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674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6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的五行归类

4、五行的生克关系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解释生理现象

2、解释病理传变

3、指导诊断疾病

4、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脏腑

一、理解脏腑的概念。

二、掌握脏腑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三、掌握熟记、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

四、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脏腑的概念与脏腑的主要功能分类

二、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心、肺、脾、肝、肾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一、理解掌握精、气、血、津液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

二、理解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一、精、

1.精的概念。

2.精的作用

二、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三、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四、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二)气与血的关系气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四)津液与血关系

第三节经络

一、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功能及作用。

二、理解奇经八脉的有关基本知识。

三、掌握十二经脉的五大规律。

四、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有关基本知识。

五、理解十五络脉的有关基本知识。

一、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经络的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经络的功能及作用。

1.生理功能;

2.阐释病理反应

3.指导疾病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与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一)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四、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四节体质

了解体质的概念及分类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1.体质的含义

2.体质的形成

二、体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

2.分类及其特征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理解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二、掌握中医致病因素和分类方法。

三、理解饮食、劳倦、痰饮、淤血、七情的致病特点。

四、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

一、中医的致病因素及病因的分类。

(一)病因的概念

(二)致病的因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虫兽金忍、痰饮、淤血、疫疠。

(三)病因分类: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

(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三)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四、饮食、劳倦、痰饮、淤血作为致病因素的意义。

五、疫疠的成因及其与六淫的异同。

第五章诊法

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内容。

一、四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

包括神、色、形态、头颈、五官、皮肤、舌、排出物等。

闻诊:

听声音,包括语音、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的变化;

嗅气味。

问诊: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精神环境,病事经过及症状,并注意妇科,儿科的问诊特点。

切诊:

1.切脉;

2.按诊,包括胸腹、手足、肌肤。

二、舌诊和脉诊

(一)舌诊:

1.望舌的内容

a.望舌诊:

舌色、舌形、舌态的特点及主病。

b.望舌苔:

苔色,苔质的特点及主病。

2.舌质和舌苔的关系,病理变化及发病过程中转化。

3.舌诊的临床意义。

4.察舌的注意事项:

(二)脉诊

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正常脉象

3.病脉和主病。

重点介绍常用脉象的特点及主病,其中以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代、结、促等脉为重点。

4.相兼脉与主病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了解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掌握八纲辨证归纳征候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一、表里辨证。

二、辨证寒热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脏腑辨证

一、了解脏腑辨证的意义。

二、掌握脏腑辨证的重要方法及其主要脉证。

一、脏腑辨证的意义。

二、脏腑辨证的主要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

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

小肠虚寒,小肠湿热。

(二)肝与胆病辨证

肝血虚、肝阴虚;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寒凝肝脉,胆郁痰扰。

(三)脾与胃病辨证

脾气虚。

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

寒湿困脾,脾胃湿热;

胃阴虚,胃火炽盛,食滞胃脘。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气虚,肺阴虚;

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

大肠湿热。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阳虚、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精不足,肾阴虚。

膀胱湿热。

(六)脏腑兼病辨证

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肝肾阴虚、心脾气虚、肺肾阴虚、脾肾阳虚。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了解卫气营血的概念和辨证的重要意义。

二、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和主要脉证,治则方药。

一、卫气营血的概念和辨证的重要意义。

二、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一了解六经辨证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二了解六经辨证的方法和脉证。

一、六经辨证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二、六经辨证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一、掌握治疗病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的概念。

二、熟练掌握病证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一、治则与治法的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二、治则与治法

(一)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基本原则。

(二)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第八章中药

一、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中药的性能

三、掌握85味药物的功效与主治,余药做一般了解.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作用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了解每种中药的产地、性味与归经。

掌握其功效主治。

三、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解表药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证。

辛温表药: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辛凉解表药:

柴胡、葛根、菊花。

(二)、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证。

独活、秦艽。

(三)、祛湿药

祛湿药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证。

1、化湿燥湿药:

藿香、苍术。

2、淡渗利湿药:

茯苓。

3、清热利湿药:

茵陈、车前子、泽泻、扁蓄、瞿麦。

(四)、清热药

1、清热药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证。

2、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龙胆草。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

4、清热凉血药:

生地、牡丹皮。

5、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鱼腥草、板兰根、白花蛇舌草。

6、清热解暑药:

7、清热明目药:

8、清虚热药:

(五)、消导药

消导药的概念、适应证。

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

(六)、催吐药

催吐药的概念、适应证。

(七)、泻下药

泻下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

1、攻下药:

