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72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x

日本史名词解释

日本史名词解释

岩宿文化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由相泽忠洋1949年在群马县岩宿的土层中发现打制石器,其后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敲打形、刮削形、尖状形、刀斧形等打制石器,故名岩宿文化。

绳纹文化

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2000年前~公元前3世纪。

其最大特征是制造粗糙的陶器以及使用以弓箭为主的磨制石器,并出现了最原始的农业。

在这一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许多手制黑色陶器,其外部大多留有绳纹的痕迹,即“绳纹陶器”。

绳文时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捕鱼和采集。

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绳纹人逐渐转向定居生活,住宅为竖穴式房屋,并具有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交流。

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出现,即相信万物有灵。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2世纪,出现了形制一致、纹样简单、外形美观的新型陶器——“弥生式陶器”。

水稻农耕发展:

从中国大陆传入北九州后迅速普及,使日本人转向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由竖穴建筑转为高架房屋。

金属工具的应用:

铁制器械传入,冶炼技术发展,主要是青铜器与铁器的制作。

阶级和地域国家:

劳动剩余出现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分化和阶级,战争推动了部落联盟基础上的地域国家的形成。

与中国大陆交流频繁。

邪马台国

公元3世纪,30多个小国组成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联合王国,最高统治者为女王,其下有大率、大倭、大夫等高级官员。

大率是中央派到地方各小属国的检察官,大倭负责管理集市,大夫主持外交事务。

有军队和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罚,是带有母系氏族、政教合一等原始社会残余的早期国家。

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同农业分离,贸易发展。

定居生活,出现了村落或集市,人口增加。

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冶炼技术发展。

等级森严,基本居民分为“大人”(贵族)和“下户”(平民),以及“奴婢”和“生口”(奴隶)。

与中国大陆政权交往频繁,

古坟时代

公元3世纪末~7世纪初,规模较大的坟墓,最具代表性的是象征权威的巨大前方后圆坟墓。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

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

大和政权。

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

等级制,贵族与民众差别大。

万物有灵论。

大和政权

3世纪末~7世纪初日本奴隶制国家,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政权很大程度上是以大王为中心的畿内地区贵族的联合体,进入5世纪以后,形成了王位由大王家族成员继承的惯例,而且为有效管理器统治地区,逐步建立了以“氏姓制度”、“部民制”、“县主国造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

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大王的直辖领地(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

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并向中国东晋和南朝的宋国派出使节。

氏姓制度

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

“氏”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族集团,氏族首领称为“氏上”,同族成员称为“氏人”,由“氏上”代表氏族参与各级政治。

5世纪末,大和政权按照氏族的政治地位授“姓”给“氏上”,中央级的“氏上”被授予“臣”、“连”姓,同时从中各选一名担任最高行政职务者,称为“大臣”、“大连”,地方氏上则被授予“君”、“直”、“造”、“首”。

具有“姓”的“氏上”拥有占有土地、参与国政或地方行政的经济、政治特权,是具有统治者身份的贵族。

氏姓制度完善了大和政权统治体系,并巩固了大王的支配地位。

部民制

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于4世纪末,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部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

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略高于奴婢;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县主国造制

大和政权最初在重要的地区设置县,其首长称为“县主”,任命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

从5世纪末到7世纪初,又将县改造为“国”,其首长称为“国造”,仍由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

国造掌管特定区域的行政事务,并管理屯仓与部民、统帅军队等,但要向中央政权提供地方特产、战马、士兵等,其家族也有为大和政权负徭役的义务。

磐井之乱

527年,大和政权准备派遣军队前往朝鲜半岛,联合百济对付新罗,但北九州地区与新罗关系密切的筑紫国造磐井发动叛乱,试图加以阻止。

磐井之乱很快被平息下去,但物部氏与大伴氏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加剧。

苏我稻目

6世纪,在拥立钦明天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权力大增。

将女儿嫁给天皇,加强了对朝廷的影响力,并担任了大臣职位。

苏我稻目主持了一系列完善大和政权政治体制的改革,增设朝廷的“屯仓”及其劳动者“名代”、“子代”以加强王权,建立大氏族贵族之间的协议体制以稳定政权,主张尊奉佛教。

其政策不仅引起地方贵族的反抗,而且也加剧了苏我氏与其他中央贵族、特别是与物部氏的矛盾。

苏我马子

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与权臣,苏我稻目之子。

担任大臣,578年联合其他贵族消灭物部守屋及其家族。

592年杀死不满其专权的崇峻天皇,推举其外甥女额田部皇女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以外戚身份掌权。

