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766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docx

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深圳石岩公学余卫兵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技法:

直接引用、同质叠加、异质对比、模仿移植、提取化用。

并通过具体技法使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然后运用这些技法使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

【关键词】高考作文课文素材运用技法

通过对课本内容开发,运用分类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人物素材、故事素材、情节素材、思想素材,这只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前提,就像盖房子,只是准备好了盖房子的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原材料,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加工,通过一些具体的使用技法,来对这些相关的素材进行剪裁和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累素材是前提,提炼素材加以运用才是目的。

下面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素材,进行素材提炼的技法的介绍,希望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素材提炼的有效手段。

技法一:

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

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直接引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适用话题】

生命的意义、磨难与成功、逆境出人才、修炼、艰难人生与奋斗不息等等。

【运用技巧】

1、用作理论论据,在实例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引出自己的分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1】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

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运用说明】直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

论据使用准确而贴切,极具说服力。

2.引出文章观点,直接用原文哲理丰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文2】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

我拒绝空白。

我崇拜孔子。

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

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毅。

我之所以崇拜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接受生命的挑战,通过经历各种磨难,成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人。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生命的空白,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儒家世界的精神天空!

——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

【运用说明】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用名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令文章倍增底蕴。

【技法二】同质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2】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叠加组合

苏轼和李清照属于同一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内在情感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均能在世俗的侵蚀中,能够保持自我的个性,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俗名利所累。

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写作中心要求,将有关他们的素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适用话题】

人生坎坷、淡薄名利、不计顺逆、不论成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笑看人生、生命的意义等。

【运用技巧】

围绕中心,裁剪素材,提取素材中的共同之处,指向明确,提炼概括,加以概括,服务中心。

【范文3】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一考生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

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

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

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

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江流的意志?

你能否有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

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

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

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苏子——你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你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你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你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你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你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但你能否依然浩气长存,依然气贯长虹,依旧不坠青云之志?

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说不!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面对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你没有轻易说不。

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

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蜜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但你能否依然不计顺逆,依然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

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

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浮世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南归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

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

——这一切都来自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苦茶。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浩淼无涯的苦海,请不要轻易说“不”,敢于面对会是你挂长帆、济沧海的勇气。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座陡峭崎岖、险境迭生的高峰,请不要轻易说“不”,勇往直前会是你攀峭壁、登悬崖的魄力。

生命让每一个人都开一次花,但不担保都会结一次果,请不要轻易说“不”——当你的人生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运用说明】这是一篇非常有文采的满分作文,先用一组疑问句构成排比入题,开篇即显示了考生不同凡响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非常精彩,然后以第二人称使用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材料,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本着诗词入文的原则,重点深入分析人物“不轻易对命运说不”的内核,点明文章的文题。

两则材料之间构成了非常严谨的层次,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身上的共同之处:

面对生活的磨难,都没有轻易说不,这体现了考生高人一等的材料驾驭能力和文章布局能力,令人赞叹。

文章材料丰富,视野开阔,通篇基本上使用排比,真可谓文采飞扬!

善于积累和借鉴,利用平时积累,在考场上根据题目进行借鉴和转换,而不是简单抄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高超能力。

技法三:

异质对比

异质对比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异质素材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

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

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

异质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

【例3】山和水的异质素材对比

山和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自然事物,在特性上是完全相对的,在我们的课本上描写山和谁的素材很多。

例如语文课本必修三徐迟的《黄山记》中对“黄山”的描写和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湖水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山和水的不同。

在徐迟的眼中:

黄山奇、险,让人们感受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而在亨利·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水“深邃而清澈”,“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写出了水的多变和柔美。

在许多人眼中,山代表阳刚,水代表阴柔。

山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高大、可以依靠。

而水给人的体会是灵动、柔美、活波、值得追求。

所谓“山清水秀”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险峻、亘古,水运动、多变,山和水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各有风采。

山和水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中最重要的写作意象和抒情主题,也是重要主体,可以把它们进行对比,来进行写作。

【适用话题】刚与柔、父爱和母爱、山与水、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仁者乐山与智者乐水等。

