小可留单罐;

如遇病变部位范围较广泛的部位,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十余个,称为“排罐法”。

此法较常用,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2)闪罐:

是将罐拔住后当即取下,如此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的虚证。

(3)走罐:

又称推罐,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平滑,先在罐口涂润滑润滑油或凡士林,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向前推动时,后半边着力,前半边不用力稍向上提;

向后推动时前半边着力,后半边不用力稍上提,慢慢向推动。

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此法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4)留针拔罐:

先在一定部位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原处,再以针为中心点留罐10-15分钟。

此法多用于风湿痹证。

(5)刺络拔罐:

患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扣刺病变局部或腧穴,使潮红、渗血或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

此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症。

5.观察:

留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罐口吸附情况、皮肤颜色和患者全身情况。

6.起罐:

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7.用纱布清洁拔罐部位皮肤,整理用物,消毒罐具,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选择肌肉丰厚部位。

2.拔罐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3.拔罐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平滑,是否有裂痕;

使用乙醇棉球不可过湿,以防烫伤。

4.留罐期间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并观察罐内皮肤隆起情况及皮色变化。

5.拔罐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不可强拉罐体;

起罐后如局部有小水泡,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应局部消毒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搐泡液,用无菌纱布覆盖。

6.使用过得火罐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

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用边缘光滑的水牛角、铜钱、檀香木板等器具,蘸润滑油或清水,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通过疏通腠理,达到周身气血通畅,逐邪外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各种急性疾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外感湿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证;

还可用于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禁忌证】

1.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过于消瘦的患者禁用。

2.凝血功能障碍、急腹症、急性传染病、破伤风、狂犬病、精神病发作期患者禁用。

3.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用;

有出血倾向患者及皮肤病变处禁用。

1.患者年龄、体质、对操作接受程度、对疼痛耐受程度,女性是否处于妊娠期。

2.患者目前主要症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3.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用物准备】治疗盘、牛角刮板(或用硬币等物品代替)、清水或油剂、纱布、治疗碗、治疗盘、必要时备屏风、浴巾。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需配合事项。

2.洗手,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关闭门窗,协助患者取舒适、合理体位,如刮痧部位在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多选仰卧位或仰靠坐位;

头部、颈部、背部、上肢和下肢外侧部多选用俯卧位或俯卧坐位及坐位。

暴露刮痧部位,检查局部皮肤情况。

4.检查刮痧板边缘,确定光滑无缺损。

5.手持刮痧板蘸水或油剂,在选定部位,使刮痧板与皮肤保持45o-90o,从上至、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擦,灵活利用腕力、臂力,用力均匀适中,以能耐受为度。

皮肤干燥随时蘸湿刮痧板再刮,直至皮肤红紫。

刮拭面应尽量拉长,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6.刮拭过程中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7.操作完毕,用纱布为患者擦干水渍、油渍,协助整理衣物,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8.核对医嘱,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1.嘱患者刮痧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

2.每次刮痧选3-5个部位(或经络腧穴),应一个部位刮拭完后再刮另一部位;

对不出痧或出痧少部位不可强求出痧;

骨骼、关节、肌肉丰满及需要点穴部位可使用刮痧板棱角处点按刮痧。

3.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两次应间隔5-7天,以皮肤痧退为准。

3-5次为一疗程。

4.刮痧板可用清水或肥皂清洗,或用酒精或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涂刮痧油置塑料袋阴干保存。

灸法是采用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一种操作方法。

灸法包括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3种方法。

本节重点介绍艾条灸。

艾条灸的手法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1)温和灸:

点燃艾条的一端,悬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出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点燃艾条,距离施灸部位2~5cm处熏灸,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一般每处熏灸5min左右。

(3)回旋灸:

点燃艾条,距离施灸部位3cm处熏蒸,左右来回移动,反复熏蒸,一般可灸20~30min。

【适应证】接触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常用于胃脘痛、泄泻、风寒湿痹、疮疡久溃不敛、月经不调等症状的护理干预。

【禁忌证】

1.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1.主要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热、痛的耐受程度。

4.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

5.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

【物品准备】

1.中医护理盘(艾灸盘):

