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24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物理上一篇Word下载.docx

p0=2´

10-5N/m2,使人耳感 

到 

疼痛的上限声压为20N/m2 

声强级:

一个声音的声强与基准声强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10。

LI 

10lg 

(I/I0 

) 

式中I0——参考声强(基准声强), 

I0=10-12 

W/m2,使人耳感到疼痛的上限声压为1 

W/m2。

声功率级:

一个声音的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10。

LW 

W/WO 

式中 W0——参考声功率(基准声功率),W0 

=10-12 

W

声音的叠加:

P270-271公式

频谱表示某声音频率组成及各频率音量的大小

倍频程(倍频带):

f2 

f1=2n, 

n=1,中心频率:

125,250,500,1000,2000,,4000…Hz。

1/3倍频程(1/3倍频带):

n=1/3

2.掌握声音在户外的传播的规律和计算

(一)点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在自由声场中,声功率为 

的点声源,在与声源距离为 

处的声压级 

Lp 

和距离 

的关系式:

=Lw 

– 

11 

20 

lg 

(dB)

从上式可以看出,观测点与声源的距离增加一倍,声压级降低 

dB,

(二)线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线声源,如公路上的车辆,声波以圆柱状向外传播,当线声源单位长度的声功率为W,在与声源距离为 

处的声强为 

声压级为:

Lw 

lgr 

因此,观测点与声源的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降低3 

dB。

(三)面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如果观测点与声源的距离比较近,声能没有衰减,在距声源较远的观测点有3 

6dB的衰减。

3.理解声音的三要素;

掌握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扩散、吸收和透射等概念;

理解驻波和房间共振现象以及克服此现象的措施。

(一)声反射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块其尺度比波长大得多的障板时,声波将被反射。

对于平面,反射声波呈球状分布,曲率中心就是声源的“像”。

凹面使声波聚集,凸面使声波发散。

(二)声折射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密度变化时还会发生折射。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白天由于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声速较大,声速随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导致 

传播方向向上弯曲;

夜晚相反。

(三)声衍射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波长大的障壁或构件时,声音绕到障板的背后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在它的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声衍射。

同样尺寸的反射板对低频声的衍射作用较大,反射作用较少。

(四)声扩散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凸的表面,其突出的部分如果不小于入射声波波长的1/7时,会发生声扩散。

(五)声吸收

声波入射到建筑构件时,声能的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透过构件,还有一部分由于构件的振动或声音在其中传播时介质摩擦、热传导而被损耗,我们通常说它被材料吸收。

吸声系数是指被吸收的声能(即没有被表面反射的部分)与入射声能之比。

材料的吸声量:

材料表面的面积(平方米)乘以材料的吸声系数。

单位为平方米(m2)

六)声透射

材料的透声能力以透射系数 

τ 

表示,材料的透声能力愈强( 

值大),材料的隔声能力愈差。

工程中用隔声量表示建筑构件的隔声性能。

七)驻波

当两列相同的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叠加后产生的波。

房间共振现象

房间受到声源激发时,将按照它本身所具有的共振频率而振动的现象叫做房间共振现象。

当某些振动方式的共振频率相同时,即出现了共振频率重叠的现象,叫做简并现象。

措施:

(1)选择合适的房间尺寸、比例,房间的三个尺度不相等或不成整数倍

(2)用不规则表面做声以及适当布置扩散吸声材料。

(3)将房间做成不规则的形状。

4.理解混响时间的概念及其对室内音质的影响,掌握混 

响时间的计算方法。

混响时间:

当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叫混响时间,符号:

T60 

,单位:

混响时间与音质的丰满度和清晰度有关。

一般而言,混响时间长则丰满度增加,而清晰度下降。

(一) 

赛宾(Sabine)混响时间计算公式

α 

<

0.2 

式中 

—— 

房间容积,m3;

室内总吸声量,A 

• 

m2 

室内总表面积, 

m2;

α—— 

室内平均吸声系数。

1S1 

2S2 

·

nSn

——————————— 

S1 

S2 

Sn 

, 

不同材料的吸声系数;

S1,S2 

室内不同材料的表面积, 

m2。

赛宾(Sabine)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只适用于室内平均吸声系数较小(α 

0.2)的房间的混响时间计算,否则计算误差较大。

(二) 

©

伊林(Eyring)混响时间计算公式(用于工程计算)

0.161V 

ln(1– 

)+ 

4mV

4m 

空气吸收系数:

空气中的水蒸汽、灰尘的分子对波长较 

小,一般指1000Hz以上的高频声音的吸收作用,查附录(参见教材 

P394)波长小于1000Hz时,此项为0 

(4m 

0) 