【运用技巧】

根据写作中心,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法,将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形成映衬,在对比中将素材的不同之处,进行挖掘,着力表达其不同之处的深层内涵,使素材的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

【范文4】

山明水秀

山是高大的。

看着高大的山,高大的树,你会知道天空有多高;听着树叶宏亮的声音、鸟儿清脆的声音,你会知道云朵有多高;感受着树缝中的阳光,你会知道太阳有多高,全都在山顶,在树梢。

因为高大,所以山明。

水是柔美的。

那小镇中曲曲折折的溪流,缓缓地欣赏着同样柔美的地方,那春雨一丝丝,柔柔地染湿面庞;露珠一颗颗,依偎在草尖,久久不愿落下——是水的柔,水的美。

因为柔美,所以水秀。

山是稳重的。

那长满了青苔的石头,那挺拔高达的树木,甚至就是这光秃秃的大山,多少年也没有走过半步,显微镜前也不能看到你的身影。

稳重的你可是在思考应该如何做才好?

山明,因为稳重,因为思考。

水是活泼的。

那小河中的激流,那大将中的漩涡,是多么性急的孩子呀;显微镜下的分子们,又是多么淘气、互相追逐打闹的小宝贝。

那哗哗的声音,是乐队的演奏还是嬉笑的响动?

可有精灵藏在其中?

水秀,因为精灵,因为活泼。

山是孤寂的。

所以他时不时更换更换炫目的服装,一年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也只是为了吸引爱美的你去与他做伴。

有孤寂,所以山明。

水是悲伤的。

因为想家而悲伤。

这远游的旅人,一刻儿也不停下匆匆的脚步,不换去风尘仆仆的蓝衣。

因为这一停下,可就想要飞奔回故乡。

有悲伤,所以水秀。

当孤寂的山融入活泼的水,就创造出了河底那些圆圆的小精灵。

他们为了留住活泼的水,将所有艳丽的服装都展示了出来,反倒成小丑一般,什么颜色都有了,却一件也没有穿全。

他们被叫做“雨花石”。

有水(雨)有山(花),所以水秀山明。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定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新的碎片一块块收好。

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

当高大的山与柔美的水交织在一起,高大的山庇护柔美的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有了湖泊;柔美的水滋润着高大的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有了人烟;所以山水之间有了伊甸,有了桃源。

有伊甸,有桃源,所以山明水秀。

有山,山明;有水,水秀;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木秀山明。

【运用说明】这是一篇运用异质素材,通过对比手法写就的非常出色的考场优秀作文。

极富有创意。

作者紧扣题目,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因为“山的高大、稳重、孤寂、所以山明”,因为“水的柔美、活泼、悲伤,所以水秀”,最后,综述因为“高大的山与柔美的水交织在一起”,所以“山明水秀”,从素材运用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山”和“水”的素材,挖掘深刻,内涵揭示有个人感悟,对比形成映衬,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技法四:

模仿移植

掌握了大量写作素材,要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离不开对所掌握课文素材的合理模仿与有效移植。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素材精髓移植入具体写作文本中,实际上就是对原素材的形式模仿,也可以对原素材的典型情节、思想意蕴进行移用,移植时,一要注意切合题旨,移入合适的土壤里;二要注意对所移植的素材进行精辟点化,使素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例4】《琵琶行》的内容及意境模仿移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适用话题】

送别、知音难觅、同病相怜、人在江湖、面对逆境、诗与诗人等。

【运用技巧】

1.直接化用原文佳句,透过充满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情思,力求思想动人。

2.借助诗意背景,用散文的形式描绘诗意盎然的画面,力求情感动人。

3.采用对原文内容解说,抒发对作品内容和感情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感悟,揭示诗人心态变化的原因.从而证明观点。

【例文5】

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

你来了吗?

你醉了吗?

你要走吗?

你醒了吗?

