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667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部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4)加快标准化进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走产品多元化道路道路。

(5)注重品牌战略、申请专利。

(6)弘扬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五)发展前景分析------------------------------------------------09

(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

(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

(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

(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四、总结--------------------------------------------------------10

一、背景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

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茶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茶产业趋于品牌整合、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各生产基地也正在走规模化道路,茶产业表现出一种空间聚集和地方专业化的现象。

同时,我国茶产业发展亟待专业化、标准化、技术创新、品牌塑造。

二、我国茶产业现状

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这是我国茶叶世界地位的标志。

近几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贸易快速增长。

我国茶产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投入和科技进步、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2,419.5万亩,茶叶产量116.5万吨,与1990年相比,面积增长52%,产量增长1倍。

2007年全国茶叶出口28.9万吨,比1990年19.5万吨增加9.4万吨,增长48%。

2.生产区域相对集中。

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生产区域辽阔。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茶园面积2,380.2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迅速。

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

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

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

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等技术,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

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

5.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

三、我国茶产业分析

(一)特点分析

产业集群、区域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茶产业集群是茶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茶叶种植、加工、包装、贸易及物流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在空间的集聚。

主要表现在以下:

1、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包括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2、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共14个县(市、区))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常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

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

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

3、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的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的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分为小乔木型。

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的富硒茶是该区的特色茶。

该区的名茶有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等。

4、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包括云南的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的桂西南茶区),的茶树种植以乔木型为主,部分为小乔木型。

历史上主产红茶和特种茶,有名的茶叶有滇红、普洱茶。

表一我国茶产区分布图

区域

特色茶

范围

著名茶叶

长江中下游重点区域

名优绿茶

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

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

东南沿海

优质乌龙茶

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共14个县(市、区)

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

长江上中游重点区域

特色和出口绿茶

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

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

西南重点区域

红茶和特种茶

云南的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的桂西南茶区

滇红、普洱茶

(二)我国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

国际茶叶的竞争,除自然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现在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1、茶产业生产缺少品牌创新,科技投入少。

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没有知名品牌,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

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凤毛麟角,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对中国茶产业来说,现阶段就是一种奢想。

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

有的纯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

我国的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偏低,而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力成本偏高。

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能制茶或开个茶庄就算一个企业。

全国仅加工茶叶的茶厂就有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5吨。

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我国茶叶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管理培训,家族管理盛行,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

同时,我国茶叶生产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

一家一户的茶农;

茶商或茶叶大户;

委托加工基地;

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

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

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在税收方面,我国对生物产业给予扶持,如“企业从事花卉、茶叶、蚕丝、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种植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符合条件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因此,进行茶产业生产的企业所得税可以减半。

同时,个地区又出台不同的扶持政策,像福建省出台文件指出:

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除省市奖励外,政府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奖励;

被评为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的茶叶企业,政府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奖励;

在省级以上茶叶赛事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项的茶叶产品,政府也给予适当奖励。

从这方面来看,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对于政府依赖性比较强。

(三)我国茶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是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

我国地域广阔,丰富的宜茶丘陵山地资源,造就的茶树品种和茶类生产的多样性,目前全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的优质区域,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适区域。

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

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

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

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2、自然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茶类最丰富的国家,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均有生产。

以绿茶为主,而世界茶叶产销都以红茶为主,这个特点使中国的茶叶产销有别与他国。

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

3、人力资源:

充裕的农村劳动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茶叶生产加工)形成资源型的茶叶产业集聚,凸现出茶产业集聚的发展特征。

同时,劳动力丰富,茶叶科研也成体系。

我国大多数茶叶生产区劳动资源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市场优势。

我国13亿人口,2003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不到350克,国内市场有待开发。

国外进口绿茶以中国为主,占整个贸易量的80%以上,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三是文化优势。

我国茶文化内涵丰富,积淀丰富,历史长久。

茶饮历史延绵千古而不衰,亘久而弥新,就是因为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

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

今天,茶已成为全球推崇的绿色饮品。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对茶叶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茶经济与茶文化互动发展,已在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茶叶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将优势转化为强势,尤其是茶园战线过长,成本高、规模小,技术难以普及,世界著名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