艾条、火柴或打火机、弯盘、小口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4.遵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6.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8.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9.核对医嘱,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

10.做好记录并签名。

嘱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灼烧、热烫的感觉,应告知护士,立即停止治疗。

药熨法是将中药炒热,装入双层纱布袋中,敷于患处或相应穴位上,进行热敷或往返移动,使药物通过体表毛窍投入经络、血脉,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证】本法主要适用于两种疾病,一是虚寒证,二是多发于四肢关节体表的疾病。

1.脾胃虚寒所致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呕吐等;

2.风湿引起的关节冷痛、酸胀、沉痛、麻木;

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

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

1.各种实热证或局部无知觉及反应迟钝者。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者、身体大血管处、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疱处。

1.患者年龄、体质状况、对热的耐受程度、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状况及对操作的接受程度。

2.外科腹痛患者证侯属性,女性患者月经期及孕产情况。

3.药熨局部皮肤有无破损、炎症及直觉的敏感度

【用物准备】治疗盘、双层纱布袋、温度计、凡士林、棉签、治疗碗、大毛巾,必要时备屏风、白酒或食醋,遵医嘱准备药物。

2.根据医嘱,将药物倒入锅中,必要时倒入使用白酒或食醋均匀搅拌,用文火炒至60-70℃,装入布袋内,用大毛巾裹好,保温备用。

3.护士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携用物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暴露药熨部位,注意保暖。

5.用棉签在药熨处涂一层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来回推熨或回旋运动。

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稍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降低,力量可加大,同时速度减慢。

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

每次操作时间约15-30分钟,每日1-2次。

6.药熨过程中要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对热的反应,防止烫伤。

7.药熨结束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装并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8.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1.药熨操作过程中不宜过多暴露患者肢体,注意保暖,以防感受寒邪加重而加重病情。

2.药熨前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保护皮肤。

3.药熨温度不可超过70℃,婴幼儿、年老及感觉障碍者不宜超过50℃。

4.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及时更换或加热。

5.布袋使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一周。

6.炒药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中途如加入白酒,要将炒锅离开热源,以免发生危险。

蜡疗法是利用加热熔化的医用蜡涂抹、贴敷于体体表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

【适应证】

1.各种损伤及劳损:

挫伤、扭伤、肌肉劳损及关节病变。

如关节强直、挛缩、慢性非特异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滑囊炎等。

2.外伤或手术后遗症:

瘢痕、粘连、浸润等;

愈合不良的伤口或营养性溃疡等。

3.神经性疼痛;

神经炎、周围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性皮炎、皮肤硬化症等。

4.消化系统疾病;

胃脘痛、腹痛、虚寒泄泻、胃肠神经炎、胃炎、胆囊炎等。

5.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感觉障碍、心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者;

结核、化脓性感染、伤面渗出未停止者及婴幼儿禁用此法。

1.患者心理状态、体质、形体、对热耐受能力。

2.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对蜡过敏、女性患者月经情况。

3.患者主要症状、疾病相关因素,发病部位及局部皮肤情况。

【用物准备】

1.治疗盘、温度计、绷带、无菌毛刷、棉垫等。

2.蜡饼的准备:

将固体医用石蜡置于加热的容器内加热至溶化(60℃),将玻璃纸置于容器底部,用勺子将液态蜡盛于容器中定型,蜡表层凝固后备用。

3.蜡袋的准备:

将医用石蜡熔化后装入橡皮带内(50-55℃)备用,蜡液占袋装容积的1/3左右。

4.蜡液的准备:

将医用石蜡熔化到100℃,冷却到50-60℃备用。

2.根据不同治疗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3.按医嘱选择蜡疗的种类和方法。

(1)黄蜡疗法

1)炭蜡法:

暴露患处,用白面和水揉成面泥,搓成直径为1cm左右的细条状,围放在患部四周,面圈上撒上黄蜡或贴敷黄蜡饼约1cm厚,面团外皮肤,以物覆盖,以防灼伤健康皮肤。

然后用铜勺盛炭火,置蜡上烘烤,随化随添蜡末,直至蜡与所围面圈高度平满为止,蜡冷后去掉,隔日1次。

2)艾蜡法:

操作方法基本同炭蜡法,只是在熔化黄蜡时,蜡末上铺撒艾绒,

以点燃的艾绒使蜡熔化。

(2)石蜡疗法

1)蜡布贴敷法:

用无菌纱布垫浸蘸热蜡液,待冷却至患者能耐受之温度,贴敷于治疗部位上,然后用另一块较小的、温度在60-65℃的高温热蜡布盖在第一块蜡布上,用棉被、大毛巾等物品覆盖保温。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2)蜡饼贴敷法:

将适量石蜡加热熔化,倒入铺有一层胶布的瓷盘中,厚度约2-3cm,当蜡层表面温度降至50℃左右时,连同胶布一同取出,贴敷于患处,也可不在瓷盘中放胶布,直接倾蜡入盘,待盘中石蜡冷却成饼后,用刀分离切成小块状置于患处,保温包扎。

每次治疗3O分钟,15次为一疗程。

3)蜡袋贴敷法:

将石蜡熔化后装人橡皮袋内,或将石蜡装入袋内进行熔化,蜡液应占袋装容积的1/3左右,待蜡袋表面温度达治疗所需之时,即可贴敷于患处。

4)蜡液涂贴法:

将石蜡加热到100℃,经15分钟消毒后,冷却到50-60℃,用无菌毛刷向患处涂抹。

在涂抹第一层蜡液时,要尽量做到厚薄均匀,面积稍大,以形成保护膜。

此后可涂抹温度稍高一些的石蜡液,不致烫伤皮肤,各层尽快涂抹,厚度达1cm为止,最后以保温物品(如棉垫)包裹。

5)蜡液浸泡法:

将医用石蜡间接熔化,放入保温器皿中,温度控制在55.5-57.5℃为宜,将患部浸人蜡液之中(形成较厚蜡层时开始计算浸入蜡液的时间),15分钟后抽出,去掉蜡层,每日1-2次,15次为一疗程。

此法适用于四肢疾患。

(3)地蜡疗法:

地蜡的熔点为52-55℃,其性质和作用与石蜡相似,使用方法与石蜡大致相同。

4.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

5.操作完毕,协助取舒适体位,嘱患者休息30分钟,清理患者身上及

地面的蜡屑,以防滑倒。

6.清理用物,按医院消毒隔离原则处理,洗手,观察并记录结果。

1.蜡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对蜡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操作;

蜡疗的温度要因人、因病而异,温度过低会影响治疗效果,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2.用过的蜡再重复使用时,每次加入15%-25%新蜡。

用于创面或体腔部位的蜡不能重复使用。

熏洗法是用中药煎煮后,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汽作用于皮肤、肉理,先用蒸汽熏疗,待温后再用药物淋洗、浸浴全身或患处局部,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证】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科的多种疾病

1.内科疾病:

感冒、咳嗽、哮喘、肺痈、中风、高血压、头痛、呕吐、腹胀、便秘、淋证、脚气等。

2.外科疾病:

疔疮、痈疽、乳痈、烫伤、痔疮、肛裂、流火、软组织损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等。

3.妇科疾病:

闭经、痛经、带下病、外阴瘙痒、外阴溃疡、外阴白斑、阴

肿、阴疮、宫颈糜烂、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4.儿科疾病:

湿疹、腹泻、痄腮、麻疹、遗尿、小儿麻痹症等。

5.骨伤科疾病:

骨折、脱臼、外伤性关节僵化症、外伤性关节滑囊炎、肋

软骨炎、肩周炎、网球肘、骨质增生、化脓性骨髓炎等。

6.五官科、眼科疾病:

睑缘炎、结膜炎、睑腺炎(麦粒肿)、巩膜炎、急

慢性结膜炎、泪囊炎、鼻衄、鼻窦炎、唇炎、耳疮等。

7.皮肤科疾病:

湿疹、脓疱疮、皮肤瘙痒、手足癣、银屑病、扁平疣等。

8.美容美发:

痤疮、头疮、斑秃;