596年兴建飞鸟寺,并且负责编纂《天皇记》与《国记》两部史书。

圣德太子

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的摄政,本名厩户皇子。

主持推行一系列加强王权、提高国际地位的改革措施,制定冠位十二阶,推行《十七条宪法》,提倡并重视佛教,撰写《三经义疏》,恢复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的交往,派遣遣隋使,建造宫殿,编修国史。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天皇及其政权的权威,但收到苏我氏的牵制,并未对氏族贵族拥有私有土地以及劳动者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因而影响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

冠位十二阶

推古朝圣德太子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按照德、仁、礼、信、义、智的大小分为十二个等级,并以紫、青、赤、黄、白、黑等色的浓淡装饰冠戴,分别按才能、功绩、忠诚等标准授予各级官员,但大臣级贵族和地方贵族不在其列。

冠位虽然只限本人一代,不能世袭,但如有功绩,可以升级。

该制度显然受到中国和朝鲜品位制、官位制的影响,并为打破过去的氏姓世袭制度、建立官僚体系、树立中央政府及天皇的权威奠定了基础。

《十七条宪法》

日本推古天皇12年(604年)所制定的17条条文,由圣德太子制定。

其精神多来自儒家以及佛教思想。

名为宪法,但无法律约束力,仅为官员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和为贵、敬崇佛教、服从天皇、遵守礼仪、公平裁判、劝善惩恶、各司其职、早出晚归、信为义本、平息怒气、赏罚分明、公正征税、熟知业务、不妒他人、消除私心、据时使民、勿独断专行”等。

飞鸟文化

地处飞鸟地区的推古政权积极推崇佛教,6世纪后半期到7世纪前半期,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飞鸟文化。

寺院建筑遍布全国各地,佛像雕刻带有中国北魏文化及南梁文化的风格。

飞鸟文化带有明显的国际性。

当时的工艺美术品不仅受到朝鲜、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影响,还受到中亚、欧洲国家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朝鲜半岛传入的纸、墨制造方法以及历法、天文地理等书籍,不仅改变了日本列岛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其思想意识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我虾夷

日本飞鸟时代的权臣,苏我马子之子。

圣德太子与推古女皇相继去世后,苏我虾夷专权,擅自决定两任天皇,并大兴土木,劳役国民。

643年,苏我虾夷患病不起,但不经朝廷批准,就向其子苏我入鹿私授表示最高官位的紫冠,执掌国政。

但是苏我入鹿的放纵不知节制也引起皇室内部的诸多不满。

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苏我虾夷自杀身亡。

苏我入鹿

大和朝廷的权臣。

苏我马子之孙、苏我虾夷之子。

苏我虾夷晚年患病,绝大部分的政治决策都出于苏我入鹿之手,不久后便代理国政。

他不仅派兵逼死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及其家族,而且征调国民为其父子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和陵墓,频繁的徭役征调造成民不聊生。

苏我父子的专横跋扈,既引起其他贵族的强烈不满,又给希望进行改革的反对势力提供了机会。

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

中大兄皇子

即天智天皇。

645年发动政变,推翻了苏我氏家族,661年开始摄政,668年在近江大津宫正式即天皇位,成为天智天皇。

他命令中臣镰足编纂名为《近江令》的法令文书,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内容法制化。

670年,做成最早的全国性户籍,将全国所有人口登录在册。

他颁布《近江令》以及推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日本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臣镰足

日本飞鸟时代大化改新功臣。

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以中臣镰足与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势力的不满。

中臣镰足经常求教于从隋唐归来的留学生或留学僧,详细了解隋唐政治制度,立志革新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他与中大兄皇子共同发动乙巳之变,推翻了苏我家族。

