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70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Word下载.docx

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一般认为,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当人在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伴有情感、情绪的体验,还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能动性的表现,它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学生集中注意解答数学题时,他的思维便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活动集中于解决数学问题而离开其他问题,使思考的问题更容易解决.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产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且试

图认识这些事物.

有的研究将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个人的努力和积极性;

有的研究则将之称为情绪注意,突出了无意注意同情绪、兴趣、需要之间的联系.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以及新异性,这是客观方面;

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这是主观方面.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有意注意,或称作积极注意、意志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和方法有:

(1)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意志的努力;

(4)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笔记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内容的专注

度;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用笔尖指着地图上的山脉、河流、公路等,效果比教师自始至终单纯地讲要好很多.所以,应当将注意的对象作为实际活动的对象.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人在开始从事某项生疏的、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项工作渐渐熟悉,并产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注意,这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了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xx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扩大注意的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越能成为有机联系的

整体,注意的范离就越大.

(2)活动的任务

活动的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3)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专业素养深厚的人在阅读专业资料时可以做到"

一目十行"

非专业人士即使逐字逐句阅读也不见得能正确理解.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的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无关刺激的干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妨碍有意注意的活动;

单调刺激的作用是指有意注意的活动如果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会引起主体的疲劳和精神松懈,也会产生分心.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力就越稳定.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的分散.

(2)主体的精神状态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者情绪受挫的情况下,注意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

一心二用"

甚至"

一心多用"

.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当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时,个体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关注比较生疏的活动,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我们可以做到边听报告边记笔记,显然是由于写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可以边驾车边为乘客报站名,也是这个道理.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这是因为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就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例如,歌唱演员有时自弹自唱同一首歌,甚至能够边唱歌边剪纸,也是借助了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或人为建立起活动间的联系,以达到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讨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短,活动过程的效率高.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如果新的活动对象引起个体的兴趣,或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3)明确的信号提示在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主动而迅速地进行注意的转移,对各种工作和学习过程都十分重要.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各种新刺激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对注意转移的要求尤其高.例如,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时的五六分钟之内,注意的转移就达200次之多.

三、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在过去的生活和活动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结、操作过的动作.人脑不仅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而且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的时候,在脑中留下痕迹,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还能重新回想起来,这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①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就是以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事物的具体形象,包括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以及物体的活动与变化等,如人物的音容笑貌、音乐的旋律、各种气味和味道等.它们是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形象记忆又可以根据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味觉形象等记忆.②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即以词语为中介,以概念、原理等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公式、定理.这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较高级、复杂的记忆形式.例如,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科体系的记忆,都是逻辑记忆.

③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碰到的快乐情景或痛苦遭遇,往往会牢固地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强烈的情绪容易长久保持且容易再现.例如,对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④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亦称"

动作记忆"

是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形象记忆,其生理机制是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例如,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和武术家高难度动作的掌握,都是运动记忆的结果.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随着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不同及编码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或称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后像就是典型的瞬时记忆.根据研究,视觉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以内,听觉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45秒以内.②短时记忆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l分钟以内的记忆叫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2.5--20秒.如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就属于短时记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

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③长时记忆

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有意义的就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学习材料经过多次复习后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它既可以是短时记忆复述的结果,也可以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

3.记忆的生理基础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

形成、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与保持或遗忘,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或消退;

再认或再现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人类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词语的参与,人不仅对具体事物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而且还可以对词语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使人的记忆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记忆形式简便易行,也使人的记忆更为积极、自觉.

(二)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1.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指信息的编码.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识记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①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未经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例如,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看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记住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存瑞的形象却始终难忘,这就是无意识记.

教学中,正确使用无意识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教学中过分强调无意识记会失去教学宗旨,迷失教学方向.

②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需要有意识记,例如,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记外语单词、数学公式、定理等,这都属于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彼得逊对两组被试在有意和无意的情况下进行16个单词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有目的组当时记住14个单词,两天后记住9个单词;

而无目的组当时只记住10个单词,两天后仅记住6个,前者明显要优于后者.

在有意识记中,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方法.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识记又可以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能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①意义识记

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意义识记.例如,在弄清一首古诗每句含义及整体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背诵这首古诗,就属于意义识记.

②机械识记

识记的材料无意义,或虽有意义但我们不理解,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例如,我们对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外语单词这些材料的识记,都属于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虽是低级的识记方式,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生活中,总有些材料是无意义或意义较少的,还有一些材料本身虽有意义,但学习者一时还难以理解,这就不得不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两种基本的识记方法,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意义识记是以机械识记为前提,机械识记是以意义识记为引导.有些无意义材料可以意义化后再进行记忆.例如,富士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等于一年的月份数和天数写在一起,这样便容易识记了.