大黄、芒硝。

2、润下药:

火麻仁。

3、逐水药:

(八)、去痰止咳药

祛痰止咳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

1、清化热痰药:

贝母。

2、温化寒痰药:

半夏。

3、止咳平喘药:

杏仁、桔梗。

(九)、温里药

温里药的概念、适应证。

附子、干姜

(十)、理气药

理气药的概念、适应证。

陈皮、枳实、木香。

(十一)、理血药

理血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

1、活血药:

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

2、止血药:

白及、三七、白茅根、地榆。

(十二)、补益药

补益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

1、补气药:

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

2、补血药:

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

3、补阴药:

沙参、枸杞子。

4、补阳药:

续断、杜仲

(十三)、固涩药

固涩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

1、止汗药:

五味子。

2、涩肠止泻药:

3、固精、止带、缩尿药:

山茱萸。

(十四)、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药的概念、适应证。

全蝎、天麻、钩藤。

(十五)、安神药

安神药的概念、适应证。

酸枣仁、龙骨、远志。

(十六)、开窍药

开窍药的概念、适应证。

麝香。

(十七)、驱虫药

驱虫药的概念、适应证。

使君子。

十八、外用药

外用药的概念、适应证。

硫磺。

每一类药物,重点介绍代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用量及注意事项,了解其参考资料。

第九章方剂

一、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33个重点方剂的药物组成及临床运用(其中14个方剂自学),余方剂做一般了解

一、方剂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分类

说明如下方剂的药物组成及临床运用。

麻黄汤、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自学)、独活寄生汤(自学)、镇肝熄风汤(自学)、天麻钩藤饮(自学)、藿香正气散、平胃散(自学)、茵陈蒿汤、八正散(自学)、白虎汤、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自学)、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麻子仁丸(自学)、二陈汤、理中汤、四逆汤(自学)、柴胡疏肝散(自学)、补阳还五汤、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四神丸(自学)、酸枣仁汤(自学)、安宫牛黄丸(自学)、金黄散(自学)。

第十章针灸

一、了解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十四经的分布情况,腧穴的分类和主治规律,特定穴的意义

二、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掌握3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四、了解针刺的基本知识。

包括:

1.针具。

2.针刺练习。

3.针刺前的准备。

五、掌握毫针刺法,了解灸法。

六、了解针刺注意注意事项及针刺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七、理解针灸的治疗及配穴处方原则。

八、掌握常见病证的针灸处方。

一、经络与腧穴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三)腧穴的定位法

(四)特定穴

(五)十四经常用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

1.手太阴肺经:

尺泽、列缺。

2.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曲池。

3.足阳明胃经:

地仓、颊车、足三里。

4.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5.手少阴心经:

神门。

6.手太阳小肠:

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

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8.足少阴肾经:

涌泉、太溪。

9.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10.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11.足少阳胆经:

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

太冲。

13.督脉:

大椎、百会、水沟、命门。

14.任脉:

关元、气海。

15.经外奇穴:

太阳。

二、针刺的基本知识。

三、毫针刺法。

四、常见病证的针灸处方。

1.感冒:

大椎、风池、合谷。

2.头痛:

百会、攒竹、太阳、风池、合谷。

3.胃脘痛:

内关、中脘、足三里。

4.泄泻:

合谷、足三里、天枢。

5.腰痛:

肾俞、委中。

6.遗尿:

三阴交、肾俞、膀胱俞、中极。

7.坐骨神经痛:

环跳、阳陵泉、承山、委中、肾俞。

8.面瘫:

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风池、太阳、足三里。

9.痛经:

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中极。

10.耳鸣耳聋:

翳风、听会、外关。

11.鼻炎:

风池、迎香、合谷。

12.牙痛:

下关、颊车、合谷、内庭。

四、实践环节

(一)四诊八纲,3学时

1、舌诊:

①舌质:

以正常舌色(淡红色)为基础,对比辨认红舌、绛舌、紫舌、淡白舌及其主病。

②舌苔:

以正常舌苔薄白苔为基础,对比辨认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及其主病。

2、脉诊

①掌握切脉的方法。

②掌握几种常见脉象的特点及主病。

3、八纲

了解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基本证候。

(二)脏腑辨证,3学时

1、心病辨证

对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等病证能进行辨证施治。

2、肺病辨证

对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等病证能进行辨证施治。

3、肝病辨证

对肝血虚、肝气郁结等病证能进行辨证施治。

4、脾病辨证

对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食滞胃脘等病证能进行辨证施治。

5、肾病辨证

对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等病证能进行辨证施治。

(三)讲解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观看录像),3学时

(四)针灸实习(观看录像),3学时

1、讲解针刺的基本知识。

2、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针法,对十四经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五、课内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1