孝德天皇继位后,中臣镰足为内大臣。

7月,开始推行改革。

中大兄皇子即位后,即天智天皇时期,中臣镰足奉命编纂《近江令》,这是日本最早的法典。

乙巳之变

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其他贵族的不满。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等人利用朝鲜半岛三国使者向大和朝廷进赠礼品之际,斩杀了苏我入鹿,并迅速争取原苏我氏族的重要成员,迫使苏我虾夷及其家族自焚而亡。

政变成功后,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拥立了孝德天皇改年号大化,中大兄皇子作为皇太子掌握了日本大权。

乙巳之变的成功,废除了豪族对于日本皇权的掌控,为大化改新扫除了政治障碍。

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即位后,646年颁布了《改新之诏》:

第一,实行“公地公民制”,向贵族支付俸禄;第二,设京师、畿内、国、郡、里等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第三,编制户籍和账簿,施行“班田收授法”,即按人头分配土地;第四,制定新的统一税收标准,实施租庸调制。

新政权还颁布了改革葬仪及婚姻等旧风俗、完善交通等的诏书,并宣布废除部民制,授予新的官位和官职。

直到654年,孝德天皇在位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但这些改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政治宣言,因为当时并未立即加以实施。

白村江之战

公元663年8月28日,为了帮助百济复兴,大和政权在白村江与唐朝、新罗联军交战,惨遭失败。

白村江之战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

因担心唐朝、新罗联军对日本的进攻,中大兄皇子为获得大贵族对其国防政策的支持,被迫承认他们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系日本的防卫。

另一方面,日本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壬申之乱

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

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

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

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

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

班田收授法

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

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

奈良时代

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

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

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

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

平安时代

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

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三代格式

嵯峨天皇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的律令进行修正,由此修正的有关法令称为“格”,其实施细则称为“式”,并为此编纂了“弘仁格式”.清和天皇时编纂了“贞观格式”,醍醐天皇时编纂了“延喜格式”,统称为“三代格式”。

摄关政治

平安时代藤原家族利用担任“摄政”或“关白”职务独揽朝廷大权,天皇幼年时辅政者称“摄政”,天皇成年后辅政者称“关白”。

摄关政治起于858年清和天皇即位,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身份独揽朝政,在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1084年。

尽管藤原家族作为外戚控制了国家政权,但摄关政治并未突破律令制延续下来的政治框架,国家权力仍集中在天皇、摄政(关白)、公卿等中央大贵族手中。

藤原良房

日本平安时代的权臣,藤原冬嗣之子。

多次废立皇太子,利用权势将两个主要的政敌伴氏和橘氏流放外地。

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后,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身份独揽朝政,为摄关政治之始。

866年,他利用承天门失火事件,再次将世家贵族源信和伴善男驱逐出权力中心,正式“摄行天下之政”,担任“摄政”之职。

藤原道长

日本平安中期公卿,任左大臣后将其女彰子嫁给一条天皇。

彰子为中宫,生了后一条、后朱雀两个天皇。

道长又将三个女儿嫁给三条、后一条、后朱雀三个天皇。

作为外祖父的道长在外孙之间不断更换天皇,从995年到1017年一直担任摄政职位。

他独揽朝政大权,摄关政治在他的时期达到了鼎盛。

1017年道长将摄政之职传给其子赖通,并出家当和尚,但直到1027年去世,道长仍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平将门之乱(承平之乱)

939年,平将门联合反抗国司的地方贵族藤原玄明发动叛乱。

平将门攻城略地,占领关东大部分地区,自称“新皇”。

京都朝廷任命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但尚未到达关东地区,平国香之子平贞盛在地方贵族藤原秀乡的支持下已将平将门杀死。

平将门之乱和同时间发生的藤原纯友之乱,使得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

藤原纯友之乱(天庆之乱)

在平将门发动叛乱的同时,伊予国的国司藤原纯友在四国发动叛乱,甚至向南攻占了北九州的大宰府。

朝廷再次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亦是尚未到达之际,清和天皇之孙源经基已将藤原纯友打败。