2.保持和遗忘

(1)保持

保持不仅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是信息的编码、存储的过程.

经验的保持是变化的.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保持量呈减少的趋势.其次,保持的内容在质量上也是有变化的,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细节,特别是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保持中的内容通常比原识记的内容更为完整、更有意义,保持中的内容将原识记的内容的某些特点夸张、突出,使之更具特色.

(2)遗忘

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最先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的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他提出了著名的"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遗忘进程呈现"

先快后慢"

的趋势,随后便趋于平稳.也就是说,刚识记完后遗忘得快,一段时间后逐渐缓慢,当到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记忆是否能得到恢复,受遗忘性质的影响.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或回忆,如提笔忘字.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而造成了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复识记或复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3.再认和再现

再认和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它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再认、再现直接反映出记忆的效果.

(1)再认

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这种现象叫再认.例如,我们能一眼认出久别重逢的挚友.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巩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识记、保持愈巩固,再认愈容易;

相似性程度愈高,再认愈容易.

(2)再现

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做再现,也叫回忆.例如,阔别多年的亲人,只要有人提及他们,我们就会想到他们的音容笑貌.

根据再现有无预定目的,可以将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再现,叫无意再现,如"

睹物思人"

;

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发生的重现,叫有意重现,如"

冥思苦想"

.根据再现是否需要中介性联想,又可将有意再现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直接再现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过去的经验,如一位数问的加减乘除的结果在脑中的再现,就属于直接再现;

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例如"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就是间接再现.一般而言,再认比再现容易.能再现的必能再认,可以再认的却未必能再现.平时考试中,选择题和单纯填空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单纯填空题的难度明显高于选择题.

(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

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关材料要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

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组织复习应注意:

第一,要及时复习.对刚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相应减少.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复习方法要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单调,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掌握知识得更透彻、更牢固、更灵活.

2.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

实践证明,对需要记忆的材料有无明确的目的,对记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目的越是具体明确,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只有那些人们认为重要的材料,才会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它们.并且,目的明确才能使我们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记忆,这是有意识记的关键.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如:

背诵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断,记住某个公式或定理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多地、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记忆任务.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环境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记忆专注的品质,以此来促进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形成.3.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另一种是理解记忆.所谓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靠单纯的重复去记;

而理解记忆,则是对需要记的材料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它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特点,通过理解去记它们.理解是记忆的基础.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说:

"

除了很好地理解了的东西以外,绝不能强迫去熟记任何东西."

我们在学习时,对所要记的材料一定要很好地理解,如对某些定理、公式、法则要反复研究,找出哪些是关键词句,哪些是成立的条件,还要掌握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定理、公式和法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外,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是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记新知识时,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记,这样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一些.4.提高我们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兴趣在记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歌德说: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记得快、记得牢,保持时间也长;

反之,对不感兴趣的事物,记得慢,记住之后忘得也快.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一般说来,对某事物不感兴趣,是由于我们对其接触太少,或不太了解所致.如果我们多接触它,深入地学习,就会对它逐渐产生兴趣.总之,为了增强记忆效果,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

5.让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活动

记忆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种分析器官的作用.也就是说,充分发挥眼、耳、口、鼻、脑、手等各种分析器官的作用,通过视、听、写、嗅、想、触等,牢固地记住所要记的材料.这是提高记忆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类的大脑构造极为复杂,分工极为精细,每一种分析器官

到达大脑皮质特定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神经通路.例如,我们看见一个苹果,视觉器官立刻把苹果的外形这一信息,通过特有的神经通路送达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保存起来.如果在看到苹果的同时,我们耳朵听到"

苹果"

这两个字的发音,鼻子又闻到苹果的香味,要是还能咬上一口,尝尝苹果的滋味,那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器官.又同时分别将四种信息按不同的神经通路送达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大脑皮质留下四种"

同一意义"

(苹果)的印痕,建立起多种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然后,再经过大脑把各种感觉到的材料(苹果的色、香、味、形)进行加工,使它们在大脑皮质上留下深刻的痕迹并保存起来.无疑,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将大大加强人们的记忆和延长记忆保留的时间,是提高记忆力的一个好办法.

6.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对知识的再认与回忆既是检验记忆的指标,也是加强复习、巩固记忆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心理实验证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即在没有完全熟记材料以前,就试图回忆材料,回忆不起来时再进行阅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记熟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薄弱环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难以记住的地方.教师除了定期检查学生外,还应让学生进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独立作业等自我检查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总之,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以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的提高.

四、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动作这些媒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我们不能直接感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是通过这个人的言谈举止,则基本上可以作出判断.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