近几年,在茶区政府和群众努力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整合,建设了许多茶叶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经营上亿元的企业也不断涌现。

但是,总体进程不快,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力日益增强,加大对茶业发展的投入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有可能的,必将加快推进将我国茶业优势转化为强势的进程。

(四)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这是影响茶叶出口的最主要的障碍;

二是茶叶的生产效率状况,它是决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前提条件;

三是规模经济,这是影响茶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是茶叶国际市场结构与我国的茶叶出口市场结构,这是提高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价格机制保证。

2、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策略。

加大我国茶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

以科技为动力,全面提高我国茶业生产、加工、保鲜、综合开发及信息服务等整体素质。

首要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重点建设国家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

同时,强化与区域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探索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技示范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

其次是茶产品创新。

茶消费的潜在消费人群主要包括小孩、退休老人及丁克族。

小孩中易见的肥胖病和各种牙病是令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在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里,老人们享受着非常优越的社会福利政策,且经济实力雄厚。

丁克族们工作勤奋,收入高而消费相对较少,可供休闲娱乐的自由时间较多。

如何针对性地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的潜在消费人群的茶类产品是我们提高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大突破口。

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依靠国家与地方扶强扶优的倾斜政策,着力优先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二要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通过重组优化,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实施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产业的大联合。

三是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展览、展销的平台,扩大品牌影响,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借助倡导茶为国饮的有利时机促进茶叶内需,更要抓住国际茶叶贸易红消绿长的机遇,大力开拓国际绿茶市场,积极引导优势产区实行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

(3)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发展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加大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与培育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和发展对在区域范围内,特别是跨地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

充分发挥其在重点区域大生产中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确保产品安全卫生,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培育联合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保持适度的规模经济,使生产效率最大化。

一是要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化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无公害生产和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组织制定、修改各类茶产品的各种标准,形成与全球市场接轨的全套标准体系;

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配套标准,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的完善的标准体系;

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原料、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对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

三是要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

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茶叶加工企业,应限期整改。

充分发挥基层农业部门、专业协会的质量监督和指导作用,促进生产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是要走多元化道路。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名茶争创中走出来,开发方便、快捷、经济、卫生的茶叶产品,以争取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其次要转变茶叶生产模式,通过组建合作社等方式提高茶叶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破解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茶叶产业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再次要从做产业的角度出发,打通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局限,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并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经营和产品营销理念来逐步打造区域性以至全国性茶叶品牌。

最后还要加强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形成包括茶叶、食品、保健品和生活日用品在内的产品链条,使没有喝茶习惯的消费者也成为茶叶消费对象,从而在提高茶叶附加值的同时,为茶叶特别是中低档茶叶的消费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茶产业中的品牌有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王老吉,雀螬,农夫

统一(茶里王)、光泉(鲜喝茶)、味全(北海道加上今年四月取得信喜实业「开喜」品牌在冷藏饮料领域的授权)、真口味(古道)、信喜(开喜)、联合利华(立顿)、泰山(冰镇)、益华(生活)、维他露(御茶园)等厂。

但是世界级的品牌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品牌战略,走国际化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的故乡,民间留下不少珍贵的茶文物;

我国又是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一批批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旅游茶园、观光茶园和休闲茶园以及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应运而生。

因此,应充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五)我国茶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我国茶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各国消费者对茶叶饮用安全高度重视,进口国农残、药残标准日趋严格;

二是茶及茶饮料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其它饮料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在下降;

三是中国茶及茶饮料企业市场营销、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亟待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

2、我国茶产业发展前景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

近年来,茶叶需求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

四、总结

我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许多人都已经接受了茶饮料,说明我国已经有了很好的茶饮料消费基础。

我国茶饮料的发展时间很短,市场开发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从生产企业的数量与规模来看,我国的茶饮料也还处于成长期。

茶饮料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至少3年内仍会处于快速成长期,而要达到其成熟期可能还需要5年以上。

07财务1班

戚雅丽

0701300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