藤原纯友之乱和平将门之乱,使得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

平忠常之乱

平将门之乱后,平氏一族仍然占据关东地区。

原上总国国司平忠常在1028年发动叛乱。

朝廷任命源赖信为甲裴国国司,同时征讨平忠常。

平忠常因源赖信武名不战而降,源氏家族由此开始进入关东地区。

院政时代

日本历史上继摄关政治之后的一个时代。

白河天皇即位14年后让位给堀河天皇,自己成为上皇,并在其居住的宫殿内设立“院厅”,亲自掌握朝政,从此开始了由上皇“执天下政”的百余年的“院政时代”。

院政时代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

上皇实施的院政不仅得到中下级贵族,特别是国司的支持,而且设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机构,强化院厅的权力。

院政的经济基础包括大量的寄进庄园以及“知行国”制度。

保元之乱

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崇德上皇为掌握实权与后白河天皇发生冲突。

与此同时,藤原家族、平氏家族、源氏家族内部均围绕家族的继承权发生了矛盾。

结果,崇德上皇、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为一方,后白河天皇、藤原忠通、平清盛、源义朝为一方,展开激烈的争斗。

后白河天皇一方先发制人,打败对方,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赞岐,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等人被杀。

平治之乱

1159年,后白河上皇的近臣之间发生冲突。

在保元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源义朝不满受封官位低于平清盛,转而与藤原信赖合作,在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到外地参拜神社时,趁机起兵拘禁后白河上皇,并杀死天皇的亲信藤原信西。

武力较强的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兵回到京城,藤原信赖被杀,源义朝被追杀,其直系家族几乎全遭株连,只有年仅13岁的源赖朝及其同父异母之弟源范赖、源义经幸免一死。

平清盛

日本平安末期武将,在平定“保元之乱”中立有战功,在“平治之乱”中打败源义朝,进入中央贵族行列,并采取联姻办法与皇室结成亲戚关系。

1167年任太政大臣,建立平氏政权,为武将执政之始。

平氏家族强化其政治权力,把持朝廷高级官职。

同时,积极修建港口,推进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南宋的贸易。

平氏专权招致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大贵族阶层的不满,也引起地方武士的反对。

1180年以天皇外祖父身份控制朝廷大权。

翌年2月,在与源赖朝为首的源氏集团的斗争中病死。

源赖朝

日本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平安时代末期武将,武家政治创始人。

“平治之乱”后被流放,与北条时政之女儿结婚。

以镰仓为基地,集结反对平氏势力。

1185年灭平氏后,源赖朝以追捕与院政接近的兄弟源义经为由,在各地设置守护、地头职。

1189年率军远征奥州,消灭藤原家族,由此确立了源赖朝统治日本全国的地位。

1192年,源赖朝从二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正式成立武家政权——镰仓幕府。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中任命20次,成行16次。

遣唐使的路线最初是北路——从北九州出发,经对马海峡到达朝鲜半岛,再横渡渤海登陆山东半岛,然后从陆路到长安。

8世纪以后,由于日本与新罗关系紧张,遣唐使路线变为从北九州向西南横渡中国东海,从长江口登陆,然后从陆路到长安。

遣唐使的主要任务除了在政治上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和经济上换取中国物产之外,更重要的是护送游学僧和游学生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先进文化等。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白凤文化

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为止的文化,因“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

尽管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中国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

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

当时的文学作品有汉诗与和歌。

天平文化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文化。

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相继成书。

在统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

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

《古事记》

日本古代官修史书。

元明天皇命太安万侣编篆日本古代史,712年将完成的内容《古事记》献给天皇。

该书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记述了从神话时代到628年推古天皇去世的历史,内容多神话传说,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最初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

《古事记》是天平文化的代表,体现了树立天皇家族权威的目的,亦为日本最古的文学作品。

《日本书纪》

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

舍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720年完成。

编纂的起因在于经壬申之乱而取得政权的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统而下令编成。

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时代。

全三十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

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分析性引用。

《万叶集》

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假名写成,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共20卷,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完成。