导论

2

阴阳五行

3

藏象、精、气血、津液、神

6

4

病因病机

5

四诊

辨证

10

7

防治原则及治法

8

中药

9

方剂

针灸

六、课外学时分配

序号

诊法、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中草药

大纲制定者:

邱根全蔡云何群英

孙万森狄 灵执笔

大纲审定者:

孙喜才周淑意张健

刘润侠 聂丹丽

大纲批准者:

邱根全孙万森

大纲校对者:

蔡云何群英王锐李建娃

狄 灵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InternalMedicine

课程编码:

CLIM4016

学时:

120(理论大课),96(见习课),26(课外学时)学分:

10.5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科生

诊断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局部及系统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

[1]王吉耀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3]Braunwall主编,《哈里森内科学》第十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4]J.ClaudeBennett,M.D主编《西氏内科学》第21版,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年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临床医学是认识和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科学。

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学习内科学的目的在于扎实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时能独立防治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

学习内科学要掌握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临床知识并运用于临床实践。

1.了解各个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2.掌握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国内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呼吸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1)气管—支气管—肺段—肺泡。

(2)肺循环的特点:

低阻、低压、高容量。

(3)防御系统:

上呼吸道;

粘液纤毛运载系统;

非特异性防御机能。

3.呼吸系统疾病的诊察方法,包括采集病史,询问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器械检查;

详细讲解肺功和血气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4.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1)解剖上开放系统和循环上二低一高的特点。

(2)呼吸系统疾病缺乏特异性。

(3)社会人口老龄化。

(4)大气污染,吸烟。

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和当前研究的重点。

(1)医学应用技术的进展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2)当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重点。

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诊察方法。

3.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4.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和当前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

教学内容

1.概述:

哮喘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详细讲解免疫学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神经机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

3.临床表现

(1)症状:

夜间、凌晨发作及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2)重点讲述发作时的体征。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痰液检查;

肺功检查是讲授的重点,包括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实验、支气管舒张实验、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动脉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5.诊断、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分级。

6.鉴别诊断:

重点与心源性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癌等鉴别。

7.并发症:

分为发作时并发症及长期反复发作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8.治疗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重点讲解常用平喘药的分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激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哮喘的吸入治疗。

(3)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分级治疗。

(4)哮喘的长期治疗。

(5)免疫疗法。

9.预后:

转归和预后因人而异,与选用正确的防治方案关系密切。

1.掌握哮喘的发病机制。

2.掌握哮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期及严重程度分级和鉴别诊断。

3.掌握哮喘的防治原则、急性发作期的控制及重度哮喘的处理。

4.掌握哮喘的长期治疗原则。

5.熟悉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第三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改变: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而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咳、痰、气短和喘息症状;

早期可无体征,以后可有干湿啰音或肺气肿体征。

5.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X线征象、肺功改变及血气改变。

6.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主要根据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确定。

严重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7.鉴别诊断:

主要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和肺癌相鉴别。

8.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性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为主的治疗。

在缓解期重点讲解控制病因、防治并发症、改善肺功能的锻炼方法和康复治疗。

10.预防:

耐寒锻炼、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禁止吸烟和中医辅正固本治疗等。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3.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重点讲解慢性肺心病的定义。

略述肺心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

强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肺部疾患为常见病因。

3.发病机制和病理:

重点讲述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及导致右心改变发展为心功不全的过程。

简要介绍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主要讲述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重点讲解心电图和X线对于肺心病的诊断价值,其次讲述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对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意义。

6.诊断:

根据慢性胸肺疾患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和心动超声图可作出诊断。

简述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的鉴别。

8.并发症:

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及自发性气胸。

9.治疗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氧疗;

强调心力衰竭的控制原则和治疗方案。

(2)缓解期原则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心肺功能恢复为主。

10.预防

1.掌握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慢性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处理原则。

4.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利尿剂的选择、应用原则,副作用及用药期间动态监测电解质及血气变化。

5.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强心剂应用指征、原则、药物选择。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1.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支气管扩张的病理改变。

3.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反复肺部感染和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体征常为肺部局限、固定的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