5.掌握室内声压级计算

4

10lgW 

10lg(—— 

120 

4πr2 

R

或写为

Lw+ 

——)(dB)( 

声源的声功率, 

测点和声源间的距离,m;

α

房间常数, 

(m2) 

1- 

值趋近1时, 

(与自由声场相同) 

室内平均吸声系数;

声源的指向性因数,

6.了解人对声音的感受,理解响度级、A声级的概念;

了解噪声对人的影响。

人对声音的感受

音调的高低:

由频率决定

音量的大小:

由声压级或声强级决定

音色的好坏:

由频谱决定

(一)时差效应:

人耳的听觉暂留为50ms,如果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时间差大于50ms,即声程差大于17m(0.05s×

340m/s),可能听到回声。

(二)响度级:

如果某一声音与已定的1000Hz的纯音听起来一样响,这个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就定义为待测声音的响度级,单位是方(Phon)。

等响曲线

(1)当声音的声压级较小时,人对高频声敏感。

(2)当声音的声压级较大时人对高、低频声响度感觉比较一致。

(三)、掩蔽作用

人的听觉器官能够分辨同时存在的几个声音,但是若某一个声音增大,别的声音就难以听清甚至是听不到。

低频声能够有效的掩蔽高频声,但高频声对低频声掩蔽作用不大。

A声级:

在声级计中参考40方等响曲线,对500赫兹以下的声音有较大的衰减,以模拟人耳对低频不敏感的特性。

第二章 

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构造)

一、掌握多孔吸声材料、空腔共振吸声结构、薄膜、薄板吸声结构的吸声基理、吸声特性、吸声特性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吸声材料的选用方法。

掌握混响室法测量吸声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多孔吸声材料

1、吸声基理:

多孔吸声材料具有大量内外联通的微小间隙和连续气泡,因而具有通气性,这是多孔吸声材料最基本的构造特征。

当声波入射到多孔吸声材料表面时,声波能顺着微孔进入材料内部,引起孔隙中的空气振动。

由于存在摩擦和空气的粘滞阻力,使一部分声能转变成热能;

此外,气体压缩放热、膨胀吸热,因此孔隙中的空气与孔壁、纤维之间进行热交换,也使声能被吸收。

2、吸声特性: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随声波的频率的提高而增加。

即对中高频的声音有较大的吸声系数,当背后有空气层时还能吸收低频声。

3、吸声特性曲线

4、影响因素

1.空气流阻:

材料两边静压差和空气流动速度之比称为单位面积流阻。

2.孔隙率:

70% 

80%。

上两项测量不便,通常测出材料的厚度和表观密度。

超细玻璃棉的表观密

度为20~25kg/m3,矿棉为120kg/m3。

3. 

厚度:

厚度增加,中低频吸收增加。

4. 

背后条件:

后边留空气层与填充同样材料效果近似。

5. 

吸收频率:

一般用5cm 

厚,吸收中高频。

材料吸声系数可以用驻波管法测声波垂直入射时的吸声系数。

用混响室法

测无规则入射时的吸声系数。

空腔共振吸声结构

1、吸声基理(p292):

当孔的深度和孔径比声波波长小得多时,孔颈中空气柱的弹性变形很小,可以作为质量块处理,类似于一个活塞。

空腔中的空气起着空气弹簧的作用。

于是形成了类似于在弹簧下悬挂了一个重物的简单振动系统,当外界入射波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孔颈中的空气柱就由于共振产生剧烈振动,在振动过程中,由于克服摩擦阻力而消耗声能。

共振频率处吸声系数最大,板后放多孔吸声材料时,能加大声音吸收的频率范围,板后有大空腔(如吊顶)能增加低频吸收。

薄膜、薄板吸声结构

薄膜、薄板与在它们背后的空气层构成共振系统,当投射到薄膜、薄板上的声波频率和这一系统的共振

频率一致时,薄膜、薄板就发生共振,由于内部摩擦而吸收声音。

薄膜:

这种系统的共振频率通常是200~1000Hz,最大的吸收系数0.3~0.4,可用作为主要是对中频范围的吸声材料。

薄板:

这种系统的共振频率通常是80~300Hz,其吸收系数约为0.2~0.5,可用作为低频声音的吸声材料。

薄板后的空气层里填放多孔吸声材料时,会使吸收系数的峰值有所增加。

3、吸声特性曲线 

(二)、吸声材料的选用方法(了解)

除了考虑建筑声学设计要求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装饰性,材料的强度、防火、防潮、反光、清洁的维护、造价等。

(三)、掌握混响室法测量吸声系数的计算方法

试材未放入混响室时:

赛宾(Sabine)混响时间

试材放入混响室时:

混响时间

试材吸声系数α1 

联立

(1)、

(2)求吸声系数α1 

二、掌握“质量定律”、“吻合效应”的概念。

质量定律:

墙体受到声波激发所引起的振动与其惯性即质量有关, 

墙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愈大, 

透射的声能愈少, 

隔声量

愈大;

对于同一墙体而言, 

随着声音的频率增加, 

墙体的隔声量也随之加大。

吻合效应:

声波接触墙板后,墙板除了垂直方向的受迫振动以外,还有沿着板面方向的受迫弯曲振动。

在某个特定频

率以上,受迫弯曲振动将和板固有的自由弯曲振动发吻合,这时板就非常顺从地跟随入射声弯曲,造成声能大量地透

射到另一侧去,形成隔声量的低谷,这种现象被称作吻合效应,这个与材料有关的特定截止频率被称为吻合频率fc。

三、理解双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原理;

掌握提高双层均质密实墙、轻质墙、门和窗隔声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双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原理(理解):

双层墙能提高隔声量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间层的作用,可以把空气间层看作

是与两层墙板相联的“弹簧”。

由于空气间层的弹性变形具有减振作用,传递给第二层墙体的振动大为减弱,从而提高

了墙体总的隔声量。

(二)提高双层均质密实墙、轻质墙、门和窗隔声效果的具体措施:

1、双层均质密实墙:

通常采用的空气层厚度至少为5cm,其最佳厚度可选为8~12cm。

为了避免发生波的吻合效应和相

应的固有共振,以便防止隔声能力在某一频带内下降,就需要考虑两个墙体厚度不同或重量不同的双层墙,为了消除

这种共振,可在空气层中悬挂或铺放玻璃棉毡之类的多孔材料。

2、轻质墙:

(1)、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弹性材料(如玻璃棉或泡沫塑料等)分隔,做成夹层结构,则其隔声量比材

料重量相同的单层墙可以提高很多。

(2)、当多层密实材料的多层资料的各层质量相似相等时,在质量定律控制的范围内可以得到较理想的隔声量。

(3)当将空气间层的厚度增加到7.5cm以上时,在大多数的频带内可以增加隔声量8~10dB。

(4)、用松软的吸声材料填充空气间层,一般可以提高轻墙的隔声量2~8dB。

3、门:

(1)采用隔声门

(2)为了达到较高的隔声量,可以用设置“声闸”的方法

窗:

(1)采用较厚的玻璃;

(2)双层玻璃之间留有较大的间距(10~20cm);

(3)在两层玻璃之间沿周边填放吸声材

料;

(4)保证玻璃与窗框、窗框与墙壁之间的密封;

四、掌握提高楼板隔声性能的方法 

p363

主要措施:

(1)在楼板面层处进行处理,使撞击声能减弱,以降低楼板本身的振动。

(2)在楼板面层受撞击产生振动后,使面层与结构层之间进行减振而减弱振动的传播,并使振动不致传给其他刚性结构。

(3)当楼板整体已被撞击而产生振动时,则可用空气声隔绝的办法来降低楼板产生的固体声。

改善措施:

(1)弹性面层处理

(2)弹性垫层处理(3)楼板做吊顶处理

五、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评价标准(了解)p345

3、了解围蔽空间里的声音传播规律。

4、明确人的主观听音要求。

a.合适的响度 

语言60 

~80方,音乐50~100方。

b.较高的清晰度和明晰度

       

听众正确听到的音节数目

音节清晰度= 

——————————— ×

 100%

测定用的全部音节数目

音节清晰度与听音感觉

<60%   

不满意 

75%~85%  良好

65%~75% 勉强可以 

>85%   优良

对音乐,要求能区别每种声源音色,能听清每个音符。

c.足够的丰满度

余音悠扬(活跃感)。

每座容积大,硬表面多,混响时间长。

坚实饱满(亲切感)。

直达声与前次反射声大于20ms。

直达声后20~30ms以内的反射声有加强直达声响度和提高清晰度的作用。

音色浑厚(温暖感)。

小于250Hz的低频声混响时间长。

d.无噪声干扰、无声学缺陷:

如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遮挡、声染色等影响听音效果及声音音质的缺陷

e.良好的空间感

5、掌握从建筑声学角度进行房间容积的确定、房间体形设计的方法。

(一)房间容积的确定

(1)保证足够的响度

自然声的最大容许容积

讲演        2000~3000m3

话剧        6000m3

独唱、独奏     10000m3

大型交响乐     20000m3

(2)保证合适的混响时间 

每座容积越大,混响时间 

越长。

音乐厅      7~10 m3/ 

歌剧院      5~6 

m3/ 

话剧院      4~4.5 

戏曲剧院     3.5~4 

电影院      3.5~5.5 

多用途厅堂    3.5~5 

m3/座。

同时建议,以自然声为主的话剧院不宜超过1200座,歌剧院不宜超过1400座。

如果以使用扩声系统为主则一般不受限制。

(二)房间体形设计的方法

(1)充分利用直达声。

语言、自然声≤30m.。

1.减少直达声传播距离(平面、楼座),观众席最好在声源的140°

范围内。

2.避免直达声波遮挡和掠射吸收,每排升起≥8cm 

,一般前后座位对齐时后排比前排升高9cm,前后座位错开时升高6cm.。

(2)争取和控制前次反射声

在厅堂设置反射板时,应考虑的要点(参见教材 

P328)

1.调整顶棚反射面和侧墙反射面的倾角,主要使一次反射声均匀分布于整个观众席。

2.减少一次反射面至声源的距离:

降低顶棚高度,减小二侧墙间的距离。

3.增加扩散反射。

扩散体的尺寸应与其扩散反射声波的波长相接近,声音的频率愈低,声波的波长愈大,要求扩散体的尺寸愈大。

为了使尺寸不致过大,多演出建筑如剧场,扩散声频率的下限可定为200Hz。

扩散体和频率关系

³

0.15a

(3)消除室内的声学缺陷

声缺陷:

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沿边反射(声爬行)。

1.回声:

回声是由于滞后直达声50ms或行程差大于17~20m,而且声级足够强的反射声或其他声音形成。

消除回声的方法:

对于产生回声的表面作吸声处理,布置吸声材料;

也可作声扩散处理,或将声音反射到附近的观众席上,减少反射距离。

2.颤动回声:

颤动回声是一连串的回声,它常产生在一对有高度反射性能的平行墙之间或壳顶。

消除颤动回声的方法:

使两对表面间的夹角大于5度,或采用声扩散和吸声处理。

4.声影区:

是由于阻挡而形成的声音不足的区域,如柱子后面或长挑台下,挑台长度应小于挑台下开口高度的2倍;

对于音乐厅,挑台长度约等于挑台下开口高度,这样可以避免声影,并且应在挑台下设计反射板以使听众获得足够的反射声。

5.沿边反射:

即声音沿墙壁反射而没有达到观众席的情况,它常在圆形或大的凹面体型中发生,所以在利用圆形、扇形平面时,应注意在沿边增设扩散体等办法。

(4)几何声学法(声线法)

6、掌握房间混响时间设计的步骤和混响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混响时间的计算步骤 

P312

(一)混响时间的计算方法P313计算实例

7、掌握各厅堂音质设计的要点和克服室内声学缺陷的方法。

P317-324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8、人眼的视觉特点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敏感程度不同,在光亮环境中人眼对555nm的黄绿光最敏感;

在较暗的环境中对507nm的蓝绿光最敏感。

2、光谱光效率、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亮度等各光学基本单位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光谱光视效率V(λ):

表示波长λm和波长λ的单色辐射,在特定光度条件下,获得相同视觉感觉(光通量相同)时,该两个单色辐射通量之比。

λ 

m选在视感觉最大处(明视觉 

555nm,暗视觉 

507nm视感度683lm/W其他波长的单色光的视感度都小于683lm/W,或者说其他波长的单色光要达到683 

lm的光通量,其辐射通量要大于1W)

辐射通量———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能量,单位为瓦(W)

光通量(lm):

能使观察者获得视觉光亮感的辐射通量,等于各波长的光谱辐射通量与光谱光视效率之积的总和。

(参见教材 

P136 

例题2.1-1.2)

发光强度(cd):

光源光通量在空间的分布密度

照度(lx):

被照面接收的光通量密度

亮度:

发光体在视线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发出的发光强度

发光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视觉感觉和视网膜上的照度成正比,物像的照度愈大,我们觉得被看的发光物体愈亮。

3、发光强度与照度关系、照度与亮度关系

(1)、发光强度和照度的关系(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用于已知点光源的发光强度求所产生的照度

4、照度与亮度的关系

所谓照度与亮度的关系,指的是光源亮度和它所形成的照度间的关系。

E=LαΩcosα

4、各种材料的光学性质。

光的反射、吸收和透射比

反射比 

ρ 

Ф 

Ф

吸收比 

透射比 

Ф= 

α+Ф 

ρ+ 

α+ 

=1

5、视度就是观看物体时的清晰程度。

影响视度的主要因素有:

(1)、被看物体上的照度或亮度。

(2)、被看物体的尺寸大小。

(3)、被看物体的亮度与它的背景亮度(或颜色)的对比。

(4)、实验表明,观看小尺寸物体,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