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783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docx

咏物诗词的类型和特点

【咏物诗词的类型及其特点】

什么是咏物诗?

简单地说:

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景物、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不管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繁盛,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小至平民百姓,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咏物诗大体的类型及其特点:

1、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譬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新活泼,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只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趣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杨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苏醒、茁壮、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生机气息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例较大。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浅显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只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要是在诗句的内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襟与非常崇高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

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商隐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无题》诗歌非常出名,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而当时的作者却深陷“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以至于过着颠簸流离饥寒交迫的底层幕僚生活。

他的一首《咏蝉》诗歌,非常典型地透露这些信息给阅读的人们。

本以高难绝,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它的意思是说高洁的蝉难免有所困苦与饥寒,但怨恨的鸣叫也是徒劳的,不管从白天叫到黑夜,眼看五更将近,声音渐近呻吟嘶哑,快要发不出声音了,但那一树的叶子仍然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早已厌恶了这聒噪的声音。

接着的诗句暗喻作者做着微小的官吏不和蝉一样到处漂泊犹如桃的核一样么,家乡的宅院已经败落荒芜,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过着清净的日子呀,幸而有你的鸣叫惊醒了我,我们何尝不是一样的命运啊。

我们进一步从思想内容上来分析一下李诗的写作背景与角度,作者虽有盖世才华,但因“牛李党争”的牵连,里外不是人,岳父去世后,仍然受到令狐楚儿子令狐綯的排挤,仕途坎坷,地位低下,奔走在各个幕府,毫无能力照顾还在洛阳老宅自己的妻儿,更无法伸展自己的才学与抱负。

他的诗调充满了孤独、孤高、孤清的惆怅调;从结构上看,前半部分是写禅的命运,后半部分是写自己的命运,用一句“烦君最相警”把禅和自己命运联系在一起,全诗贯穿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禅这生命短暂弱小动物形象的塑造,鲜活生动地抒发了个人难以施展的襟怀与抱负。

所以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在构思与章法上有所安排,而且所咏之物必须是作者非常熟悉的物类,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

由此我们得知,一首好的咏物诗,必须有物的特征,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诗歌暗中的灵魂,做到物中有情、情中有物,二者结合乃至相溶的境界,把内容上升到一定高度与寓意,使物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能在有意无意的伏笔中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与认识,寄寓深刻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简单介绍下第四类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人相似,不单单指作者自己。

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也非常典型:

耕田千亩实千箱,筋疲力歇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运用牛的形象来抒写像病牛一样无怨无悔为国为民甘愿贡献自己生命的忠臣良将,无所索取与回报。

4、托物言理类:

简单地说此类咏物诗是通过具体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宋代理学兴盛的时代,此类作品不少。

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无怪是通过琴与指头的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美妙的音韵,再深刻一点讲就好比在文学创作中有了素材以后还要取舍,取舍以后还要讲究章法与技巧,这样有机的配合,才能诞生出一篇完整的作品来。

咏物类的诗我们暂且了解在这里。

怎样写好咏物诗?

要靠大家对身边事物的留心观察,然后运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能把物形象化,生动化,拟人化的笔墨描摹出来。

必须要有一颗敏锐善感的诗心,才能写出哀伤凄恻、缠绵婉约、雄壮豪放、激情澎湃的诗句来抒发个人情怀。

咏物诗最忌口水话,或者公式样的套话,这样读起来不仅生硬而且干巴巴的没有肉质感,完全失去诗歌的感染能力,应以避之。

下面我来简单向大家介绍下咏物词的特征:

一般来说要确定是否咏物词,要看词作是否以物为关注的对象,即把物放在主要的审美地位。

咏物词,力求能够做到“体物”、“状物”,有的侧重客观物体,描摹物象的精细工巧;有的以表意为主,物象只是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念与感情象征。

应做到物我同一,身与物化、意境互溶的状态,令读者回味无穷的境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天的四川人,嘉佑进士。

神宗时期因反对新法,多次被贬谪外调,任过很多地方的知州,后在海南被召回京的路途经常州因病去世,在诗文字画方面很有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

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一首很用名的咏物词《卜算子》咏孤鸿的描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格意境高远,运笔空灵,措辞忠厚,笔下毫无尘俗之气,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文心雕龙.物色》云: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又云:

“物以情兴,情以物观。

”很有道理,解析下这首词是否蕴涵此意:

一轮残月,低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一派幽冷孤寂的秋情。

一个孤单的幽人,独来独往;一只孤鸿,飘渺如影。

作者先写环境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独来独往的孤鸿,不正是幽人的化身吗?

下片承接上片的歇拍专写孤鸿。

它突然被什么惊动,惊慌地扑翅高飞,还不忘回头看看。

它的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

寒林千枝,它却不肯栖息。

最后,它悲鸣,飞过长江,落在江心那一点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沙洲,每个意象都那样的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沉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已经清幽绝尘,其中“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上片写幽人,幽人犹若孤鸿,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全词语句双关,托无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孤高的复杂情怀。

笔墨疏淡,含蓄蕴藉。

还有他的《水龙吟杨花》也是非常典型的咏物词,大家有时间就多看看,来借鉴学习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市)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

母亲也是壮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诗文,很有文学才能,可谓是珠联壁合的官宦之家。

清照18岁和曾任宰相的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为伉俪。

李清照从小生活在这样比较宽松,开明而环境优越的仕宦之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

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记性,精通诗词,尤其酷爱填词,亦工于散文,能书画、通晓音律,才华出众。

常以精炼的语言寓自然于典雅,并能精熟的接受当时一统文坛的男性写作规范,运用自如的形成有别于男性词人的题材内容和传统格局。

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能将全部身心投入进去,达到忘情的沉溺和困倦的冒险,最后是喜出望外的成功收获。

有词证明: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诗人能够自辟蹊径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绽放出奇异的光彩,最终成为婉约派最有成就的女词人,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财富和研究价值。

看她的一首咏物词《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是一首咏白菊的词,赞颂了白菊的容颜、色泽、风韵、香味、气质等,尤其突出了白菊品质的高洁和端庄,隐隐是词人理想品格的写照。

词人对白菊的枯萎凋零寄予无限的留恋、哀悼之情,但始终没有掩盖词人赏菊的好兴致。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

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全词大量运用典故,显示出一种典重古雅的风貌。

屏居青州,清净无事,于是便在吟诗赋词方面争奇斗巧,这首词就是这样一种创作环境下的产物,与李清照其它时期的创作颇有不同。

李清照作于这一时期的《词论》,对词的创作提出“贵典重、主情致、有故实”的系列要求,这首《多丽》的创作手法就与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