作者范围广泛,包括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

《万叶集》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它同时也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

弘仁·贞观文化

平安前期文化,遣唐使基本停止,但文化仍深受大唐的影响,其特征是出现与国家佛教不同的新佛教流派以及“神佛共祀”风俗、汉文学兴盛等。

最澄创立了天台宗,空海创立了真言宗。

随着佛教向民间的传播,将神佛同等看待的“神佛共祀”风俗逐渐流传开来。

唐朝书法深受贵族喜爱并加以摹仿,唐朝宫廷礼仪也受到朝廷重视。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因此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国风文化

遣唐使停派、特别是唐朝在907年灭亡后,日本逐渐形成在吸收、消化大陆文化基础上的独特审美意识,并出现了体现其意识的假名文学、美术、生活及独特观念,即国风文化。

国风文化包括10-11世纪摄关政治时期的藤原文化以及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院政时代的平安末期文化。

藤原文化仍是以京城贵族为中心的文化,具有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进一步融合、假名文字基础上的女性文学以及日本特色的艺术、建筑等特征。

平安末期文化的特征是贵族文化融入了以武士、平民为中心的地方文化色彩。

镰仓幕府

1192年—1333年,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由源赖朝建立。

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与源赖朝形成“恩给”与“奉公”的主从关系。

镰仓幕府通过任命守护或地头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日本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京都朝廷并立的双重政治结构,天皇朝廷的权力收到严重削弱。

另一方面,“武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

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是以将军所有的封地和直辖领地为中心,即“关东知行国”和“关东御领”。

御家人制度

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

御家人是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其家臣。

源赖朝承认他们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还根据战功授予他们新的领地,即“新恩给予”。

御家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主君源赖朝,并在战争中为其出生入死,从而形成“恩给”与“奉公”的主从关系。

镰仓幕府成立后,将军任命高级御家人担任守护或地头,作为回报,御家人率领自己的随从定期前往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备的任务,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

北条政子

镰仓幕府创建者源赖朝的妻子,号称“尼将军”。

源赖朝死后,出家为尼的北条政子重新回到幕府,并在其父北条时政及大江广元、三善信康等幕府元老的策动下,首先剥夺了源赖家的裁判权,然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政策的协议制,实际上是以北条家族为中心的决策体制。

北条时政杀源赖家,准备立自己的女婿为将军,遭到北条政子反对,迫使其引退。

后在“承久之乱”中指挥幕府军打败朝廷军。

北条时政

镰仓幕府第一代执权,源赖朝的岳父。

是源赖朝举兵创立幕府政权时的功臣,1185年任首任京都守护。

北条政子剥夺源赖家裁判权之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政策的协议制,实际上是以北条家族为中心的决策体制。

立源实朝为将军后,北条时政成为政所别当,以辅佐将军的名义掌握幕府大权,被称为“执权”。

后杀害赖家,企图拥立女婿平贺朝雅为将军,但遭北条政子、北条义时的反对而失败,被迫引退。

北条义时

北条时政之子。

时政被迫引退后,义时担任执权。

后灭侍所别当和田义盛及其家族,巩固了其执权的地位。

源实朝被杀后,北条义时试图立皇族亲王为将军,但遭到后鸟羽上皇的反对,只好立源氏远亲摄关家三岁的藤原赖经为将军,自己继续掌握幕府政权,自此以后将军成为虚设。

后鸟羽上皇

1198年开始执掌院政,采取措施削弱幕府权力。

重用反幕府人士,并将分散在各个皇族的领地集中到天皇手里,以加强朝廷的经济实力。

通过恩赐土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区的武士以及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

在“北面武士”机构之外,增设了“西面武士”组织。

利用源氏家族与北条家族的矛盾,热情对待将军源实朝。

实朝被杀后,拒绝皇子做幕府将军的请求,并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承久之乱由此开始。

朝廷军失败后,后鸟羽上皇被流放。

承久之乱

1221年5月,后鸟羽上皇向各国武士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朝廷与幕府迅速进入战争状态,即承久之乱。

大多数御家人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

不到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