并可用于增白悦颜、祛斑等。

1.大汗、饥饿、过饱及过度疲劳者不宜进行熏洗法。

2.妇女月经期、孕妇禁用。

3.发热、急性炎症、昏迷、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黄疸、有出血倾向、气血两亏、严重心脏病、哮喘发作者禁用熏洗法。

4.大面积感染灶,并已化脓破溃这,禁用局部熏洗法

5.眼部肿瘤、眼出血、急性结膜炎等不宜进行眼部熏洗。

1.患者体质、年龄、心理状况等。

2.患者的中药用药史、中药药物过敏史;

女性患者经、带、胎、产史。

3.目前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4.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1.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不同熏洗部位准备)、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遮挡及换药用品。

2.药液准备:

是将每帖中药煎3次,合并煎液加入浴水中,其浓度比为1:

10,即每帖中药3次煎液合并3000ml,加入30000ml浴水中。

3.全身熏洗法:

药液、浴水、浴缸或大浴盆(可浸人全身露出头部)、座架、罩单、浴巾、软毛巾、拖鞋、衣裤。

4.四肢部位:

面盆或木桶、药液、大毛巾或中单、橡胶单、小毛巾。

如有条件可用中草药熏蒸治疗机。

5.眼部:

治疗碗(内置盛好的中药滤液)、纱布、镊子、胶布、眼罩。

6.坐浴法:

小毛巾,药液,坐浴盆,坐浴椅,有孔木盖。

2.遵医嘱准备药液,将药液加热。

3.洗手,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4.操作方法

(1)全身熏洗法

1)备齐用物至患者所在浴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浴室的温度。

2)浴缸内的水温为50℃,将过滤后的药液倒人浴盆或浴缸内,稳妥放好座架,试温,保证设备安全。

3)必要时协助患者脱掉衣服,用浴巾裹身进入浴室。

4)去浴巾,扶患者坐在浴盆座架上,用罩单围住全身,仅露出头面,使药

液蒸气熏蒸全身。

5)待药液降温后,将全身浸泡于药液中,用软毛巾协助患者拭洗。

6)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及时调节

药液温度,浸泡时间一般为20分钟。

如患者出现心慌、气促、面红或苍白、大汗等情况应马上停止熏洗,进行对症处理。

7)洗浴结束后,用温水冲去皮肤上的药液,擦干,协助患者穿好衣服,送

回病床休息。

8)清理用物,按医院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洗手,记录并签名。

(2)四肢部位熏洗法

1)上肢熏洗法:

床上铺好胶单,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放于胶单上。

将患肢

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住患肢及盆,使药液蒸汽熏蒸患肢。

待温度下降

后,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时间约10分钟。

2)下肢熏洗法:

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木桶中,桶内置1只小木凳,略高出药液面。

将患足放在桶内小木凳上,用大毛巾将桶口及腿盖严,进行熏蒸。

待药液温度下降后,取出小木凳,将患足浸泡药液中,时间约10-20分钟。

根据病情需要,药液可浸至踝关节或膝关节部位。

3)熏洗结束,擦干患肢,协助患者穿衣,协助舒适体位整理用物,按医院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洗手,观察,记录并签名。

(3)眼部熏洗法

1)备好用物至患者床前。

2)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倾入治疗碗中,患者取端坐姿势,向前微微弯腰,面

向药液,患者将患眼对准碗口先熏,待药液降温至不烫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频频淋洗患眼。

3)也可用洗眼杯盛温热药液(约为全杯容积的2/3),患者先低头,使洗眼杯口紧扣在患眼上,接着紧持洗眼杯随同抬头,不断开合眼睑,转动眼球,使眼部与药液接触。

如患眼分泌物过多,应用新鲜药液多洗几次。

4)熏洗完毕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眼部,闭目休息5-10分钟。

清理用物,按医院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4)坐浴法

1)各齐用物至患者床旁。

2)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盆中,上盖一带孔木盖。

3)协助患者将裤脱至膝盖,露出臀部,坐在木盖上熏,若创面有覆盖,则揭去敷料。

4)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移去木盖,患者坐入盆中泡洗,时间约20-30分钟。

嘱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停止坐浴,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坐浴结束后,用毛巾擦干臀部。

如需换药,则上药后覆盖无菌敷料,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排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