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831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docx

  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

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后来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

而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的。

  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

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并提出对眼、手、脑、嘴、时、空的6大解放,还进行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创造型人才。

  5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建立了有关创造性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相应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我国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施,在教育内部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成立创造学会等学术团体,就培养新一代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产出了不少,出版了一些著述。

但没有生成热点,仅是少数研究部门与一些学校的实验活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严肃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基础教育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教育新局面,为创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天地。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主席又多次提到创新。

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又强调“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造”。

朱ró

ng@①基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对教育又强调指出:

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领导关于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了方向。

  为了实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各大新闻媒体也都纷纷刊登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文章。

为迎接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基础教育应当开展创新教育。

可以说,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面对这些诸多教育的新提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上、精神上缺乏足够准备,感到很困惑!

犹如天狗吃日头不知从何处下口。

那么,什么是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这些教育?

能否通过界定与诠释,使诸教育提法综合为创新素质教育,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都有”创”字,即初次、开始做的意思。

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较,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

创造比较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较大,层次比较高,是创新的上位与顶尖。

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等。

在学校提创造教育,似有距离感,不容易被普遍接受与认同。

因为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的,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

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还没有达到创造的层次。

而创新比较宏观、广泛,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常识、常规的推陈出新,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

所以,在学校提出创新教育,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既有普及性,又有全面性,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有普遍需求与推广的可能性。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

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

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素质,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

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结合,明确提出创新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接受的。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

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矗我认为,这样界定创新素质教育好,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

这样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

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

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二、关于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育的伟大使命。

  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学,海陆空三模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

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