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

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

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

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

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

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

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

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

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

自古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

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

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

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那一个瞬间,白司马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渌渌的青草的芳香。

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

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

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

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

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心中永远的春天。

【运用说明】作者站在历史顶峰,以《琵琶行》为灵感触发点,以其中佳句为行文线索,巧妙地展示了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感情经历和变化过程。

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琵琶行》的许多诗句,在作者笔下幻化成精美而富有诗意、语言空灵飘逸的散文。

这篇文章最大亮点就是使用了“化意入境”的手法,作者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解和意境的拓展,把精练而浓缩的诗句,浸泡成具体可感的画面,给人一种现场感,同时选取了诗歌中最为值得注意的四处诗句,穿插进文章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此作为抒发情感的生长点,然后由诗内到诗外,由诗句到诗意,由诗情到诗眼,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琵琶行》以及白司马的敬佩与追慕,流露出作为生命个体,阅读经典的特有收获和深刻思考,其间对于原文的思维发散和大胆想象,具有真知灼见,同时反映出作者立足于原文,收获于诗外,表达于内心的诗歌阅读方法,从课本中挖掘并运用闪光的素材,本文堪称典范。

【例5】《夏日绝句》的内容及意境模仿移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适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纪念、我眼中的英雄、活着和死去、选择、永远的思念等。

【运用技巧】

1.直接化用原文诗句,透过充满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情思,力求思想动人。

2.借助诗意背景,用散文诗的表达手法,描绘诗意盎然的画面,将诗句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将诗句内容回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揭示作者写作的原因,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例文6】

乌江色变祭英魂

公元112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一个中原儿女不愿意提起的年份,是一个提起就觉得心寒齿冷的年份,堂堂大宋王朝的两位天子竟然成了金侵略者的阶下囚。

国仇与家恨往往是相连的,倾颓的大厦之下岂有未破的完卵?

摧折的楠木之上哪有温暖的窝巢?

你身为大宋朝臣李格非之女,你的丈夫赵明诚也身披大宋的官袍,大宋的安危是你的安危,江山的破碎就是你的心碎。

一场劫难,故园远了,相濡以沫的夫君也离你而去了,那可以依偎的温暖的臂弯也失去了,你什么也没有了。

曾几何时,你的日子只充满两个字——逃难,从扬州到杭州,从杭州到绍兴,从绍兴到宁波,从宁波到杭州。

于是你在逃往的日子里,想起了项羽,一个孤独的英雄,一个悲剧的英雄,一个血性之气十足的英雄,一个因羞于见江东父老而宁可自刎于乌江的英雄。

他活着,叱咤风云,轰轰烈烈,顶天立地,是人中豪杰;他死去,美人挥泪,良驹徘徊,乌江变色,为鬼中枭雄。

项羽失去了江山,但没有失去尊严;项羽舍弃了生命,但没有舍弃豪气。

于是,你以一个弱女子的目关,打量遍了偏安江南的每一个手持笏板的文臣武将。

除了失望,就是绝望。

因为江南已经没有一个血腥的男儿,江南不再是你期待的地方!

【运用说明】根据历史史料,把李清照晚年的悲剧命运揭示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李清照身世和遭遇的介绍,由此引出李清照对项羽的思念,并化用了诗句的内容,很好演绎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成为一篇散文化的佳作。

技法五、提取化用

所谓提取化用,就是对原文素材进行部分提取,不是全部引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化用,化用时可以立足于原文,引出相关的人物故事、经历,借助其意象,构建新的写作内容,为表达中心服务。

【例5】《滕王阁序》的提取化用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适用话题】

面对现实、机遇、坚守、命运、志向、抓紧时间、个性与人格等;

【运用技巧】

1.以点带面,通过文中的一个诗句,带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

2.并列呈现,将这些人物坎坷的命运一一列出,增强论证的力量。

3.反面论证,分析这些人物失败的命运后.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佐证论点。

【例文7】

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

是哈姆雷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运用说明】作者先化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再将之与哈姆雷特的名句,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句以排比的形式并列引出,语句错落有致,语言底蕴迷人。

【例文8】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

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

“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运用说明】作者先化用原文,将“流水潺潺,鹤汀凫渚”的诗意画面设置为背景,继而直接引用《滕王阁序》中的两个名句,表达出坚定自我的思想情怀。

素材运用自然,语言灵动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